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赫尔岑是俄国十九世纪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赫尔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大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思想熏陶,立志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在莫斯科大学求学期间,他就曾和人结社研究传播进步思想的学生团体。一八三三年大学毕业后不久,他便因思想激进而遭逮捕和流放。一八四二年赫尔岑结束长期流放生活回到莫斯科,继续钻研哲学、历史,鼓吹社会的革命变革,与彼得堡的别林斯基遥相呼应,成为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与此同时。赫尔岑也致力于文学创作。正是在四十年代中期,赫尔岑开始在别林斯基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了他的三部代表作:长篇小说《谁之罪?》(1845-1846)和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1847)、《偷东西的喜鹊》(1848)。其中《谁之罪?》和《偷东西的喜鹊》以它们的抨击农奴制度的思想深度和塑造人物典型的艺术笔触,在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八四七年赫尔岑离开俄国旅居欧洲。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对他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他开始彷徨起来,致使他曾一度动摇于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但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自由主义。五十年代中期他在伦敦出版《北极星》(1855-1869)和《警钟》(1857-1862),继续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在侨居欧洲期间,赫尔岑还以十几年时间撰写了文艺性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868年完成)。这部回忆录以他个人经历为叙事线索,溶合着艺术性的描写和政论性的评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十二月党人起义到巴黎公社前夜的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
一八七○年一月二十一日赫尔岑病逝于巴黎。
王怡凡2023-01-04
分类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