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骆驼祥子》是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创作于1936年,到1937年夏天完成,共二十四段,并从1937年1月起在《宇宙风》连载。老舍说:“这是一部最使我满意的作品”。“因为酝酿的时期相当的长,搜集的材料相当的多,拿起笔来的时候并没感到多少阻碍”。正因为如此,使得这部反映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品所揭示的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刻的。作品通过祥子追求个人理想的“三起三落”的过程和走向堕落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它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尖锐地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的重大问题。
《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祥子的形象。祥子是进了城的农民,他用老实农民的眼光看待城里的一切,用谋求个人发家的劲头来攒钱买车。他拼命出卖劳力,像一只“饿疯了的野兽”般地抢生意,生活过得极端的勤俭节约,甚至忍饥挨饿,在城市的花花世界面前毫不动心。祥子身上农民的性格、气质、心理被描写得十分准确,他那么勤劳、淳朴、善良,连阿Q那点狡猾也没有。但是,这么一位纯朴可爱的青年,在黑暗的不公平的人世间,却被剥夺了作人的权利,变成了一个使人厌恶的丑类,一个吃喝嫖赌,掏坏耍赖,“没有了心”的真正的鬼,一头没有思想的走兽。作品通过祥子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希望、奋斗、幻灭”的三起三落的生动描绘,揭示了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把祥子由人逼成了“鬼”。“那抢他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欺骗他压迫他的虎妞,轻看他的刘四,诈他钱的孙侦探,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夏太太......”正是这些兵匪特务,社会渣滓,夺走了祥子的车,毁了他的理想,吞噬了祥子的灵魂,摘走了祥子的心,使祥子由人蜕变成了兽。作品在描述了祥子变懒,变成不讲理的“刺儿头”之后,作者点明,“穷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在描述了祥子眼睁睁地看着虎妞难产而死的悲剧场面之后,作者启示读者:“愚蠢和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
祥子所走的个人奋斗的道路,是造成他的悲剧命运的主观因素。祥子是个城市个体劳动者,他的要强好胜的心胸是与他那小生产者狭小的眼界分不开的。他为自己描写的蓝图是没有别人在内的虚幻的个人小天地。他的挣扎,反抗是盲目的、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他不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只能像盲人骑瞎马一样的苦奔,在黑暗中摸索着个人的路。他也曾从老马、小马身上看到了自己,模糊地有所醒悟,但是这也只能更加促使他拼命的赚钱,早一天实现他的理想。因此,在他受到社会的迫害时,他无法解释清楚,只好归于命运,以“我招谁惹谁了”进行自我宽慰。正是这样一种狭隘的追求,把他紧紧地束缚住了,他的个人奋斗不过像老马所揭示的那样:“干苦活儿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吗?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小孩子逮住,用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祥子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不但没有“飞起来”,反而堕落下去,成了“末路鬼”!
祥子的堕落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作品多次细致地描写了祥子在每一次遭到打击之后,心灵深处展开的剧烈的搏斗。这是要强和不要强,做人还是做兽的拉锯战。第一次丢车后,祥子就不由地想到,“要强又怎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就公道些。”有时候,他看到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几乎感到一点羡慕。但这时他买车的心火未灭,希望还在有力地鼓舞着他。他觉得自己设若一旦忘了买车的理想,就变成了“只是个会跑的畜生”。不,他要做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畜生。第二次丢车后,祥子已彻底怀疑自己要强的心胸:“好吧,老实,规矩,要强,既然都没有用,变成这样的无赖也不错”,“坏嘎嘎是好人削成的”。这样想着,他就给自己“另画出一条路来,在这条路上的祥子,与以前他希望的完全不同了。”但是,他毕竟还是没有甘心被削成“坏嘎嘎”,因为虎妞给他买的车,使他还存在着“拉车挣钱吃饭”,不依赖任何人的幻想。直到虎妞死去,像生命一样宝贵的车丢失之后,祥子的魂也就随之飘散。虽然对小福子的爱曾一度燃起他生活的勇气,但这种回光返照似的热情,在得知小福子的死讯后,立即化为灰烬。多少人生的经验在祥子心中铸成一句话:“当初咱倒要强过呢,有一丁点好处没有?”“这句话没人能够驳倒,没人能把它解释开,那么谁能拦着祥子不往低处走呢?”于是祥子那要强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他不再有任何希望,任何追求,“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祥子堕落了。
祥子与虎妞的结合,是祥子悲剧的另一种催化剂。虎妞的特点是泼辣、粗俗、自私又有心计,可以称得上是“社会病态的产儿”。因为天生相貌丑陋,刘四又怕嫁她或招婿会使家产落入他人之手而不关心她的幸福,致使虎妞失去了青春,成了三十多岁的老姑娘。加上长期与车夫打交道,没有接受良好的教养,结果使她养成了男性化、粗俗化的独特个性。她爱祥子,是觉得他年轻、健壮、老实又能吃苦,于是她使计乘祥子失落时勾引他。最后迫于无奈,祥子只能与虎妞成婚,被虎妞控制着,整天陪着她,即使祥子执意要出车,也规定祥子用半天时间陪她......尽管虎妞对祥子不乏真情,但这种自私的控制,使祥子“成了家就没有了自由”,丧失了人格,自尊与自信也消失了,祥子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与生活的无望,最终失去了自己。
《骆驼祥子》的艺术,在老舍作品中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以明确单纯的情节结构,展现了具有深广社会意义的车夫的生活。作者自始至终都把眼睛紧紧地盯着笔下的主人公祥子。老舍说:“我决定不许任何人夺去祥子的主角地位”,所有写到的其他人物,都“因祥子而存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收获》1979年1月号)。祥子的命运便是全书的中心线索。作品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中心,一切围绕着祥子和他的车,通过祥子与兵匪,祥子与侦探,祥子与车厂主,祥子与虎妞等关系的描述,从各个侧面表现祥子的性格和命运。在众多的人事纠葛中,祥子与虎妞是最为强烈的一条线。一些次要角色,无论是刘四、曹先生、夏太太、二马祖孙、孙侦探等,都围绕着祥子的命运而出现,都服从于祥子形象的塑造。这种构思方法是比较坚实的。《骆驼祥子》中众星拱月地突出了祥子的形象,同时与他关系密切的人物,如虎妞、刘四等,也塑造得相当成功。同样围绕着祥子,描写了车厂、茶馆、大杂院、白房子,描写了军阀战争、工人的受剥削、进步知识分子的受迫害等等,让人看到了十分丰富的、有浓郁故都色彩的社会画面。
幽默、朴素又富有北京地方味的语言是这部作品的另一特色。老舍是幽默大师,早期的作品往往是刻意幽默,写《骆驼祥子》时决心不用幽默,但作品依然有这种风格,如对吝啬而善骂人的杨家,把蛮悍的张妈“收做了亲军”的描写,对虎妞逼祥子喝酒,那“一股辣气慢慢的,准确的,有力的”往祥子脖子下走去的描写,等等。但全书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在语言上,作品以朴实明畅的语言,代替了过去有时失之油滑的诙谐。由于作者能从容地调动北京的口语,就使平易的文字添上些“亲切,恰当,活泼的味儿”,像“招呼吧,伙计!是福不是祸,今儿个就是今儿个啦!”之类的北京地方语言,不过老舍不是一味地追求北京味,而是语因人异,既地方化又人格化。
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小说的又一特色。祥子沉默寡言,不与人交际,“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议论”。这种性格,使老舍只能用心理描写来展示他的内心世界,高妈鼓励祥子放帐,利益使祥子心动,可做起来为难;一是面子上事,自己求别人,“赶明儿人家也约自己来呢?”“好汉不求人,干脆,自己有命买得上车,买,不求人!”祥子终因性格的局限,没敢走这条路。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生于四十年代后期完成的长篇巨著。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一百章,八十余万言。它描写了从1937年“七·七”事变和1945年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这八年间,北平城小羊圈胡同以祁家为中心十几户人家、一百余人的心理和遭遇,倾吐古都人民的亡国之痛,亡城之难和不可征服的民族魂,气魄宏大而抒写从容,人物众多而面目清晰,文字平易而文气沉郁,确实是一部笔端蘸着民族的和作家的血写成的“痛史”和“愤史”,同时这种控诉又不是肤浅的,作品对侵略者进行无情鞭挞的同时,又为民族的积弱进行扶心自食式的文化反省。
作为“四世同堂”的祁氏家族长者的祁老人,他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看见过八国联军进北京,看见过清朝皇帝退位,看见过连续不断的军阀内战。在那乱世之年,他仍然保留着中国的古老传统和风俗习尚,“逢年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没有什么奢望,只求消停停地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他“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安度晚年和全家太平。漫长的生活经历,狭窄的市民阶层生活的圈子,使他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生活模式的思想方式,铸就了他固执而自恃正确的性格。依他的经验,“北平是天底下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便诸事大吉”。因此芦沟桥的炮声一响,他依然如法行事,让孙媳妇韵梅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甚至可笑地认为这次日本侵略中国,大概是“看上了芦沟桥”上的“狮子”,因为日本爱占小便宜。直至瑞全不辞而别,钱默吟被捕,自己的生日因时局动乱没过成,这才感到有些苦闷。这些思想行为反映了故都老一代居民守旧、愚昧、怯弱的特点。此外,我们从祁老人的长孙祁瑞宣,从李四爷、小崔、孙七、刘师傅、程长顺、方六这些个体劳动者身上,同样可以看到市民性格的许多弱点,他们为了自家的安全和活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惶惑中偷生。
作家不仅以沉痛的笔调如实地描写了北平市民性格的弱点,而且也以欣喜的心情,真实地表现了他们逐渐觉醒和反抗。一向不懂时事的钱默吟,面临亡国的危境,也一身正气,不甘忍受屈辱,即使被捕、坐牢、被严刑拷打,也决不失节。一心只想安度晚年的祁老人,也终于从旧轨中脱出,愤怒斥骂当了汉奸的二孙子祁瑞丰,特别是当后来他的曾孙女小妞因吃了“共和面”而惨死时,他怒火万丈,要豁出命去找日本人算帐。长期矛盾痛苦的祁瑞宣,也终于找到自己的战斗岗位,利用教书以隐讳的方式向青年学生灌输新思想,后来还直接从事抗日活动。即使是清朝侯爷的后裔小文夫妇,也敢于同侵略者相拼,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这说明,背负着沉重精神负担的市民阶层,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抗战炮火的洗礼中,不断清除精神上的污垢,逐渐摆脱了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同民族解放的洪流相汇合。
这种文化剖析和反省,是充满民族正气、现代意识和自我批评精神的。这种开放式的思想特点,影响了小说的整体构思。这部巨著笔墨舒展而结构严密。首先,三部一百章皆方寸不乱地环绕着小羊圈胡同这个核心,而且有四世同堂的祁家作为核心的核心,使整部作品气聚神圆。其次,每章的开头,经常紧扣着战局的变化,描绘古都年风节俗的荣衰,在章与章之间形成一种结构性的韧带,前后呼应,一气贯通,使作品的肢节之间运转灵活而绝不脱臼。这种胡同、家门,这种年风节俗,都是极易沉淀文化心理的河套港汊,它们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既婉转曲折,又和谐浑融。
上一篇老舍眼中的“市民世界”
下一篇老舍小说的独特风格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