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中国话剧运动开始于1907年。一批爱好戏剧的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吴我尊、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进行演剧活动,改编演出美国斯陀夫人的《黑奴吁天录》,在留日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当时,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在中国称为新剧,或叫文明戏。他们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装、表演的“写实性”,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团”,作为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演遍大江南北,事实上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一是将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二是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采用“幕表制”,包含了以后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不断出现的“广场戏剧”的一些主要特点。辛亥革命后,新剧一度繁荣,1914年出现了所谓的“甲寅中兴”,当时的戏剧以“职业化”与“商业性”为主要特色,以演家庭伦理戏为多,教化功能淡化,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正如欧阳予倩所说,它“把新剧从只重言论的类似活报式化装演讲式的表演,引到了反映日常生活,刻画人物,这是一个进步。这样就把新剧作为一个新型的剧种肯定下来了”。但是,到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二是新剧的“职业化”和商品化,其内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
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接着,对如何“建设西洋式新剧”进行思考,最终,五四先驱们在大力引进外国戏剧资源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学“重新估价”,但“话剧向传统戏曲寻求资源”尚未成为自觉的努力。
1920年10月,由汪仲贤主持的萧伯纳的名作《华伦夫人之职业》在上海演出失败,在反省中,汪仲贤首先倡议,并联合陈大悲、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等人,于1921年9月,成立了上海民众剧社,这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同时创办了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戏剧》;还有另外一些有影响的话剧团体,如1921年冬,由谷剑尘、应云卫等组织的上海戏剧协社,这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后来欧阳予倩、洪深等也加入;田汉的南国社成立于1923年,创办《南国》月刊,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倾向和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汪仲贤在总结《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教训时,明确提出了创造“适合我们社会的戏剧”、反对“摹仿与复制别人的东西”的主张和目标。1921年新的戏剧团体与刊物的出现,标志着进入了话剧的建设与实践的新阶段:提出系统的戏剧观念,建立新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演出方式,并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本创作。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