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古诗词常识(三)——平仄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时间:2015-01-17
25251

  中国在没有“公学”以前,小孩子都是送到“私塾”里去读书。私塾里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内容就是诗词文章的基本功─对对子。从一个字开始,然后两个字、三个字,直到七个字。一个大文学家曾经回忆起他儿时在私塾里学对对子的情形。老师出“红花”让他对,他马上就对“绿桐”,结果头上挨了一戒尺,原因是“平仄弗调”,即平仄不协调。“红花”与“绿桐”在字面上是满好的一对,却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平仄”给招了打。
  中国古代把字音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平声包括了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即第一、二声)两个声调。因此现代汉语的四声没有囊括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而其中的入声字在许多方言和现代普通话中已经被“消化”到其它各
  声里去了。除了一些方言里还保留了入声字以外,现代普通话基本上没有入声的读法。
  但我们讲平仄只是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为一种调节诗词音乐感并使内容和形式更加和谐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这里尽量把四声的问题放到一边,只要能把平和仄(也就是声音的高和低)这两大范畴弄清楚就行了。
  为着这个目的,我们不妨对平仄作如下简单的规定:凡是现代汉语中读音声调为阴平和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字,就算平声字,其余的就算仄声字。这样一来人人都能很容易地判断一个字的平仄了,即使对普通话声调不熟悉的人,只要手边有一本标有普通话读音的小字典也就足够了。
  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实地判断一下诗歌的平仄:
  例1。
 
  秋浦歌(李白)平仄结构
 
  白发三千丈,平仄平平仄
  离愁似个长。平平仄仄平
  不知明镜里,仄平平仄仄
  何处得秋霜。平仄仄平平
 
  例2。
  绝句(杜甫)平仄结构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平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平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平仄平平仄仄平
  观察一下这两首小诗的平仄结构,就可看出它们的第一、二两句的平仄基本上是相反的,第三、四两句也是一样;而第二和第三两句偶数字(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又是相同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对”和“粘”在格律诗里的具体运用。
  在格律诗的平仄结构中,关键的位置是在五言诗的第二、第四两个字和七言
  诗的第二、第四、第六三个字上。五言诗的第一、第三两个字和七言诗的第一、第三、第五三个字,无论它们本来安排的是平还是仄,作者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更改,但关键位置上的平仄安排就不能随意改变。把这个规律总结为通俗的口诀,那就是一般人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现在用这个口诀回头查一查两个例子中的小诗的平仄结构(只查二四六),就会发现,每首诗的第一、二两句和第三、四两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而第二、三两句的平仄是相同的。如果两句诗在关键位置上的平仄是相反的,就说它们是相“对”的;如果是相同的,就说它们是相“粘”的。这就是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中“对”和“粘”的几本含义。至于一首诗中哪些句要“对”、哪些句要“粘”,我们要到以后才能彻底解释清楚。现在读者不妨用上面讲到的概念作一点练习,积累一点感性的认识。
  练习:仿照上面两例的样式,写出下面诗歌的平仄结构,并注意检查每两个相邻的句子,看它们是否相“对”或者相“粘”。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答人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古诗词常识(三)——平仄,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古诗词常识(二)——句读

下一篇古诗词常识(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