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茶馆》剧照。本报记者方非摄
2021年7月19日,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北京文艺设施建设时提出,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年来,北京216家演出场馆推出演出2万余场,观众450余万人次。为进一步促进精品力作的创作生产,全面展示北京在文艺创作生产方面人才聚集、资源集中、生产活跃的优势,北京日报即日起推出《大戏看北京》专版,发挥品鉴、推介、导赏的作用,不断擦亮“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名片。
《簋街》剧照。本报记者方非摄
《北京邻居》剧照。王小宁摄
以老舍作品为代表的“京味话剧”,作为中国话剧史上具有地域色彩的话剧创作流派,以独特的艺术构思、丰满的人物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戏剧特征,在剧坛上树起了“京派”大旗。“京味话剧”不仅对中国话剧和北京文化的繁荣有重要贡献,而且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在各个戏剧院团和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下,不断出现以新的艺术视角、新的舞台手段,表现新北京生活的“新京味话剧”,成为“大戏看北京”中特别引人瞩目的一系列作品。
传统深厚历史辉煌
“京味话剧”有着深厚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老舍先生堪称京味话剧的开创者,他的《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不仅具有浓厚的北京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同时承载着历史所赋予的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不仅是“京味话剧”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的扛鼎之作。
北京人艺作为京味话剧的创作代表,除了老舍先生的剧作,多年来还推出了大量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观众喜爱、在业界影响深远的京味话剧,包括何冀平、李龙云、过士行、刘恒、刘一达等优秀北京剧作家创作了《天下第一楼》《北京大爷》《小井胡同》《鸟人》《万家灯火》《北街南院》《全家福》《莲花》《窝头会馆》《玩家》等经典作品。中国国家话剧院近年来排演了《四世同堂》《大宅门》《北京法源寺》等重量级京味作品。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近期也推出了根据著名作家叶广芩小说改编的《耗子大爷起晚了》《花猫三丫上房了》等系列京味儿童剧。
新人辈出佳作频现
除了北京人艺、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儿艺等国家级戏剧院团,林兆华、顾威、任鸣、唐烨、闫锐等北京人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还为其他团队导演了《老舍五则》《银锭桥》《天命》《王府井》《北京邻居》《大徽班》等很多具有京味特色的话剧;更多民间戏剧团队和年轻戏剧人,也都不断以新的艺术视角、新的舞台手段,为演出市场贡献着京味好戏。其中两位北京土生土长的戏剧导演黄盈和方旭,堪称这方面的佼佼者。
黄盈以“京味三部曲”《枣树》《卤煮》《马前马前》一举成名,被誉为“新京味导演”。多年来,他已经执导了51部话剧,其中《梦行者》《断金》《打开1990》《福寿全》《开饭!》《我这半辈子》等都是具有京味特色的作品。最新作品《我这半辈子》是他第一次执笔并执导与老舍有关的话剧。黄盈的创作也从早期侧重还原北京人的生活,到如今更加关注北京文化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精神内核与生活的哲学意义。在他看来,“京味话剧的创作,会随着生活的改变而变化。新的生活,使我们能沿着前辈开创的传统,继续创新发展。”
方旭深受老舍作品影响,导演了《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二马》《老舍赶集》《牛天赐》等一系列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话剧,又作为演员参演了《老舍五则》,因此被称为“老舍专业户”。
从一个人的独角戏,到制作精良的大剧场演出,方旭认为,“京味儿十足的演员是京味儿戏的关键”,“另外把握京味儿的调性,是从确定整体审美风格入手的,北京是满汉文化、皇城与胡同文化的融合体,这一点不能忽视。”
为京味话剧做出特别贡献的,还有北京风雷京剧团。这个成立于1937年,原本以京剧演出为主的戏班子,在现任团长松岩及其儿子松天硕的共同努力下,将话剧与京剧表演艺术进行跨界融合,开创性的排演了“梨园三部曲”话剧《网子》《缂丝箭衣》和《角儿》,不仅弘扬了京剧艺术,也为话剧市场带来了雅俗共赏、常演不衰的舞台佳作。他们推出的“京话剧”《胡同》系列作品,也颇受欢迎。松岩认为:“京味特色舞台艺术,首先要保持京味语言特色和京味故事,同时,北京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因此在题材上要多元化。”
早已从影视小品转到舞台剧创作的陈佩斯,近年来推出的“戏台三部曲”之《戏台》《惊梦》,虽然并未打出“京味话剧”标签,但其主创主演阵容和内容题材,都具有浓郁北京特色。两部作品的编剧毓钺,原名爱新觉罗·恒钺,是恭亲王的嫡系后裔,他独特的身世和阅历也为剧作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深度与厚度。
除此以外,由一弛编剧、导演的《三昧》,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制作的《簋街》,也都是近年来颇受好评的京味话剧,它们不仅呈现了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也反映出世间的沧桑变幻和兴衰交替。
京味文化国际视野
正如同老舍先生的作品不仅属于北京,以老舍命名的“老舍戏剧节”自2017年创办以来,就一直秉承着“呼唤戏剧文学精神”的办节宗旨,遵循“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的主题,精心策划戏剧展演和文化活动,普及和推广戏剧艺术,力求打造一个兼具首都范、北京味、人民性、国际性的戏剧品牌。在这个平台上,曾上演过《茶馆》《天下第一楼》《家》《小井胡同》《二马》《独自温暖》《老舍赶集》《语文课》等众多京味话剧佳作。
今年的“大戏看北京”·2022年第六届老舍戏剧节,将继续秉承“戏剧文学精神”,聚焦民众情感,传承老舍文学精神和京味文化,着力营造“大戏看北京,好剧在老舍”的浓厚戏剧文化氛围。据悉,今年9月至11月期间,戏剧节将集中开展20余部、50余场精品剧目展演和50余场文化活动,兼具传统与包容、多元与国际,同时突出京味文化戏剧创作。
具有大量优质戏剧资源的北京东城区,也提出了“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东城”,为促进京味话剧的创新发展提供创作、排练和演出平台。十余年来,“戏剧东城”已逐步成为全国戏剧产业链条最完整、戏剧生态最好的区域之一,也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中心之一。这里还将建设中国戏剧创新中心、国际戏剧展示中心、多元戏剧消费中心、京味戏剧体验中心。
作为“大戏东望”品牌活动的2022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将主推根据著名作家刘心武同名小说改编的京味话剧《钟鼓楼》。主创团队还计划在鼓楼附近打造沉浸式剧场,让观众有更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
8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宣布公开征集2022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展演剧目,尤其是反映新时代首都发展变迁及“一城三带”“四个文化”等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新创作品,入选剧目将于10月集中在京登台展示。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京味话剧”传承京味文化创新舞台表达,作者:记者王润,来源:记者王润,来源地址:http://music.china.com.cn/2022-08/15/content_42070714.htm)
上一篇立秋:秋风起,晒秋忙
下一篇网络文学“恋上”传统文化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