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意识流小说与普鲁斯特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法国文学简史     时间:2011-02-18
17048

  意识流小说是一种直接再现“心路历程”也即精神生活过程的现实主义文学。它不像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有组织有纲领,也没有发表过宣言,它最初只是一种逐渐被广泛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后来它在文坛造成巨大影响,一批作家凭借它形成独特的和一贯的风格,因而发展为流派。它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美文坛流行很广,它的源头和最突出的代表都在法国。

  “意识流”这个术语是从心理学借用的。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 ‘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十九世纪末西方一些作家受这种心理学说的影响,或者是与它不谋而合,注意在作品中表现“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也即“意识流”。批评家便将这些小说称之为“意识流”小说。后来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荣格的无意识说,进一步从理论上巩固了意识流文学的特征和原则;不靠作者从旁描述,要求人物直接表露思想意识;打乱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关系,按照人物意识的流程来结构作品;发挥自由联想的作用,借助于回忆和幻想、“白日梦”,通过人物的意识活动折光式地反映现实生活与外部世界;不受客观时空秩序的限制,时序颠倒,空间错乱,自由剪裁生活,扩展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幅度,加大作品的容量。从文学渊源看,法国意识流小说是斯丹达尔那种“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相结合的高超手法的发展、深化和精致化,是传统心理描写方式的沿革演变和扩大加强。

  1887年,法国作家爱德华·杜夏丹 (1861——1949)在《月桂树被砍掉了》中,运用“内心独白”来叙述主人公在几个小时内主观情绪的变化,将人物的意识活动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取得了和传统小说很不相同的效果。小说初问世时,没有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注意。后来,英国作家乔伊斯发现了这部作品,给它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显示出一种崭新的特色——“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头脑之中”,同时把这种特殊的方法吸收到自己的小说创作里。于是, 《月桂树被砍掉了》受到关注,后来的文学史家认为它是最早的意识流小说,杜夏丹是最早的“意识流”作家。而这个流派在法国乃至西方文坛上最突出的代表则是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因其《追忆流水年华》而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大师。他在中学和巴黎大学读书的时期已对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潜意识理论进行过研究,并在他的初期创作中,尝试过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文学。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他一生文艺创作的导师。他于1905年开始构思《追忆流水年华》这部小说巨著。在写作过程中,原定计划不断扩充。1913年发表小说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1918年又出版第二部《少女如花的庇荫下》,获得第二年的龚古尔奖,评论界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了普鲁斯特和他的作品上。此后《追忆流水年华》继续出版,篇幅在原来三部的计划上大大增加。从构思到他1922年去世的17年间,他反复构想,不断添章加页。到1927年出齐时,全著竟达七部十五卷之多,共4000多页,约300万字,成为法国文坛上为数众多的“长河小说”中的一部超长河小说。这部小说难于解读,不少法国读者也认为它是“天书”式的作品,只有在早晨头脑清醒的时候才读得下去。但它在文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它正式宣告“意识流小说”的文学流派已经形成。

  《追忆流水年华》由叙述者“我”描绘不连贯的回忆片断,由一环套一环的“追忆”构成逝去的“流水年华”。小说一开头,“我”就把读者置于一种莫名其妙的时间和空间里,“我”本人的思绪也飘忽于形形色色的时间和地点之间。他躺在床上,回忆起自己的生平,思绪象浮云流水一般涌现。到后来,记忆的兴奋点才粘着在童年生活过的贡布雷村庄上。贡布雷的出现,完全是直觉引起的,是“我”用早点时闻到放在茶杯里的一块小玛德兰点心的香味而唤起的回忆:“母亲叫人端上一块圆鼓鼓的名叫玛德兰的小点心……点心刚按触上颚,我的整个身体突然震动了一下。我愣住了,体会着已经发生的异乎寻常的变化,一种奇妙的感觉渗透了我,但它是孤立的,说不清它的起因。……可是,突然间,记忆回来了。我刚才尝到的那股味道,正是我以前在贡布雷的时候,每个星期天的早上……姑妈叫我吃的那种泡在茶里或药茶里的一小块玛德兰点心的味道。”这是这部巨著中最有名的段落。此后整部小说的全部画面和内容都起源这个小小的村庄“贡布雷”。“我”每年都要到姑妈莱奥妮家去过逾越节。在姑妈住的贡布雷村的两侧各有一条小道:一条通向盖尔芒特城堡,那里住着当地世袭的贵族;另一条通向汤松维尔住宅,那里住的是斯万一家。斯万是“我”一家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这两处地方都对作为小男孩的“我”的想象产生一种神奇的诱惑力。当他有一天在一排篱笆后看到了小姑娘古尔贝特·斯万,另一天又在教堂里看到盖尔芒特公爵夫人时,他既爱上了前者,也被后者抓住了心。但是,对于他来说,那两家过的都是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神秘莫测的生活,因而“我”感到自己是被拒之于外的人。“我”对这两个世界的好奇与神往同“我”长期探寻隐藏在自己身上的那个尚未认识的艺术家的活动总是同时存在。他最终发现,这两个世界就生活在自己的躯体里,它们对一个孩子的想像具有神奇的魔力。作家的使命就是把这两个模糊的世界描绘出来。于是“我”的思绪象两股清泉,源源向这两个世界流去,把那里的往事变成回忆的流浪,一个接一个地推到读者面前。

  在“我”脑海里一环套一环的回忆中,有祖母和女厨子弗朗索瓦兹的形象;有斯万的来访经常打断母亲对他的亲吻的情景;有在梅才格利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的散步;有对吉贝特的仰慕;有巴尔贝克海滩上的嬉游,……总之包含了他整个的童年时代。在后来的几部中,“我”进入了社会,体验了爱情的欢乐和生离死别的痛苦,发现了上流社会高雅外表之下的庸俗本质,对于自我和社会都有一种日益增长的幻灭感。 “我”记忆中浮现出世界和社会的一幅幅图景:到巴尔贝克或威尼斯的旅行,出入于上流社会的欢乐与爱情;和阿尔贝蒂娜的恋爱和波折,由嫉妒而来的痛苦,种种乐趣的消灭;祖母的死;和朋友的交往……串联于这些纷繁的回忆中的,是“我”日益发现自己是一种空幻幸福的俘虏。 “我”有写作的欲望,可又无明确的目标,隐约感到自己的一生将是风流潇洒、聪明过人而又碌碌无为的斯万的重版。音乐家樊特伊演奏的一支奏鸣曲使他回想起了往事,他不禁潸然泪下,痛感年华的流逝。到小说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仍旧是个被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所驱使的极度敏感的人,试图为自己的生命和模模糊糊意识到的作家职责寻求一种直观的意义。到大限临近之时,“我”欣慰地感到,通过回忆,生命的存在可以继续下去。到这时,“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就是作家,自己回忆起的漫长历程就是作品;这部作品描述的实际上不是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件又一件的事,而是自己意识的慢慢形成和逐渐清晰的过程。“我”最终还理解到,“我”作为作家的职责,就是赋予这种对时间的具体感觉以一定的艺术形式;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并且显然已经消失的岁月,它仍旧活跃在人的躯体里,是人的存在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回忆就可以重新抓住它,把它变成与目前乃至未来的生活凝聚在一起的东西。

  在《追记流水年华》中,普鲁斯特用柏格的“心理时间”的理论安排结构,采用过去、现在和将来彼此颠倒,互相渗透的手法,把时间作为主宰这部作品的“精神人物”,作为整部小说的纲。小说标题直译即 “寻找失去的时间”,前六部叙述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一部压缩到一天之内,主人公也就在这一天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也即寻找到了失去的时间。小说把笔触完全从外部世界伸到了内心深处,把外部世界的生活完全转化为内心世界的活动,对人物进行精雕细刻的心理描写,常常用几十页,数万字的篇幅写人物的某一个意识流程;长达300多万言的整部小说几乎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细腻刻画内心的章节、段落串联起来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法国文学简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超现实主义与勃勒东、阿拉贡

下一篇荒诞派戏剧与尤奈斯库、贝克特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