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战争题材文学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俄罗斯苏联文学简史     时间:2011-02-18
17164

  从六十年代末期起,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增,在常规武器方面、在军事力量的量的方面都超过了美国。武器竞赛、核竞赛使苏联社会背上了一个十分沉重的包袱,甚至影响到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展。但军事强国的地位毕竟是值得骄傲的。对二次大战中胜利者之历史的自豪,加上这对现实的军事大国地位的骄傲,自然要影响到军事文学的总体风格。与此同时,官方也直接干预军事文学,将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当成和研制新式武器同样重要的任务来抓。战争真实派那种持续了一段时间的一味哀婉和细部真实,也开始让一部分读者失去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类型的战争文学开始出现。这是二十世纪俄罗斯卫国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史中的第三次浪潮,其主要特征就是对卫国战争全方位、史诗性的概括,在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悲剧性的同时也宏扬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在表现个人遭遇的同时也注重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预测。这又被称之为“战争全景文学”,其代表作有恰科夫斯基五卷本的 《围困》(1968—1975)、斯塔德纽克三卷本的《战争》(1970—1980)、卡尔波夫三卷本的《统帅》(1982—1984),仅从这些作品的题名和篇幅,就已不难看出这一时期战争题材文学的基本特征。

  恰科夫斯基 (1913—)生于彼得堡,卫国战争时期曾是列宁格勒前线的战地记者,他在四十年代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这一切发生在列宁格勒》就是写列宁格勒保卫战的。二十余年之后,作家又回到了这一主题,以宏大的篇幅、广阔的画面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这一可歌可泣的战争壮举。小说从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前夕写起,一直写到苏军突破列宁格勒围困时为止,真实地描绘了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长达九百天的反围困斗争。对列宁格勒围困战中的主要事件,如卢加防线之战、沃尔霍夫争夺战、基洛夫工人保卫战、拉多加湖上生命线的建立、涅瓦河口激战,等等,作者都作了描写。在敌人的炮火以及饥饿和寒冷中战斗的列宁格勒军民,同仇敌忾,坚强不屈,他们在距敌人仅几公里的地方坚持生产,然后从车间里把坦克直接开上前线;他们坚持正常的城市生活,甚至还举办音乐会;朱可夫、伏罗希洛夫等高级将领,还多次冲上第一线。与此同时,作者又以很多篇幅,写到了双方统帅部在围困战期间的军事运筹,写到了与列宁格勒围困战相关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反击战等相关战役,写到了工人、院士、军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构成了一部全景式地反映列宁格勒围困战争的史诗。小说发表后,受到热烈欢迎,并被改编为电影,获得了当时最高的文艺奖——列宁奖。在 《围困》之后,长期担任苏联《文学报》总编之繁忙职务的恰科夫斯基,仍勤奋写作,又写出了《胜利》(1978—1981)和《未完成的画像》(1983—1984)两部战争大作。前者以波茨坦会议为契机,提出了缓和国际局势的愿望;后者以罗斯福总统的外交活动为素材,追叙了苏美两国在反法西 斯战争中成功合作的历史。

  斯塔德纽克 (1920—)的 《战争》,以苏军的一机械化军的战斗经历为线索。描写了苏军在白俄罗斯等地与德军的激战。小说的主人公是苏军机械化军军长丘马科夫,他指挥他的军,从战争初期西线的失利打到斯摩棱斯克防御战的胜利,转战南北。在集中表现一个军的战争生活的同时,作者还描写了苏联统帅部在扭转战争局面时的所作所为。1985年,作者又推出了《战争》的姐妹篇《莫斯科·41年》。卡尔波夫(1922—)的 《统帅》是一部纪实性的小说,它以卫国战争时的苏军名将伊万·彼得罗夫在战争中的经历为描写对象,刻画出一个能征善战的苏军统帅的形象,又通过他的征战、他与各种人物的关系,或纵或横地写出了卫国战争的全过程。卡尔波夫在卫国战争时曾是一名活跃在前线的勇敢的侦察兵,对战争有过贴切的感受;战后他一直在军界工作,曾是一位上校衔的军校副校长,与军界上层人士交往甚多。这一切,使得他的《统帅》既有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描写,又有开阔的视野、内行的判断。《统帅》及其他作品的成功,加上他原有的地位,使卡尔波夫在1986年的第八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联作协第一书记。这也是苏联作家协会历史上的最后一任第一书记。

  1971年,西蒙诺夫完成了他的战争题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最后一个夏天》,三部曲的前两部是《生者与死者》和《军人不是天生的》,分别发表于1959年和1964年。饶有兴趣的是,无论是从发表的时间、还是从作品的内容及其写法来看,西蒙诺夫在战时的创作以及战后的这一战争三部曲都是与苏联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大体吻合的。在战时,以《日日夜夜》为代表的作品,歌颂了苏军将士的英勇精神,其手法是新闻性的。五十、六十年代的战壕真实风格,在三部曲的前两部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生者与死者》真实、无情地表现了苏军在战争初期的节节失利,并以随军记者辛佐夫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苏联军民因思想和物质准备不足而普遍带有的“惊慌失措”,这部悲剧性的小说将情节结束在莫斯科保卫战。《军人不是天生的》虽然仍以卫国战争为描写对象,但也腾出了较大篇幅写了辛佐夫归队后遭到怀疑的事,从而体现出了“尊重人、相信人”的人道主义主题,这与作品写作、发表年代的社会思潮是合拍的。而在 《最后一个夏天》中,作者又采用了全景文学的写法,小说描写了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全过程和大场面,还直接描写了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的指挥艺术。西蒙诺夫这部带有不同时代特色的三部曲,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战争题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战争题材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上,还出现了另一类型的杰作,它们将对战争残酷性的渲染和对英雄主义的歌颂相结合,将战争中的真实描写与对人性的赞美或批判相结合。这一倾向最突出的代表,是瓦西里耶夫和康德拉季耶夫。

  瓦西里耶夫(1924—)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参加过卫国战争,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也大多是描写战争的。在他的作品中,战争题材的三部曲 《这里黎明静悄悄……》(1969)、《未列入名册》(1974)和《后来发生了战争》(1984)最为重要,而这其中,又以《这儿的黎明静悄悄……》最为人们所乐道。这部小说以及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曾在中国激起过热烈的反响。小说描写驻守某车站的女高射机枪班的五名女战士,在军运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的带领下,在密林中与空降的德军不小分队周旋、搏斗的故事。五位经历不同、性格各异的女兵,在祖国召唤的时刻拿起了武器,战争将女性也引进了残酷的环境。随着情节的展开,五个青春、美丽的姑娘,一个个地牺牲在战斗中。班长丽达在战争一开始时就失去丈夫,她坚决要求上前线,在丈夫战斗过的地方复仇,战斗中,她在负了重伤后为了不拖累要转移的战友而向自己开了一枪;将军的小女儿冉妮娅热情活泼,为了引走敌人而保护战友,死在敌人的枪口下;游击队员的女儿丽达纯朴可爱,还对准尉一见钟情,但她未能来得及品尝爱的滋味,就在回去送信的途中陷进沼泽而牺牲;出身医生家庭的索尼娅是一位大学生,她沉默寡言,对世界充满着温情和幻想,在她返身去为准尉寻找遗忘的烟袋时,被德寇用刀刺中;从小是孤儿的嘉亚娅,她在战斗中因为惊慌和恐惧而暴露了自己,被敌人打中。这一个接一个的死,一朵接一朵突然凋谢的鲜花,使读者感到强烈的震颤。作者这是在把最美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但在这浓重的悲剧意味中,人们又能感受到壮丽的英雄主义气概。最后,身负重伤的瓦斯科夫仍全歼了敌人,这是对五个姑娘的告慰,也是对读者的告慰。

  康德拉季耶夫 (1924—)也是上过前线的老战士,但他开始创作较晚,他的第一部小说《萨什卡》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发表,之后他陆续发表的中短篇小说还有 《鲍尔卡的道路》、《伤假》(均1980)、《相逢在列斯坚科》 (1983)、《叶妮卡》(1985)等。《萨什卡》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士兵,他诚实、善良,而又勇敢、坚强。作者将这一普通人置于战争的大背景中,让他在战斗、友谊、爱情等的考验中表现出他性格的内涵,从而揭示出俄罗斯性格的美德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中的释放。为了战友,他冒死去抓俘虏,搞弹药和服装;但当失去理智的营长命令他去枪毙俘虏时,他却冒着生命的危险拒不执行;他在战斗中也感到恐惧,但努力把恐惧埋在心底;他负伤后遇到了心爱的姑娘,但一想到战友们还在前线,又毅然返回。他似乎没有建立什么特殊的功勋,但他却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俄罗斯人民的胜利基础,就是无数的萨什卡以及他们在战斗中体现出的献身精神。与传统的战争题材不同,在康德位季耶夫的小说中没有重大的战役、特殊的功勋,而是对战时日常生活的描写,通过普通人的普通战斗经历,表现出战争中人的命运,或是主人公经历中的战争。这种写法,又被人称之为“战争生活流”。它人物不多,情节单纯,叙述也很仆实,却总给人以更强的文学感,更大的思考空间。有人认为,以康德拉季耶夫的创作为代表的倾向也许是战争题材文学中又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俄罗斯苏联文学简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生产题材文学

下一篇乡村题材文学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