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红旗渠拾情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0-07
53864

       1993年9月,我与著名青年作家常文理先生受《东方艺术》杂志社姚金成主编的委派,到林县采访。

       9月22日下午,我们从郑州出发,夜宿林县林虑宾馆308房间,见了林县县委宣传部的李科长,并和林县著名作家崔复生长谈到凌晨1点多钟。9月23日,林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运山接受了我们采访,并派办公室刘主任将我们送到史家河,采访了王发水、郭双成、郭起福等著名企业家。

       9月27日下午,史家河企业集团总公司总经理王发水派人派车,领我们参观游览了红旗渠的青年洞,我们还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一线天,游了凌云亭、神仙路、凤凰台、聚仙洞、双龙洞、修行洞等景点,返回时又参观了红旗渠分水闸和红旗渠纪念馆。

       土生土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太行山的林县人民的作家崔复生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写道:“你见过太行山吗?它在地球上屹立了亿万斯年,无数次的地壳运动,无数次的大地裂变,无数次的日锤月锻,无数次的雨蚀风化,坚韧,坚毅,坚强,坚定,这就是太行山的性格,这也是世世代代与太行同在的林县人的脾气。”

       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红旗渠。红旗渠开辟难度非常高,所以人们把它和中国的长城及埃及的金字塔等七项并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据介绍,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于1960年2月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修建的,它的总长近2000千米,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漳河水入林县,渠高约4.3米,宽约8米,引水量约18.3立方米/秒。整个工程持续了10个春秋,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14000多万个。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把所有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的话,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糖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

       古有“愚公移山”的故事,现有林县人开辟“红旗渠”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向世界展示了林县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丰功伟绩,闪烁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采。

       红旗渠构筑在风景如画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达到了“雄者愈雄,险者愈险”的审美高度,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其工程量之大,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世界奇迹中的奇迹。

红旗渠是一条英雄的渠,文化的渠,历史的渠,伟大的渠。

       红旗渠两岸有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名胜遗迹还有很多,几乎每走一步都可能踏上一个典故,如果详细说来,可以著一部厚厚的书。

       我们慕名拜访红旗渠的时候,只见人造天河绕山腰,碧波映蓝天。山山相连,像一本小说不再平铺直叙,主人公的命运扯出了悬念。渠蜿蜒,路蜿蜒,水与路紧紧揉在一起,像两根扭着劲的绳缠在山脚。渐渐看见山崖陡峭,山势崔巍,乔木、灌木用不同的颜色把山野浓妆艳抹。

       红旗渠流在田园诗里。

       红旗渠流在山水画里。

       诗里画里的红旗渠古老而又青春,内敛而又张扬着生命力。

       当我们登上凌云亭,只见山腰白云缭绕,有的从容,有的急促。我们脚下的红旗渠在奔流,在歌唱,渠水流经青年洞,奔腾而下,摸爬滚打一番,立马成了壮汉,有了宽阔的胸怀,雍容的气度,和跋涉千里不知疲倦的豪迈精神!

       难怪林县人民说,红旗渠里流的不是水,而是一渠粮,一渠油,一渠喜欢泪,一渠庆丰酒。三十多年过去了,红旗渠以她的无比巨大的魅力和无限的激情,把林县2046平方公里的土地挥洒成了一片锦天绣地。

       今日之林县是何等的美妙啊!到处生机勃勃,满眼蓬勃向上。无论是林县人还是外地来客,尤其是我们这些第一次到林县来的,我们无论是在大地上行走,还是在高山上攀登,无论是沿着红旗渠赞叹,还是面对太行山思索,我们时刻感觉到当年开凿红旗渠的炮声仍在耳畔轰轰隆隆地回荡着,铁锤仍在丁当作响,那大山压不倒他们,他们却要压倒大山的千军万马仍未散去,红旗渠似乎仍未修完,红旗渠还在继续修建之中。

       这就是今日之林县。今日林县是今日之河南、今日之中国的一个缩影。巍巍乎,峨峨乎,林县的山水间激扬着一种浩然之气。1993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到林县考察工作,这是他第四次在林县的大地上奔走。此山,此水,此情,此景,李长春兴奋着,感奋着、振奋着,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诗人般的赞叹:这里有一种精神,这里凝聚着民族魂!

       姚村镇史家河企业集团总经理王发水,是一个用小推车为红旗渠推过上千方石料、对小推车一往情深的“老太行”。他对我们说:“俺林县人推小车有个脾气,只要你前边的一停下来,后边的非放到你前边不可。这就叫做:林县人生性犟,后边来的前边放。”

       红旗渠是被“连年大旱”逼出来的,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连1960年的大年都没有过完就走出家门,开赴太行。那场面曾是何等的壮观啊,夫妻并肩,父子同行,几代人走在一支队伍里,全家人编在一个施工队,锣鼓喧天,红旗漫卷,尘在飞,土在扬,不是去打仗,胜似上战场。

       我们在红旗渠纪念馆里看到了几十种野菜和树叶的标本,这些标本完全可以视作是当年修渠民工们肠胃的展示。当今天的少先队员们面对那些苦涩的米谷菜、红萝卜英、车前子、灰灰菜、麻丝菜、桑叶、柳叶、红薯叶,瞪大吃惊的眼睛的时候,他们用自己所学过的数学公式,是无论如何也计算不出修渠的先辈们是怎样地把这些低热量的野生植物转化成巨大的能量的。

       这能量留给后世子孙一个镌刻在山崖上的神话。牛岭山东边的那座号称“小鬼脸”的险峰是如此地青面獠牙,而由300名青年男女组成的突击队却硬是笑着向它走去,他们硬是要在“鬼脸”上打出一条隧洞。只要这个窟窿戳通,红旗渠就可以前进616米。前边是险峻的你永远也感动不了的峭壁,后边是冷酷的冰冻三尺的悬崖,突击队腹背受敌。风钻每掘进1米,就要磨秃133个钻头。青春,一寸寸地磨损,隧洞,一尺尺地推进。青年们吃在洞中,住在崖下,当千家万户春节的鞭炮声噼噼啪啪炸响的时候,他们却在山上用双手创造的“炸药打炮眼”的轰轰隆隆的交响乐中欢度自己的“红旗春节”。当500多个太阳被他们送去又迎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太行山的肚子里掏出15400立方米的石头的时候,当我国当代最伟大的诗人郭沫若亲笔题写的“青年洞”镌刻在隧洞上方的时候,青年们来不及认真地欣赏一番自己的杰作,便悄无声息地扛起铁锤转战下一个工地去了。

       整个太行山壁全是英雄们的雕像。

       啊,林县人,可亲可敬的林县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林县人啊!

       啊,红旗渠,可歌可颂的红旗渠,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啊!

       2008·3·23·于湖光花园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秋醉沙家浜

下一篇情溢广成泽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