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教一篇课文的底线是什么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4-27
10340

 

最近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2期)上读到杨万扣老师的《<安塞腰鼓>教学实录》,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困扰多年的问题:一篇课文,到底上到什么程度才算“上”完?也就是说,教学一篇课文的底线是什么?

 

我想,它必须是阅读教学。

1、  阅读,不是阅读教学。

在平常的课里,《安塞腰鼓》常被我们上成了老师站在一旁静静聆听,学生一个劲地在那里放声朗读。结果反倒是课堂景象一片繁荣。那声音,就像真的是百条汉子在跃舞,在击鼓!可是等过了一段时日你再去问学生,他们的回答会让你很伤心。“那堂……课,上得还开心吧?”“开心!可那好像是声音……”也就是说,那堂课并没有多少东西沉淀于学生心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答语隐隐透着一份怨气。当时,教师放任学生自己去读是有理由的。我当年这么上,就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这篇文章本身就好读。既然好读,那就让他们读呗,干嘛还要去“干扰”。二是我心里一直悬挂着两句话不能放下:一句是吕叔湘说的“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一句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曾想,不是所有的文章“学生自个读”就能读懂的。虽说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但也是平等中的首席。具体到上面这堂课就是学生阅读没有了教师参与。像这样的阅读,永远只是阅读,而不是阅读教学。

杨万扣老师没有这么做,他没有一味地放任学生自己去读,我想他是懂得课的生成的,也懂得一堂好的课是不会纯自然生成的,更懂得尊重学生不等于任其自流。

#p#副标题#e#

2、匆忙抛开文本另起炉灶的教学,也不是阅读教学。

在《安塞腰鼓》的公开课里,在上课还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常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这篇课文的句式优美吗?那么好,就请你们拿起心中的笔画出你们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请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进行仿写,看谁仿写出的句子更优美!

这是阅读教学吗?这是在上《安塞腰鼓》吗?还来不及让学生读出味来就匆忙仿写,就算仿出的句子真的很优美,比原句还要优美,可那也只是句子;学生阅读的是句子,学生读懂的也是句子(就算读懂吧)。

然而像这种匆忙抛开文本另起炉灶的做法,却被我们今天的许多教者视为拓展,视为迁移。殊不知,拓展与迁移的前提,是让学生读懂文本。

这就是我想说的,在确认我们已经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情况下,一定要让学生读懂文本,即要让学生读出这篇文章都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说这些,为什么要这么说。

老师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让学生读了,说了,赏了……但同时我也认为,他还是没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就领着学生走出了文本。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安塞人民的骨子里怎么会透着那么一股子劲?只因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的需要?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这样几点:一是陕北历史上的人物感染了他们。那些勇往直前在陕北古战场上战斗的骑士们,那些勇往直前在陕北战场上战斗的红军战士们,是他们影响着这群安塞的后生要大干一场。这可以从文中的第一第二个联想句中获得。二是陕北今天的好政策在召唤着他们。同全国的形势一样,陕北也走过了一个前进、反复,甚至大倒退的历史。安塞人面对今天改革开放的政策就一点也不动摇?“一百年不动摇!”这可以从文中的第三个联想句中获得。第三个是,安塞穷!这可以从散落在文中的“土浪”“红豆角角”“老南瓜”等词语中获取。

正因为穷,所以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整个黄土高原的时候,他们激动了,他们飞扬了,他们忆起了那些曾为了“保卫”这片土地勇往直前的战士们,他们要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他们要为“建设”这片土地大干一场;于是,他们击起了他们腰间的鼓。

这一点,老师似乎没能让学生吃透。也就是说,学生在还没有弄明白安塞人的那股子劲从何而来的情况下,“书”就已经“读完”了。那读,当然也就只有声音了。

上完一篇课文(不只是课本文字)的标准,至少应该是让学生读懂文本,之后才是拓展、迁移,否则在学生眼里,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可不可以这么说:丢失了对“文本”的尊重,也就等于丢失了对人本的尊重;尊重人本,首先必须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我想,这应该是上完一篇课文的“底线”。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文章亮丽法--语言陌生化

下一篇如何将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