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揭秘历史上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为何从合作走向对抗?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时间:2020-12-16
34632

        在一代女皇武则天退出历史舞台后,由张柬之、崔玄暐等一批大臣拥戴李显复位为中宗,整个行动主要是针对除掉张易之、张昌宗等兄弟,但武氏子弟的势力并没有清除。以梁王武三思和魏王武承嗣及其子嗣,在朝廷的根基都很大。

        在武则天决定传子以后不久,武三思已经看清形势,加上他素来为人圆滑,于是改变立场,配合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拥戴李显复位。表面拥戴还不够,凭借上官婉儿的疏通,进一步巴结韦氏,百般奉承,反而使其地位越发牢固。再次通过推动韦氏家族报复那些拥戴李显复位的大臣,利用韦氏的表兄韦温等打击张柬之、敬晖、崔玄暐等人,简直是一石二鸟的伎俩。

        影视剧中晚年武则天形象

        对付完这一批有功李氏的大臣,太子李重俊又成为新的敌人。武三思知道李重俊同样是韦后的心病,因为不是她亲生,所以很讨厌他。武三思从旁煽风点火,意图制造摩擦。当时老二李重福也不是韦氏所生,早被贬到外地。李重俊是中宗的第三子,生性聪颖果决,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性格比较叛逆,行为不是很规矩,容易招到非议。武三思看出太子的问题后,就常常让儿子武崇训鼓动安乐公主针对李重俊,激起两人仇怨。

        景龙元年(707)七月,李重俊果然觉得忍无可忍,联合左金吾大将军李千里(不是一般人,是李世民之子吴王李恪的儿子)、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为辽东靺鞨族名将,投降唐朝赐姓李氏)、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是高宗李治的伴读、宰相李敬玄的儿子)及李承况(为楚王李智云的嗣孙、李灵龟的儿子,也算宗室)、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率左右羽林军心腹大约三百余人起事。

        李重俊有点简单粗暴,就冲着武家而去,这一批人可见还是以保护李唐,清除武氏残余为主要目的,冲入武三思府邸,杀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侍从十余人。命金吾大将军李千里率军闯肃章门,在皇城搜寻韦后、安乐公主与昭容上官婉儿。韦后闻变,拥中宗李显奔玄武门,并召左羽林军将军刘仁景护驾。

影视剧中李重俊形象

        李多祚率军追来,本想冲上玄武门楼,被宿卫士兵阻住。韦后十分恐惧,危急关头,上官婉儿急中生智,鼓励中宗出面喊话,对羽林士卒道:“你们都是我的卫士,为何要作乱?若能归顺,斩杀李多祚等,将长保富贵。”王欢喜等人倒戈,斩杀李多祚和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李重俊领百余骑逃往终南山。天黑以后,在山中树林休息时被左右杀害。

        中宗李显复位以后只有约五年,一直处于韦后和武三思的干扰,谁都看出这朝野局面并不稳定。那么李显如何处理关系?他能力有限,所以只想一切平稳,以处处忍让、息事宁人为主,因此后人会觉得李显性格软弱,结果还是惹出种种事故,尤其最后自己还死的不明不白。

        李显的死要算唐朝历史一桩很离谱、离奇的事情,史书疑点指向他身边的女人——妻子和女儿,就是韦氏和安乐公主,以官方说法是景龙四年(710)夏,李显在吃喜欢的肉饼时中毒而亡,年五十五岁。

        因为李重俊一事,后宫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李显有所耳闻。他虽然平庸,但不是白痴。他对韦氏百般纵容,韦后和武家子弟还是带来莫大危险。尽管李重俊属于忤逆行为,这却是一个针对李氏子孙的信号。之后韦氏依然如故,李显也没有警惕,他对妹妹太平公主(名叫李令月,日月在武则天是非常看重的吉祥寓意,所以很宠她)也很倚重,无形中造成公主与韦后的矛盾,导致太平公主暗中联合李旦要保住李唐社稷。

        史书称在李重俊事件不久,安乐公主与宗楚客就已经指称太平公主、李旦与太子是一起的,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对李显流泪进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让人罗织罪名残害吗!”

影视剧中韦后形象

        韦后不甘寂寞,分别以治病为名,与通医术的散骑常侍马秦客私通,以调膳为名,与善烹调的光禄少卿杨均有染,还以骑马为名,与善奇术的国子祭酒叶静能勾搭(叶静能是偏方术色彩的一个道士)。史书渲染后宫丑闻远播在外,景龙四年(710),许州参军燕钦融上书:“后宫丑闻已传遍民间,韦后干预朝政,造成诸多弊病,韦氏家族日益强大,必然危害社稷。”李显召燕钦融进京当面诘问。燕钦融在朝堂上大胆直言,神色不变。韦氏党徒竟蜂拥而上,当廷将燕钦融摔死。“上虽不穷问,意颇怏怏不悦;由是韦后始忧惧。”(见《资治通鉴唐纪》) 

        根据这一信息,促使韦氏铤而走险,担心李显会追究她,安乐公主也希望自己当上皇太女,母女俩与马秦客产生毒害中宗李显的一幕。这个故事和唐朝前期许多秘闻一样具备戏剧性,可从史书其他细节看,也不见得是定论,其实有让人怀疑的地方。

        首先,在李显死后半个多月,韦后、安乐公主母女就死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突发行动。当时万骑左营将领葛福顺归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统领,但韦氏子弟为高级主管,对他们将领经常羞辱鞭笞,李隆基为了推父王上位,就抬出中宗被毒害的说法,与心腹陈玄礼参与薛崇简和葛福顺之中,用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收服万骑营将士倒戈。

        葛福顺听从薛崇简、李隆基授意,将羽林营主事的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高声对将士们道:“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大家要齐心协力铲除韦家,凡是长得高过马鞭的人一律斩杀;拥立相王为帝以安定天下。倘若有人胆敢首鼠两端,判罪连及三族。”(见《资治通鉴》,葛福顺后来与李隆基心腹王毛仲联姻,一度受到牵连,不久还是被召回继续重用,加左骁卫大将军,开元二十六年738病故,封耿国公)在事情结束后,韦后和安乐公主的下葬还是给足礼节,并没有真以谋害皇帝的罪名处置,即使唐朝对女人再宽容,假如真有大逆不道举动,不可能以“礼葬”方式对待。

        其次,安乐公主李裹儿空有唐朝第一美女的标签,在史书中基本没有什么好形象,不要说男女关系一团糟的渲染,也毫不避讳她想当皇太女、修定昆池等出格行为,但史书有关她的其他记载并没提到给父亲下毒。

        安乐公主李裹儿比武崇训小一岁,由于生于韦氏和李显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著名原始森林神农架的所在地,可以想象唐朝时候的蛮荒色彩)途中,韦氏自幼疼爱有加,性情确实十分骄纵。当然,后人可以判断韦氏和安乐公主都不是双商太高的女人,可她们身边毕竟有宗楚客等一伙谋划的人,并不全是糊涂蛋,例如宗楚客对太平公主定下所谓“遗诏”的反应。

        第三,李显的死也不排除只是单纯意外。众所周知,李唐家族有遗传病史,唐高祖、唐太宗、长孙皇后、唐高宗统统患有"气疾"、"风疾",今天虽有各种说法,推断属于心脑血管类疾病。总的来说,唐朝皇帝长寿的不算多,假如认为李显死于五十五岁的疾病发作,在唐朝皇帝年龄中反而可以归于正常的行列。

        以《资治通鉴》记载,韦氏掌握大局以后,上官婉儿曾与太平公主草拟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相王李旦出来辅佐。韦后以皇太后身份主事,算是平衡各方。史书以“遗诏”字眼,表明是李显死后,太平公主对当时局面的一种安排,显然要压制韦氏一伙太过急切的心思。这时,宰相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及韦家诸人一同劝说皇太后韦氏沿用武则天的惯例登基称帝,排除李旦干扰,改他为太子太师,将其地位架空。

        宗楚客和武后有点沾亲带故(史书说武氏一族某位姑妈的儿子,和武则天是血缘稍远的姑表兄弟),武三思被杀后,进一步巴结韦后和安乐公主,她们都是女人,必须要有在外朝办事的大臣,宗楚客就充当代言人。而宗楚客也极力劝说韦后学武则天,想要更大的权势。但被太平公主发觉,希望制衡。其实李旦和哥哥李显半斤八两,都无明显的争位之心,恰恰因此,公主才想要推他为盟友,只为了利用李旦的身份影响力。没有想到,这点燃了李旦家族和韦氏家族的直接矛盾,引出了20多岁的李隆基浮出水面。

影视剧中太平公主形象

        距中宗死还不到二十天,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俩的合作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当时少帝李重茂还坐在龙椅上,太平公主过去说“天下人心已经是相王的了,这宝座不再是你这小孩的了”一把就将李重茂拉下了宝座,然后软禁起来,被贬房州刺史,李隆基登位后一年,李重茂莫名其妙死了,才十九岁。

        李旦为人也很宽容,原本对皇位完全没有奢求(修道氛围在李旦的家庭非常浓,如两个女儿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是女道士,包括当了皇帝的李隆基),因为他是被儿子推到皇位上的,哪怕有长子李成器在前,也早早明确表示太子地位非三郎(李隆基排行第三)莫属,当然,史书也点明像刘幽求这类大臣的推动。

        于是李旦就立李隆基为皇太子,后来李隆基和大哥的关系一直很不错,李成器长李隆基六岁,和李隆基一样从小喜欢音乐,尤其精通龟兹乐。后来也从不参与朝廷事务,只是和皇帝偶尔家庭聚会歌舞,李隆基在兄弟关系上,算是李唐前期非常少见的一团和睦。除了老大的谦厚礼让,老二李成义也一样,包括弟弟岐王李范等(原名李隆范,后避讳改李范),这一家人都关系融洽,都是喜欢文学、音乐的闲王。

        李旦的几个儿子,唯有李隆基有才略似乎也不假,而且他还真有一点运气。如他能够在竞争中占得先机,若晚上一步,局面就不一定那么顺利。当时小皇帝李重茂外,尚有一个不受韦后待见的中宗儿子李重福,封为谯王,外放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也有行动。

影视剧中李旦李隆基父子形象

        东都洛阳官员张灵均与谯王李重福联络举事。李重福返洛阳城,想另外征调守军。最后左右屯营军士追李重福,将其逼的自杀,自此,李旦、李隆基基本完全掌控朝局,李显的子嗣已经没有人了。

        韦氏家族的倒台还连带了一代才女上官婉儿。她从武后到睿宗复位这段时间,在复杂的宫廷之争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韦氏空有野心,处理事务并不熟悉,当时上官婉儿在里里外外都显得很特殊。而且,她深得武则天多年栽培,又和太平公主关系匪浅。

        对于韦氏与安乐公主渴望再次效法武则天的举动,上官婉儿内心有所动摇,所以渐渐转向太平公主一方。但是她聪明伶俐,面上并不显山露水,日常以喜好文学,以文坛宗主著称,她留意和扶持了不少有才华的人物,如宋之问曾因结交张易之获罪,中宗复位以后得到她提携进入修文馆,但没几年睿宗以后再受贿而受处罚(罪名是莫须有,主要是宋之问通过婉儿起复,属于巴结太平公主的人)。类似还有与宋之问齐名的沈佺期。另有崔湜也因她提携后来在太平公主得势时升宰相。

        出于宫闱风气,不少人认为上官婉儿的私生活也很糟糕,像崔湜历来被说成她的情人。唐代文人武平《景龙文馆记》有一句“晚年颇外通朋一党,轻弄权一势,朝廷畏之矣”,但其实有地位的女人“外通”就一定是两性关系吗?除开后来史书,其他记录很难见她在男女关系方面的评价。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对唐代重要女人无一例外全是私生活放纵的“名媛”,尽管后人都相信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这种事也许是事实,但也不排除宋代儒家观念抬头以后,过分渲染贬低这些女人在道德操守方面素质很低。

影视剧中的上官婉儿形象

        事实上崔湜的官职提升,上官婉儿固然是一个重要人物,同时安乐公主也说了不少好话。所以,崔湜和上官婉儿的关系是不是很不道德,笔者认为不能轻易下结论。

        从上官婉儿人生经历看,既不是武氏宗族,也不算亲韦氏的家族,为什么她还必须死?景龙四年(710),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展开行动清除韦氏势力,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已经表明态度自己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

        刘幽求知道婉儿和公主关系,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偏偏李隆基坚持要杀婉儿,大唐一代才女未能幸免。太平公主后来建议收集其诗文,在李隆基得势以后,让张说做序,编著上官婉儿的文集(貌似是张说晚年负责集贤院以后的事),史书又称是玄宗的恩典了,其实这一文集并没有流传下来,后来《全唐诗》仅收集婉儿诗歌32首。

        上官婉儿的人品虽有争议,但她就是一个女人,同时也算一个文人,为什么李隆基无法容忍她?除了忌讳她是李显、韦氏的家人(是李显的昭容)外,上官婉儿在复杂的宫廷关系里,她才是真正帮助韦氏、太平公主处理具体事务的代言人(另一外朝代言人宗楚客与其兄宗秦客也都被杀,或许从侧面看,李白虽被欣赏有文才,但皇帝不肯重用他的一个背景,李白后娶妻子宗氏是宗楚客孙女或许在皇帝心里有一根刺也说不定),里里外外都知道上官婉儿的分量,所以李隆基不容许把她留下,接下来他就要对付咄咄逼人的姑姑太平公主了。

        当李旦回到宝座上,妹妹太平公主的威胁同样能量巨大。李旦经常同她商量大政方针,每次入朝奏事,她都和李旦单独谈上一段时间。有时没去朝堂,李旦也会派宰相到她家中征求意见。每当宰相奏事,李旦还问:“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才问:“与三郎商量过吗?”由于太平公主如此受皇帝倚重,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三人都受封为王,异姓王在李唐时代还是很非常的特例。

        在李旦的角度说,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妹妹,他内心很希望在双方之间维系一种和睦。但太平公主对李隆基要摆长辈架子,之后发现这个太子能干得力,很想要改立一位平庸一些的侄儿作太子,以便自己能保住现有的地位。

        景云二年(711),太平公主乘辇车在光范门拦住宰相(光范门距离宣政殿不远,毗邻中书省,武则天后期在裴炎出任中书令时把宰相政事堂改设中书省,许多文官向宰相递交文书往往在光范门,可见《唐六典》有关记载),暗示他们改立皇太子,宋璟质问道:“太子为大唐社稷立下莫大的功劳,是宗庙社稷的主人,公主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宋璟与姚崇秘密向李旦进言:“宋王李成器是陛下的嫡长子,豳王李守礼是高宗皇帝的长孙,太平公主在他俩与太子之间制造事端,将会使东宫地位不稳。请陛下将宋王和豳王两人外放为刺史;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所担任的左、右羽林大将军职务,任命他们为太子左、右卫率以事奉太子;将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安置东都洛阳。”李旦说:“朕现在已没有兄弟了,只有太平公主一个妹妹,怎么可以将她远远安置到东都去呢!至于诸王可任凭你们安排。”

        李旦夹在妹妹和儿子之间十分难做,索性次年提前传位给儿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太平公主极力谏阻,李旦说:“中宗皇帝在位时,一群奸佞小人专擅朝政,上天屡用灾异来表示警告。朕当时请求中宗选择贤明的儿子立为皇帝以避免灾祸,但中宗很不高兴,朕怎么能够对中宗可以劝他禅位,对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呢!”但当太上皇的李旦并不是完全不管事,实际上大事还是他负责,刚登位的李隆基正受太平公主压制,地位也不稳固。

唐玄宗画像

        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仗自己势力正盛,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中也有不少依附。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和胡僧慧范等准备废掉李隆基。

        李隆基通过心腹王毛仲包括宗室兄弟如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和得力大臣如名将郭元振等,火速行动,太平公主被赐自尽,家族子弟几乎铲除干净,唯一躲过一劫的儿子是薛崇简。史书说薛崇简曾劝阻公主逼迫李隆基,还遭公主毒打,加上薛崇简与李隆基一起对付韦氏,两人关系不错,所以赐姓李氏而保全性命。

        实际上李隆基因为与太平公主关系的恶化,对薛崇简多半疏远,甚至可能关系从来都不算亲密。其墓志《大唐故袁州别驾薛府君墓志铭并序》显示,太平公主事败后,改姓李崇简,随即被送出长安,出为蒲州(今山西永济)别驾,不久坐事谪居于溪州(今湖南龙山)数年,妻方城县主武氏(武三思女儿)于开元十二年(724)病逝溪州。李崇简起复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别驾,然后病故。

        可以看到,薛崇简唯一幸运的只是没有随母亲一起被处死,多活的十二三年里并没有受李隆基(论亲戚他们算姑表兄弟)的信任,更别说重用。可见史书认为两人关系好,说薛崇简改姓李受优待终老可信度不高。

        那么,回过头再审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经历过亲密合作,姑侄关系原本应该说是不错的,为什么很快会变得背道而驰?

        太平公主自幼深受母亲武后熏陶,虽然不一定还想像韦后那样再来一个武周翻版,但太平公主至少希望李旦、李隆基都对她惟命是从,甚至要感激她的扶持才能复位。之前在中宗李显、韦后时期,全是太平公主冲锋在前,与韦后、安乐公主斗智斗勇。李旦父子那时候说不上话,李隆基兄弟早早就被分别安顿了,一个个失去人身自由(这里面还牵扯李隆基和他青梅竹马的皇后一家关系变化,这是下一篇会涉及的故事)。从这一层面看,确实太平公主对他们父子有保全的恩情,正是李旦感激、信任公主的一大初衷。

        当李旦真的有机会复位,李隆基能够施展抱负帮父亲谋划,他压抑多年的雄心壮志爆发,开始试图掌握局势发展,整个行动又是李隆基冲锋在前,同时开始铲除任何有威胁的对手,如宗楚客和上官婉儿。李隆基也有过尊重父亲意愿,假如太平公主不那么咄咄逼人,李隆基可能未必会和姑姑闹到不可收拾。

        姑侄关系发生无可挽回的变化,真正的推动者恰恰是被夹在当中,看似两边都想维系平稳的李旦。他大半辈子修道,与世无争,并不希望姑侄俩闹僵,这一点情感应该不假。但从他身在君位以后,出于大局观念和听从朝臣的意见,在最重要的一步棋,他打破常规,毅然选择功劳能力最大的李隆基为太子,并没有循着立嫡立长的传统原则。

        太平公主的初衷是扶持比较温和平庸的李旦父子,虽然侄子之中李隆基着实能干,帮得上忙,从原则上的确不该立他为继承人,前面还有李成器、李成义两个儿子呢。李旦对李隆基的宠爱和器重大大妨碍了太平公主掌控局面,姑侄冲突一直围绕这个变得激化,她才干涉宰相要试图改立继承人。

        没想到纠结之余,李旦第二次打破常规,居然选择“以退为进”——表面上他退出姑侄俩的矛盾旋涡,直接推李隆基上位;事实上这个李旦无形中再一次“火上浇油”,把妹妹与儿子的矛盾摆到桌面。这就促使太平公主想趁李旦刚退下来,李隆基的地位还不稳,想以强硬方式拉他下马。

        所以,真正要找原因,为什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关系会变得不可收拾,反而就是一心想平稳无事,以清心修道自居的睿宗李旦是幕后推手,哪怕这是无心的恶果。因为总体的确是僵局,如果没有一种甘愿让步妥协的“高姿态”,那是没有回旋余地的。

        可要说李隆基是否从一开始就要对付姑姑,目前的史书都把李隆基美化,从李隆基后来对父兄关系的长期表现,对于帮助过他一家的姑姑太平公主,应该是不希望闹僵。当他作为太子和未来继承人,当姑姑摆明要针对他时,情况就变了,李隆基的确就还手了。何况父亲李旦已经选择直接让位给他了,从舆论和形势都变得对李隆基有利,否则他对京畿万骑营的掌控不会那么顺利。

        最终李旦出于亲情,希望李隆基能留妹妹一条性命时,李隆基却铁面无私了,和当时杀婉儿一样,对有巨大威胁的对手,李隆基是不会念及亲情的,所以太平公主一样必须死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http://www.china666666.com/showinfo-1-2069125-0.html)

上一篇从“领袖”、“钧座”改称“总裁”,蒋介石是如何一步登天的

下一篇文学知己之外更是事业拍档:陆游与范成大在四川夭折的收复壮志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