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0-12-29
19276

 

古漢語通論(十四)

 

 

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一)句首句中語氣詞

 

語氣詞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虛詞,它們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樣地能起表示語氣的作

 

用。關於句尾語氣詞,我們在前面幾節通論講判斷句、敘述句和疑問句的時候,已經大略地

 

談過了。現在再談句首句中語氣詞。在這里我們著重討論""""""三個字。 1

 

 

""(fú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議論。它是從指示代詞""字發展來的,已經變成

 

了純粹的語氣詞,不能再解作"這個""那個"。現代漢語裏沒有適當的虛詞可以和它對

 

譯。下面是用句首語氣詞""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呂氏春秋·察傳)

 

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

 

·列禦寇)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說"""""",但是增加了""字,也是

 

表示要發議論。例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論語·季氏)

 

"若夫"則等於"至於"

 

此雖免於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

 

逍遙遊)

 

2)其

 

語氣詞""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語氣。在陳述句或疑問句裏,它表示"

 

""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裏,它就簡單地表示委婉的語氣,略等於現代漢語句末語氣

 

""字或""字所表示的委婉語氣。例如:

 

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我們恐怕已經變為夷狄了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上)

 

(那麼齊國大概差不多了吧!)

 

吾其還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我還是回去吧。)

 

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

 

(大概是說這個吧?)

 

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說我了吧!)

 

(以上是陳述句和疑問句。)

 

君其問諸水濱。(左傳僖公四年)

 

(您還是向水濱追問吧。)

 

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左傳隱公三年)

 

(您可别廢棄了先君的事業啊!)

 

(以上是祈使句。)

 

""字又可加重反問的語氣。例如:

 

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左傳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其誰不知?(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其何傷於日月乎?(論語·子張)

 

這種加重反問語氣的""字,往往用在疑問代詞的前面。

 

3)惟(唯、維)

 

""字用在句子的開頭,是古人所謂的發語詞。在記敘文中,""往往用在全文的

 

開始,引出年月日。例如: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尚書·泰誓上)

 

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尚書·洪范)(祀:年)

 

""字用作句首語氣詞時,有時是表示希望。例如: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希望您考慮考慮這個。)

 

唯荊卿留意焉。(戰國策·燕策)

 

(希望您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幫助判斷語氣。例如《左傳僖公四年》:"唯是風馬牛不相及

 

也。"

 

""""用於句中,也是幫助判斷語氣。例如: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僖公五年)

 

髧彼兩髦,實維我儀。(詩經·鄘風·柏舟)

 

厥土惟白壤。(尚書·禹貢)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

 

除了上述的"""""惟(唯、維)"等外,還有許多句首句中語氣詞。例如"

 

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傳僖公五年),這個""

 

字也是句首句中語氣詞。這些都不一一列舉了。

 

(二)  詞頭,詞尾

 

詞頭、詞尾不是一個詞,它們只是詞的構成部分,其本身沒有詞彙意義,只表示詞性。

 

有些詞頭也不專門表示一種詞性。在那種情況下,就真正是有音無義了。

 

(甲)關於詞頭,我們只講""""""""""五字。

 

1)有

 

""字作為詞頭,用於專名的前面。常見的有上古時代的朝代名、國名、部族名等。

 

例如:

 

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尚書·召誥)

 

上及有虞,下及五伯。(莊子·大宗師)

 

禹攻有扈。(莊子·人間世)

 

鯀納有莘氏女,生禹。(史記·夏本紀)

 

""字又用於某些名詞的前面。例如: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論語·為政)

 

孔甲擾於有帝。(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孔甲",夏王;"",順;"",上帝。)

 

""字又用於某些形容詞的前面。例如: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詩經·邶風·擊鼓)

 

"有忡",等於忡忡,心中不寧的樣子。)

 

有洸有潰。(詩經·邶風·穀風)

 

"有洸有潰"等於洸洸潰潰,形容水激怒潰決的樣子。)

 

""字還有一種特别的用途,在這里順便講一講,就是""字嵌入數目字的中間,

 

表示整數和零數的關係。在上古時代,"十五"也常說成"十有五""三百六十六"也常

 

說成"三百六十有六"。例如: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論語·鄉黨)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孟子·萬章上)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書經·堯典)

 

""jī,一周年。)

 

但是這種用法的""字不是詞頭,這是應該注意的。

 

2)其

 

""字用作詞頭,一般用於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的前面。例如: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詩經·邶風·擊鼓)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詩經·邶風·北風)

 

"雨雪",降雪。""pāng,雪盛的樣子。)

 

八月其獲,十月隕蘀。(詩經·豳風·七月)

 

"",收穫。"隕蘀",葉子落下來。)

 

3)言

 

""字用作詞頭,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周南·葛覃)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詩經·周南·漢廣)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詩經·召南·草蟲)

 

4)於

 

""字用作詞頭,也放在動詞前面。例如: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詩經·王風·君子于役)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5)薄

 

""字用作詞頭,也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薄汙我私,薄汗我衣。(詩經·周南·葛覃)

 

薄伐獫狁,至於太原。(詩經·小雅·六月)

 

此外還有一些詞頭如""""""等字,它們的情況比較複雜,不一定都放在動

 

詞前面。這里就不細講了。值得注意的是:除""字外,這些詞頭一般只用於詩歌,散文

 

中很少用到。

 

(乙)關於詞尾,我們著重講一個""字。""字是一個指示代詞,表示"這樣"

 

"那樣"。當""字放在形容詞後面的時候,它的指示性就減輕了,變了詞尾的性質。例

 

如:

 

辛垣衍怏然不悅。(戰國策·趙策)

 

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戰國策·趙策)

 

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夫子憮然。(論語·微子)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舉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上)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等字,用作詞尾時,它們的作用和""字相等。例

 

如:

 

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

 

我心憂傷,惄焉如搗。(詩經·小雅·小弁)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論語·鄉黨)

 

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

 

這些詞尾加在形容詞的後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甚至本來不是形容詞的,也變為形

 

容詞的性質。例如""字本來是動詞,但"欣欣然"卻是形容詞;單說"欣然"也變了形

 

容詞,例如《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連詞,介詞

下一篇常用詞(七)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