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现代写作学科的性质

作者:蝈蝈     来源:艺教网     时间:2011-01-19
25489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一篇文章或作品是写作者各方面知识、能力等的多面反映。写作任何一篇文章,从“素养”上说,它都离不井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语言,以及天赋禀性等;从“能力”上看,它也涉及了观察、感受、想象、理解、表现等众多方面;从“学科”上讲,它实际上要接触到哲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科学、语言学、逻辑学,以及写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脑力劳动,写好一篇文章需要作者从多方面去培养和锻炼自己,调动思想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表达能力以至才情禀赋诸方面的修养和储备。在实际写作中,有的人各方面的修养和储备。在实际写作中,有的人各方面的修养可能较为“浅薄”,有的人各方面的功底可能较为“深厚”,当各自“写作”的时候,都要进行各自的“综合”。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写作者的一种“综合”能力。写作者为了写好文章中的某一“点”,总是竭尽全力地用自己所有的“储备能量”,来支援这一“点”,加强这一“点”。
我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茹志鹃写道:
在写每一篇东西的时候,哪怕是一篇短小的散文,我都在调动我一一切储备,好像这篇写完了眦岳,别的东西不准各写了似的。是的,我在写一-篇东西的时候,我都翻箱倒柜,把所有的储藏,只要能用的都使用上来,哪怕并不是用在文字上。
——一茹志鹃《漫谈我的创作经历》
       “翻箱倒柜”地调动“一切储备”来写一-篇“文章”,这是“写作”活动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任何一一篇“文章”,都是写作者多方面的“素养”,多方面的“能力”,多方面的“学识”的一种巧妙的、艺术的“综合”。读者凄完《红楼梦》后赞叹不已,曹雪芹的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灭文地理、花草虫鱼,什么知识墟有尽有.一部《红楼梦》犹如·部百科全书,显示出作者惊人的才华、趟人的智慧。作品既是显微镜,又是刻度尺,写作者的一切知识、才华、能力,均在显微镜下暴露无遗;写作者认识的高度也会在刻度尺上留下科学的印记。攀于“综合性”的特点,我们必须重视积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提倡文理渗透:搞文学的要学习一点科技领域的知识,搞科技的要涉及文学领域。徐迟是文学家中最早涉足科技领域的,田此他写下了《哥德巴赫猜想》及《地质之光》等科技题材的闪光作品。社会越向前进步,写作的“综合性”特点表现得越鲜明。
(二)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写作由“内”而“外”加以“表现”的活动。它像是唱戏、做实验.既要懂得“道理”,又要进行实践。唱戏有唱戏的“道理”,做实验有做实验的“道理”。不懂“道理”,不仅干不“好”,还会闹出笑话出漏子。但是,懂很多“道理”,却又不去练习,不去实践,就如唱戏的不去吊嗓子,做实验的不亲自动手,根本不会出现好的结果。在写作中,经典文章要看,“道理”要听,但关键是要动手去“写”,就如同要想学会游泳,必须自己先要下水一样,必须去实践。因此,写作能力不只是靠听、看,主要是靠“写”出来的。“写作”,就是多“写”多“作”、常“写”常“作”。
我国著名语文学家叶圣陶先生说:
“一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得到本质”
——叶圣陶《认真学习语言》
       认识写作“实践性”的特点,就必须走进社会,深人实践,使社会生活成为文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把坚持写作实践作为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写作既然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就不会违背获得能力的一般规律,所谓“创作无世袭”其道理正在这里。这种写作的能力,真是父不能传其子,也不能予其弟,师不能授其徒。正如古语所言:“梓匠轮舆,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只有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文章写作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熟能生巧的程度。
         有写作天赋的人,经过这种艰苦磨炼将如虎添翼。l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20岁开始写小说,从师于福楼拜。导师却他把以前所写的脱离生活实际的、半人高的书稿全部烧掉,让他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形象和样式,要他笔下所写的人物,逼真传神,不与他人笔下人物混同。在半时训练中.要求他只能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只能用一个动词米表达,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即是说,用别人没用过,或没被发现的词:在严师的循循诱导下,奠泊桑的短篇小说像万花筒,映出了法国社会面貌;又犹如一滴滴海水,照出了周围世界,终于使其成为了享有盛名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创作天赋不好的让人,经过反复练笔,也可涉足文坛,成为作家。布朗出身存爱尔兰一个穷苦家庭里,他一生下来就患了严重的瘫痪症。
       五岁那年,忽然能伸出左脚夹粉笔,在地上勾画。其母异常高兴,教他识字,用左脚打字:学会了读书之后,他培养起了对文学的爱好。从此,他用左脚练习写作,
       1954年市朗21岁时,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l6年后,义出版了另-部自传体小说《生不逢时》,被卜十五个国家翻译出版。他在48年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五部小说,三本诗集。一个不能走路,不会说话,头部、身体和四肢都不能动弹的人,居然能够成为作家,这不能不从他顽强拼搏、刻苦磨炼找答案。
(三)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写作者要顺应时代步伐不断调整写作思维方式、手段等。受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写作运动过程从过去的作者——>写作——>文章——>读者的单项传递,逐渐被作者<——>文章<——>读者的双向沟通所取代,。写作的笔锋已经触及更广、更深的人生领域和意识层次。写作的手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有人用录音机来进行写作;有人用电于计算机进行写作;有人甚至用手机来写作等。
       文章或作品的形式也枉发生变化,一些新的文体应运而生。例如,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阅读心理的微型小说,有了很大发展;反映当代生活多姿多彩和快速传播时代声音的报告小说问世,受到读者关注;其他文学样式,也都在根据表现现代人异常活跃的内心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探索并运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电脑写作的活跃也引起读者的关注。
(四)双重转化性
       “双重转化性”,是指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头脑”的转化;然后,写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方面转化。前者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写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后者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有“序”、有“文”地将头脑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这就完成了写作的“双重转化”。写作活动的“双重转化性”是写作过程的本质属性。
        我国古人对这种写作“双重转化性”早就有所察觉和认识。陆机的《文赋》中曾言:“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这里已提及了“物”——>“意”——>“文”的递进关系,这实际揭示了写作活动的一个重要现象。由“物”(客观存在的事物)而牛“意”(写作者的认识),最难的是意能“称”物,与之相适合;由“意”而生“文”(最后写成文章),最难的是文能“逮”意,能追得上丰富的思想。
       “眼中之竹”叶“胸中之竹”一>“手中之竹”这是郑板桥讲的从看竹、思竹到画竹这一绘画的创作过程,他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口影露气,皆浮支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里郑板桥形象地向人们说明: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但不是对社会生活照相似地复制,而是有所发现、有所加工、有所创造,其中包含着作者主观精神的折射。实质上也是一个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由“胸巾之竹”到“手巾之竹”的双重转换。苏联学者A.科瓦廖犬写道:
       任何创作过程都包括两方面,这就是:第一,个性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积累生活印象,因此,任何创作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对这些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和把这项工作的成果用语言表现的形式授射出来。换句话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就是:第一,把外部刺激的能量转换成知觉的显示或者现实的形象;第二,把形象变换成作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A.科瓦廖夫《文学创作心理学》
      写作之所以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劳动,其奥秘就在于它的这种“双重转化性”,它需要的是多方储备的多种能力的高度综合。
(五)目的性
       目的性,指写作者的主观动机或意图。写任何一篇文章,或说明事理,或表情达意,总有一个鲜明的“写作意图”、“创作动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的写作,总是要向社会、向读者交流点什么(思想),宣传点什么(主张),提供点什么(信息)的。诗人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对写作者主观意图的通俗说明。
        写作并不是一个人的“私事”。你不“写”则已,一写就是在那里准备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毛泽东语)了;你不“作”则罢,一作就是在那里向社会“进行宣传”了。写作始终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比如政论性文章.其目的就是为了明辨是非,兴利除弊;文艺性作品目的是为了扬善惩恶、熏陶性情;学术性文章就是要探求规律、揭示真理。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文论家在这个问题上有着详细的论述。墨子提出的“言必三表”就有一条是“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李渔指出:“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所能私。”东议的王充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王充《论衡·自纪》篇)强调了“为世所用”就是明显的积极写作目的。明未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有裨于后代”(顾炎武《日知录》)的正确的写作主张。他们所强调的正是文章的积极写作日的。一个有社会意识的作者,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根植于人民和历史的土壤之中,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成为群众和社会的代言人。鲁迅的写作是为了“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从中看到了他“为人生”“救中国”的崇高目的。“写作而没有目的,又不求有益于人,这在我是绝对做不到的。”(托尔斯泰《日记》l853年11月28 日)
       写作者的主观意图又是受世界观支配的。对待同一事物,由于写作者的立场’不同,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观点就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样都是以妇女解放为题材的作品,鲁迅的《伤逝》写了涓生与子君在“五四”运动中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恋爱并结婚,几年之后,为生活所逼又分离,子君悲惨死去。表现了单纯追求个人幸福不行,必须置身于洪流,推翻封建制度,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的主题。而胡适的话剧《终身大事》写了田亚梅热恋陈先,因遭父母反对,亚梅出走。个人幸福就是为国家争自由的思想。两相比较,天壤之别。
       由上面所论及现代写作课程的性质,可以对写作进行界定:写作高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生活及主观情意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也就是说,是作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依据隹活实际和社会客观事物,有目的地进行观察、选择、提炼、加工和创造,最后形成作品的行为过程。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艺教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影响写作活动的主体因素

下一篇现代写作课程的结构体系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