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史上出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样一个盛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处于资产重组阶段,处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剧变的时期,有重大问题需要有人回答。第二点就是当时的知识界是自由的,他们言论自由。
先秦诸子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个最牛时代里最牛的人呢?
因为他们是“士”,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低等的贵族。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有四个等级,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这些人都是士。
“士”和前三等贵族不同之处在于:前三等贵族有不动产,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个“家”是指领地,里边有土地、人民和军队。而“士”没有这些,因为他们不能再“封建”,所以政治地位不一样,他们拥有的权利也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体现在了头上。
清朝以前,我们这个民族,是不剪头发,留长发的。
孩子生下来一百天的时候,母亲要抱着这个孩子,到父亲跟前,说孩子满百日了。就是说父亲要用手摸着这个孩子的头,给他起一个名,表示他正式加入了家族,然后这个孩子,就开始长头发。有些地方的风俗是这个时候把胎毛剃掉,然后开始留头发,再长出来的头发是不能再剪的。
那么头发长长了以后怎么办呢,就从当中分开,往两边梳,齐着眉毛叫童毛;再长长就往两边盘,男孩子的发型要盘得像野兽的角,或像两根牛角,叫“鬃角”,所以儿童时期叫“鬃角之时”;女孩的头发要梳成树丫的形状,所以小女孩叫丫头。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举行成年礼,要改变发型。把头发打散后,把它盘到头顶,插一根簪子。这个动作是所有人都要做的,只是贵族的男孩,插了这根簪子以后,还要加帽子;贫民的男孩,加了这根簪子以后,还得在上面盖一个头巾。那个头巾就叫做纶巾。《三国》中,说周瑜他们羽扇纶巾,穿的是贫民的服装。他们为什么穿贫民的服装?扮酷!就像现在美国总统他也穿牛仔,但是表示他身份的服装,是得要有帽子的。
与此同时,还要请一位嘉宾,来给这个成年孩子起一个字。请注意我们中国古人名字里的字,它是分开的,先有名、后有字。名是什么呢,名是卑称。儒家是讲等级的,名和字,它都不平等,字是高贵的,名是卑贱的。所以古人说话,说到自己的时候,只能自称名,不能称字,名和字要分开。
字,作为尊称,意味着这个人可以进行社交了,因为他跟外界有交往了,他才需要尊称。《论语》中孔子在有身份的人面前,自称“丘”:“丘亦如何”,但他跟学生说话,不说丘,他说吾,我怎么怎么样。
当这个人改变了发型、有了字,意味着他成年了,可以参加社会活动了,可以结婚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周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的时候就要指婚,就是在加冠当天同时宣布,你的丈夫或者妻子是谁,这个礼节叫“婚冠礼”。如果一个女孩,这个时候还没有找到婆家怎么办呢?这个成年礼不能举行,也不能给她起一个字,这叫“待字闺中”。男孩,贵族的男子,头发盘好以后,加冠,加冠要加三次,意味着不同的权力。其中有一次加冠的时候,还要配剑。
所以在周代,贵族男子都有剑,包括士都有一柄剑。那么四等贵族不同的地方在于天子、诸侯、大夫加冠以后还要加冕。冕是什么呢?冠上面再加一块板子,这个板子叫“冕”,板是冕的主体部分,叫“延”,延的前面要垂珠串,这个珠串叫“旒”。天子、诸侯、大夫才有,士没有。但是天子、诸侯、大夫怎么区别呢?看前面旒的多少:天子十二根,诸侯九根,上大夫七根,下大夫五根,“旒”的意思在于视而不见,就是说不该看的你别看,给你挡住。同时在这个延的上面,要垂两颗珠垂到耳朵这个地方,叫充耳,它的意思是充耳不闻,不该听的你别听。
天子、诸侯、大夫,有冠有冕,冠冕堂皇。而士是没有统治权的贵族,他不需要加冕,士没有不动产又没有统治权,那他怎么生活呢?他得“出卖”自己的本事,有文化的士是文士,有武艺的士是武士。文士可以给人家当秘书,武士可以给人家当保镖,所以他们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一定要有本事。
但是奇怪的是,春秋战国的时候,最牛的人,恰恰是这些士,士怎么牛,讲个故事就知道。
战国时期,所谓四君子,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他们都养了很多的士。
孟尝君养士三千(白养三千人)。
某天来了一个士,叫冯谖。孟尝君亲自接见,他看到这个人,是穿了一双走远路的草鞋走来的,就说:“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要教导我田文(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是田文的谥号。)的吗?”很客气的话,就是说你能帮我们什么。冯谖说:“没有,我真的什么也不会,就是听说你对我们士特别客气。正好家里也没有钱,就到你这里吃饭来了。”田文说:“好好好,那冯先生请住下。”
还马上吩咐他的接待办主任,说这儿来了一个啥也不会的,怎么着也得让他住招待所吧。过了几天,孟尝君就把这接待办主任叫来问:“那个姓冯的,他来了住了几天以后,怎么样了?”接待办主任说:“主公啊,他实在太穷了,真的什么都没有,就有一支宝剑。他天天弹着宝剑,在那唱歌。”士,必须有剑,他再没有钱,剑也是不能卖的啊。“那他唱什么呢?”田文说。
《史记》记载冯谖唱的是:“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意思是宝剑啊宝剑,我们回去吧,孟尝君这里吃饭连鱼都没有。
孟尝君说:“那好吧,就把他从招待所换到宾馆,吃自助餐有鱼。”过了几天,孟尝君又把这接待办主任叫来,“这冯先生满意了吗?”“不满意,他又对着宝剑唱歌。”“他唱什么呢?”“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鱼是有吃了,我出去没车坐,还挤公交,不干。孟尝君又叹口气说,好吧,好吧,把他搬到五星级宾馆,给他配一台车,行了吧?过了几天,孟尝君又把接待办主任叫来,“冯先生满意了吗?”“不满意!”“怎么不满意呢?”他又在对着宝剑唱歌,“长铗归来乎,无以家为”,这个地方不能当作家啊。
我要是孟尝君,我都要生气。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帮不了我,我给你饭吃,你嫌没有鱼,给你鱼吃你说没有车,现在都让你住到五星级酒店,配了专车了,你说哪不像个家?难道还要我在东湖给你整一别墅,再配俩小秘?太过分了!牛啊!还不敢感叹,还得供着。
孟尝君食客三千,每天都要好饭好酒,而且孟尝君还得跟他们吃的一样。古人吃饭,是分餐制,一人一份,席地而坐,说声吃,大家一起吃。
有一天,某士吃饭的时候,被安排在一个光线不太好的角落,看不清楚吃的什么东西,他就发脾气了,说:“是不是给我吃的不一样啊?”罢食。孟尝君赶快从座位上站起来,端着自己的盘子,过去说:“你看看,我跟你吃的一样啊。”当然他们也真有气节,这个士一看,孟尝君吃的饭菜,果然和自己一样,拔出剑来说:“对不起,我冤枉你了,我自杀。”
这些士他凭什么这么牛?我再举一个例子:
当时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士,叫田子方,他是魏文侯的老师。有一次,田子方坐的车和魏文侯儿子的车迎面对上了,因为路很窄,而且按照礼节,太子马上命令停车、回避,自己下车恭恭敬敬地走到田子方跟前,行礼:“先生好!”田子方不理睬、也不回礼,太子有点不高兴了,说:“田先生,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是荣华富贵的人有资格看不起别人呢,还是一无所有的人有资格看不起别人呢?”话说得很委婉,但实际意思是:一个穷兮兮的教书匠,你有什么资格看不起我呢。
田子方答道:“当然是一无所有的人有资格看不起别人,你们这些人,有不动产、有领地、有爵位、有财富,你们不敢看不起别人,你们怕丢掉国,丢掉家,你们有东西怕丢,而我们什么都没有怕什么啊,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嘛。”
现在金融危机,谁最怕破产?老板!我什么都没有,我怕什么啊,但是我们有本事、有学问、有思想、有智慧,这些东西丢不了。再金融危机,再政治危机,我这一肚子学问,也危不了机,怕什么呢?我的这些本事、这些学问、这些计谋,卖给你,你用,那是你的福气;你不用,我换个地方。国家多得很,公司多得很,我不会跳槽啊?我们这些读书人,扔掉你们这些诸侯大夫,就像扔一双破草鞋,我根本不当回事。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就是读书人牛的一个原因。
当然还有别的原因,首先他们得有本事,他能够帮助别人。他去打理一家公司,能够让这个公司兴旺发达起来,他离开这个公司,这个公司就要垮台,他有这本事。另外就是当时的公司多,所以他可以自由选择。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史上出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样一个盛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处于资产重组阶段,处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剧变的时期,有重大问题需要有人回答。第二点就是当时的知识界是自由的,他们言论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个既残忍又宽容的时期。
对谁残忍?对人民残忍。
对谁宽容?对世人宽容。
那个时期所有的执政者,所有掌权的人,对读书人、对知识分子都是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的,一句重话都不敢说,相反倒是这些士人,不停地教训他们。
下一篇《文心雕龙·正纬第四》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