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塞上聾,邦其傾矣!"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8]。在周之興,養老乞言[9];
及其已衰,謗者使監[10]。成敗之跡,昭哉可觀。維是子產[11],執政之式[12]。
維其不遇[13],化止一國[14]。誠率是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
虖[15]!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16]。誰其嗣之[17]?我思古人。
[1]讀這篇時,可參考第一冊 40 頁《子產不毀鄉校》。這篇通過對子產的讚頌,表現了韓愈改革政治的
要求。他希望統治者廣開言路,普施教化,把國家治理好。
[2]伊,句首語氣詞。僑,子產的名。
[3]禮,指治國的禮法綱紀。
[4]囂囂(xiāo xiāo),喧嘩的聲音。僑,教,囂,押韻。
[5]這是"亦各言其志"的意思。《論語·先進》:"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6]維,語氣詞。否(pǐ),惡。
[7]弭(mǐ),止。
[8]理,治,指平治。止,美,志,避,視,弭,矣,理,押韻。
[9]養老乞言,周朝興盛的時候,曾奉養一些年老而有聲望的人,讓他們提意見,幫助把國家治理好。《詩
經·大雅·行葦》序:"行葦,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內睦九族,外尊事黃耇(gǒu,黃耇,
老人之稱),養老乞言,以成其福祿焉。"
[10]謗者,指批評國政的人。《國語·周語》載:周厲王暴虐無道,國人批評他,他派衛巫監視批評他
的人。最後國人忍無可忍,把他放逐出國。
[11]是,指示代詞,這個。
[12]式,法式,榜樣。
[13]維,通惟。
[14]只因數產沒有遇到聖君,他的教化就只限於一個鄭國。化,教化。
[15]於虖,同嗚呼。
[16]四海(天下)之所以治不好,是因為只有君,沒有臣(指稱職的人臣)。
[17]《左傳·襄公三十年》載:子產從政三年,輿(眾)人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
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