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国学的终极目的是“为己”以“利他”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7-13
21482

  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讲过:“假如世界已经融合,那我就努力把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转向以精神为中心。”英国伟大的哲 学家罗素曾说过:“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我想,在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走上以精神为中心进程中,中国的国学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国学的“源头活水”

  中国古代一般到明清,泛称古代的学问为“古学”。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为了和西学有所区别,就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清代 康乾之际,为了和宋明理学有严格的区别,又渐渐称为“汉学”,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戴震、钱大昕、桂馥、王念孙等,他们重考据之学,称为“朴学”,也称“汉 学”。到了近现代,出现了“国粹”一词,即“国之精粹”。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章太炎,提出了“国故之学”,章太炎著的《国故论衡》一书,主要论小学、文学和 诸子学,涵盖了国学研究的各主要领域,但这本书不太容易读。中学、汉学、国粹、国故等名称都不是总揽全局的概念,最后学者选定了“国学”这一称谓,因为它 有纵览诸家、包罗万象之意,这是“国学”一词的大体渊源。

  国学在近代,可以说命运多舛。“五四”以来,一批激进的、希望国家能够振兴的知识分子有个误区,认为是中国的文化阻拦了中国思想的进步,成为中 国发展的阻碍,影响了中国的民主和科学,欲以拼音文字取代中国文字。他们热切希望中国富强之心是真挚的。可是,将中国文字拉丁化的话,完全是一个釜底抽薪 式的欧化的措施,是很危险的。

  在钱玄同、陈独秀、鲁迅、瞿秋白这些人反传统的同时,还有一些坚守中国学术的人,如王国维、沈曾植。

  王国维在给沈曾植70岁时的祝祷寿文中说:“窃尝闻之,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 人,必因而笃之。世变愈亟,则所以笃之愈至。”过去都认为王国维是保皇党,他从辛亥革命开始到1927年死去,16年间一直保留着长辫子。他曾任清逊帝溥 仪的“南书房行走”,即溥仪的老师。但在王国维身上,中、西学交汇融合并生发出灿烂的火花。他是最早将叔本华、尼采、康德思想介绍到中国之人,翻译的文辞 非常美妙,他希望将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东方的文化有机的结合。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凡是强调个性,强调独立的意志以及赤子之心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尼采 的影子。尼采曾经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里讲到:天才需要具有七个条件,若狂也、若忘也、若游戏之状态也、若自转之轮也、若万物之源也、若第一之推 动也、若神圣之自尊也。孔子在宣扬他的中和之道,退而求其次的时候,认为狂和狷还是有优点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也。”(《论语·子路》)这是讲君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真正投入到他的学术和艺术上,他要忘乎所以。《庄子·外物》中说: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 蹄、得意而忘言,这种游戏的状态是一种心灵的活泼,而心灵的活泼对一个人的学问有极大的好处。若自转之轮,不是跟着别人转,有自己的个性。若万物之源,不 是别人做出来以后,他自己再生发出东西。若第一之推动,他在这个领域,一定是开山祖。最后,若神圣自尊,这些人绝对有神圣自尊。在中国的书论中,能与王国 维《人间词话》媲美的,仅有孙过庭的《书谱》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国学的源头活水究竟是什么?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即“先秦之学的生发”,这是对国学简捷而明了的论述。“先秦”一般界定在西周、春秋和战国时代。

  国学是一门融汇百家的开放性学术体系。公元1世纪到2世纪,佛教传入东土,到12、13世纪的时候,印度的佛教早已式微,中国的佛教依然在发展,已经是中国化的佛教了,所以也是国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学的分类

  现在谈谈国学的分类,《礼记·经解篇》讲到“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当时人们所认为最重要的学问,其中《乐经》已经失传。“六艺”仅仅是儒家系统的学术,并不包括其他各家的学术。

  到了《汉书·艺文志》,即根据内容进行分类:儒、法、名、墨、道、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这里说的“小说家”,与今天的巴金、沈 雁冰、王蒙等作家不同。当时的“小说”是指一种无足轻重之说,甚嚣于一时,可是很快湮灭,未成气候。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汉代以前流传下来的一部小 说。

  还有一种比较智慧的分类方法,就是任继愈先生,他划分了四个文化区域:第一个是鲁文化,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第二个是“齐文化”(稷下学 宫),稷下学宫是齐朝建立起来的,主要研习和传播管仲的法家思想和诸子思想,代表人物为管仲、荀子、邹衍、淳于髡等。淳于髡是滑稽家,非常幽默,滑稽家能 够在帝王面前讲一些蕴含政治道理的笑话,使帝王在欢笑中理解这个道理,也是很重要的进谏方法。第三个是关中之学,主要代表人物商鞅、韩非、李斯,李斯和韩 非都是稷下学宫荀子的学生。第四个是楚文化,主要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和屈原。我认为任继愈先生的这种分类,是比较有意味的,而且概括性特别强。

  中国的著述浩如烟海,《四库全书》共有8万卷,几十亿字,学者就是皓首穷经也无法读完。如《二十四史》中宋濂修的《元史》很难卒读,能够通读并且逐字推敲的,近代只有著名史学家翁独健,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志玖对《元史》也有深刻研究。

  历代认为“前四史”是奠定了中国史学体例的重要著作。“前四史”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讲到经史子集,子部和集部里有很多名家的著作,所以很难严格区分。比如苏东坡,在经、史、子部里都有他的著作,“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的《山谷 集》、秦少游的《淮海集》、张耒的《柯山集》、晁补之的《鸡肋集》,都可以在集部里找到。我买了一部文渊阁《四库全书》,从中选了800部,要读30年才 能读完。今年我已经72岁了,再读30年,得读到102岁,其中的乐趣不可言尽。

  中国的古籍在历代流传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王弼的《老子注》有他修改的痕迹。西汉末年史学家刘歆修改《左传》,为王莽复辟制造舆论。再如,《古 文尚书》是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在孔子的旧居墙壁里发现的。《今文尚书》是西汉时伏生根据记忆背出来的,是用汉朝的隶书写的。《今文尚书》见于前,《古文尚 书》见于后,今、古文《尚书》之争,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这也是国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有人提出来,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我们还研究《易经》有什么用?《易经》不是天命之学,不是神学,它是古代的一个朴素的辩证之学,通过卦辞和爻 辞,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不停变化的。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最坏的爻可能存在着变好的原因,最好的爻也可能存在着变坏的原因。无论拿到什 么爻,它都不提供结论,而只提供你思维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两部悲剧,一部是屈原,一部是孔子。孔子是有大怀抱、大的坚毅精神、大爱支撑着的人,他才能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世上有 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孔子、屈原;一种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螳臂挡车、杀鸡取卵;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如商代伯夷、叔齐, 耻为周民,不食周粟。知其不可为而为者是圣人,不知其不可为而为者是愚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者是贤人,这里有圣人、愚人和贤人的区别。

  现在有很大的危机,电脑一打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关闭电脑,头脑一片空白,这怎么能成为自己的一个学问呢?知识文化是 要经过心灵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血脉。中国人以机械为淫巧,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一个农民抱瓮而灌,子贡说,现在的人发明了 桔槔,用力小而作功大,你为什么还用罐来浇水呢?农民说,人们一有了机械必有机心,有了机心,人类的堕落就开始了。

  中国的逻辑学得不到发展,是很可惜的事情,因此中国没有本身意义上的数学。18世纪末,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对时空问题作为辩论的甲 方和乙方同时辩论,甲方如此说,乙方如彼说,都是哲学上的充足理由律,最后也没有作出一个确切的判断。这就是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的不同之处,中国的哲 学往往一句话就直抵结论,西方的哲学得出结论,要慢慢地辩论。

  中国的国学,主要解决心灵的问题,它可以使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心灵丰富。杨振宁先生、陈省身先生对中国的诗文都非常的喜爱,陈省身先生还时不 时写一两首诗。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喜欢古典诗词,一次我问他,你读诗和数学有关系没有?他说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我每次想问题感到困惑的时候就读诗,读诗犹 如春风徐来,惠风和畅,觉得又有思维的能力了。

  几本国学参考书

  我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许慎的《说文解字》、郭璞的《尔雅》。《四书章句集注》把汉代的毛亨、郑玄,一直到北宋洛阳二 程、张载的说法都纳入书中,解释得非常清楚。《说文解字》可以帮我们认识中国文字的丰富性。中国的文字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功能,比 如说象形,以简约之笔,状其形貌也,如日、月、山、水;形声,有形又有声,如江河;会意,以事理组合,如忐忑不安,心一上一下;转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 字互引解释;假借,就是本来没这个意思,“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思。中国文字本身之妙,在全世界独一无二。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字能 像中国文字具有这么丰厚的、形象的、声音的意义。西方的文字是重音的,不可能从一个英文或法文单词,看出像中国文字包含的内容。而在《说文解字》中,每个 字都可以讲出很有意味的道理。《尔雅》可以说是走进国学必须经常拿在手上的一本书,唐代陆德明说:“《尔雅》是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同道,百 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我自己很有体会,《离骚》中提到的植物和鸟类很多,都可以在《尔雅》里找到它们的渊源。比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 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申椒、菌桂、蕙茝这些植物,在《尔雅》里都可找到解释。

  此外,三国时王弼注的《老子》,晋郭象注的《庄子》都值得一读。还有几本书我想大家应该放在身边,以提高我们对中国文字魅力的认识,既学了历史,又学了文学,即“史汉庄骚”:《史记》、《汉书》、《庄子》、《离骚》。

  国学的终极目的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为物、为事而学。孔子在《论语·宪问》里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强调学习的目的应侧重于道德学问的提高与升华,而不是像孟子批评杨朱的“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

  “为己”之学的终极目标是“利他”。当我们每一个人都由于“为己”之学提升到自己的心灵境界时,那么人类本身已存在的“不虑而知”的良知就和天 地本体同在。那么,我们提倡的感激之心、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知耻之心便会成为我们民族坚不可摧的心灵的长城。(本文为范曾先生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 座上的发言,有删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什么是国学

下一篇“国学热”是一种什么思潮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