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中国诗学空白艺术之侧面烘托,虚处传神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时间:2014-12-11
25535

        诗歌当然离不开正面叙写,离不开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尤其在一些篇幅比较长的作品中,不能不使用正面叙写的笔墨。但正面叙写往往难以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诗人便采取侧面烘托的方法,留下空白,把所要表现的内容放到“言外”去,从而产生吞吐不尽的艺术效果。试看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之美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此诗从开头到“紫绮为上襦”叙写罗敷的住处、姓名、品性和服饰之美,采取的是正面叙写的笔法,到这几句,写罗敷的美貌,则换了一付笔墨,不正面写罗敷如何如何美,而是通过各种各样“观罗敷”的人的反映,来烘托罗敷之美。“下担捋髭须”者,写的是在路上的长辈突然看见一位美丽少女时,不自觉流露出的赞赏喜爱之情;“脱帽著   头”者,写的是同龄少年突然看见一位漂亮姑娘时下意识地卖弄自己希望引起对方关注的神情动作,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带着青春冲动的爱慕之情;“忘犁”“忘锄”者,写的是正在田头劳动的人们突然看见美丽的罗敷款款走过,一时忘乎所以停下劳作,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乍见绝世美女时的惊讶之情。这些观罗敷者,身份、年龄各不相同,在看见美丽罗敷的时候也因之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不管是谁,都不能不被罗敷的美丽所动,罗敷的美丽犹如黎明突现霞光,把所有人的眼睛都照亮了。作者没有对罗敷的美貌作一点正面的具体的勾勒,始终于虚处着笔,这就比什么“皓齿蛾眉,杏眼丹唇”之类要高明得多。正因为从侧面烘托,于虚处传神,不对罗敷的美貌作具体的确定的描摹,所以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不确定的,这样诗歌就在“言外”创造了一个艺术空白,从而充分调动接受主体的审美联想,使他们把以往对女性美的感知经验和眼前的罗敷重迭起来,从而在创造一个新的罗敷的美丽形象。不同接受主体心目中的罗敷形象虽然各不相同,但同样都是十分美丽的。陈祚明说,“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
 
         侧面烘托不仅可以用来写人物,也可以用来描写情思,创造境界。如白居易《琵琶行》在描写琵琶女声情并茂弹奏琵琶妙音之后,并不直接说琵琶音乐多美妙,多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推出一个无声的画面:“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在琵琶演奏结束后,东面的船西面的
舫,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船上所有的人全都悄然无言,只见江心月白风平,这就有力地表现出听者如醉如痴、如梦初醒的恍惚情状,从而把琵琶音乐的美妙及其强烈的感染力充分烘托了出来,堪称高妙之笔。
 
        关于侧面烘托的诗学意义,清人吴乔有过一番精妙的阐述:诗意大抵出侧面。郑仲贤《送别》云:“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文出正面,诗出侧面,其道果然。(见吴乔《围炉诗话》第72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吴乔所引《送别》诗的作者又作张耒,此诗写离愁别绪,却未从正面着笔,不直写送别者与行人之间的离愁,而是写画舸待行人,写画舸载将离恨去往江南。这就把一种难以言状的离情,表现得既鲜明生动,又含蓄蕴藉。吴乔所谓“人自离别,却怨画舸”,就是他对这首诗的侧面烘托之法作出的准确分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中国诗学空白艺术之侧面烘托,虚处传神,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古典诗词之美

下一篇中国诗学空白艺术之跳跃省略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