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前的汉字中,是没有“脸”字的,当时表示“脸”意的字是“面”、“颜”等等。
其实,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额颊腮颔,还哪有脸可言。“脸”字最早出现时,也没有“颜”、“面”之意,只是“颜面”上的某个部位。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其中的“脸”是“睑”的意思,也就是指眼皮。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这里的“脸”是“颊”的意思,是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没有“脸”以前,“面”就是“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说文》曰:“面,颜前也。”《汉·匈奴传上》中的“匈奴法,汉使不去节,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庐”,《后汉书·东夷传·倭》里也有“男子皆黥面纹身”。文中的“面”都是“脸”的意思。至于《三国志·魏志·毛玠传》中的“汉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的“面”,更是此意。今天还在流传的“面子”、“面红耳赤”、“不看僧面看佛面”中的“面”仍是“脸”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脸”的范围越来越大,到了唐代,“脸”和“面”就基本一致了。岑参的诗句“岸花仍自羞红脸”中的“脸”已经是“脸”了。一直到明清之前,“脸”和“面”用法一致,都是书面用语。也就是说,“面”在当时依然盛行,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面”如果换成“脸”,就大煞风景了。
沿袭到现在,脸和面范围虽然一致,但我们通常把“脸”当作口头用语,而把“面”当作书面用语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汉字,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