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红色文化的过渡与推进

作者:史杰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时间:2022-02-28
66358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是红色文化的过渡与推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其过渡、创立与发展从1949年到1978年,历时近30年。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方面和主流方向。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处于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的阶段。1952年以前,以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为主,但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在学校教育和思想改造领域展开。1952年后,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将建设民族新文化、复兴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工作,在艰辛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思想文化领域广泛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文化扫盲运动,改造了旧有的文化教育事业,组织实施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并在文化领域开展了批判运动,这些文化工作的开展确立、坚持并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这也是这一时期红色文化承担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但是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极“左”思想逐步占据了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并相继发生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红色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革命”等“左”的错误理论的影响,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时的文化创作都是按照既定的政治原则和阶级斗争方法进行,创作成为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这一时期的文化样态是红色文化的畸变、异化阶段,是红色文化的非正常发展阶段。但是,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继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部分中央领导同志对阶级斗争的状况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进行了颇为可贵的深入思考,并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抗争。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虽然“政治挂帅”“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指导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始终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心中的主旋律,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最终使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文化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了大批以革命战争和民主改革为题材的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极高的经典红色文学与艺术作品,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形象,张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在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红色经典成为建国后红色文化的显著标志。如文学作品“三红一创,山青保林”(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小说、京剧《红嫂》,芭蕾舞剧《沂蒙颂》,歌曲《我为亲人熬鸡汤》,电影《红云岗》等都成为红色经典作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优秀精神和高尚品德则是这一时期红色经典作品所反映和宣传的主流和基本方向。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已经突破了区域文化的范畴,影响的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遍及全国、深入群众生活各个角落的大众文化。这一时期红色文化的主要形态是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都体现了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发展和新成就。随着红色经典的广泛传播和媒体的宣传与诠释,红色文化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


(责任编辑:符文强)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红色文化的过渡与推进,作者:史杰,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来源地址:)

上一篇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下一篇红色文化的基本特性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