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长城考古揭开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作者:佚名     来源:央广网     时间:2021-06-18
33440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发现明代长城城堡——清平堡遗址。清平堡城内遗迹保存较好、建筑格局非常清晰,是国内非常罕见的保存原貌的明代长城营堡,对长城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清平堡遗址位于靖边县内的杨桥畔镇东门沟村。去年4月,当地村民在修路时,于取土沟中发现有泥塑造像、建筑材料等遗迹,随即上报至文物保护部门。之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取土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

  陕西榆林,在秦代曾是蒙恬北击匈奴的前沿阵地。几千年来,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无定河沿线是古代打仗最激烈的防线。“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的就是这一带战争的残酷。明代在此设置延绥镇,为当时的九边重镇之一,沿途设36个营堡用于驻军,并在秦长城基础上修建了新的长城防线,进行战略防御。

   

  俯视显应宫(央广网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三十六营堡”中,唯有清平堡在康熙年间被废弃后完全被沙土所掩埋,因而保存完整,成为国内罕有保存原貌的明代长城营堡。陕西省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于春雷透露,自2020年5月发掘以来,清平堡遗址完整揭露出一座大型院落,呈南北向长方形,长约60米、宽约25米,院落内的明代石碑自述其名,根据碑文,该院落是明代名为“显应宫”的城隍庙,布局规整、保存较好。殿屋和寝宫内发现了30余尊彩绘泥塑造像,形象可辨有城隍、判官、夜叉、小鬼等。

  “他们之所以在这里修显应宫,是因为当时明王朝有一种以明朝传统的城隍信仰,来对抗长城北侧蒙古的藏传佛教信仰的用意所在。我们认为,当时在长城沿线两侧,不仅有军事对抗,也不仅有经济手段的对抗,还有一种文化手段的对抗。显应宫就体现了当时明王朝利用文化手段维持边境安定和加强边境实力的一种体现。”于春雷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还对清平堡内进行了调查和钻探,发现了大批建筑遗存。其中在“显应宫”东侧发现一处较大规模建筑基址遗迹,根据碑文及县志记载,该处可能为城内中心楼址。

  今年5月起,考古人员对该遗迹进行了清理,已经清理发现该楼址的过洞及楼基南侧,楼基东西长约12米,残高约3米。楼基顶部建筑破坏倒塌,该楼的发现,对于了解清平堡整体结构布局有很大作用。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考古中国”的三个重要项目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分别涉及陕西省靖边县清平堡遗址、北京箭扣长城和内蒙古自治区沙梁子古城遗址,均为长城相关遗迹。这些有关长城的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有哪些意义?

  箭扣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区,是地势非常险要的一段长城,也是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实例。从2018年开始,考古人员就对箭扣南段长城进行修缮,对151-154号敌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152号敌台出土75枚石弹及数块建筑构件。北京大学教授张剑葳说,此次发掘提取了更多长城残损的信息,将出土的遗物信息反映在数字模型上,出土的散落城砖最大程度得以归安和利用。“要求最大程度去利用这些出土的散落的长城砖。这样修出来的长城能妥善地保存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风貌,同时保持长城的原形制、原结构,并且要求优先使用原材料、原工艺。”

  内蒙古呼和浩特沙梁子古城是汉代最靠近长城的一座边城。此次考古发现,第一次揭示出边城粮仓建筑的形制,这是我国首次在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发现和发掘的粮仓建筑,从而填补了汉代边城研究的空白,为汉代郡县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近年来,国家公布了第一批83个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明确秦汉长城、明长城作为重点的保护思路。与此同时,集中批复了一批2021年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涉及12个省(区、市)近20个项目,长城精细化管理试点积极开展,长城价值发掘和保护理念得以传播。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长城资源非常丰富,分布于10个省市区404个县,墙壕遗存的总长度21196.18公里。众所周知,长城分布比较偏远,所在环境各种各样,保存的状况也参差不齐,保护的难度也很大。这几年我们开展了很多工作,应该说在过去5年,我们让长城的保护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闫亚林说。

  闫亚林透露,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决议草案将中国长城的保护状况列入“精选”板块陈述。列入“精选”板块,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保护工作的一种认可。他介绍:“本年度共有三项世界遗产获此殊荣。长城是唯一一项文化遗产,另外两项是科特迪瓦的自然遗产。本决议草案如在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长城将是继2018年大运河之后,中国又一项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的保护管理工作示范案例。”(记者丁飞)


(责任编辑:刘亚敏)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佚名,来源:央广网,来源地址:http://tour.youth.cn/xw/202106/t20210616_13025879.htm)

上一篇宁夏:罗山地区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下一篇四川:营盘山遗址:一颗牙齿见证文明起源交流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