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华夏游记【五百七十六】
郭进拴|走进古北口




提起长城,人们立刻会想到著名的八达岭、慕田峪。但在北京东北部燕山山脉低缓之处,还有这样一座饱经风霜的城楼群,它们同样记载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波澜历史——让匈奴望而却步,让戚继光名留史册,让世人铭记1933年的长城抗战和1945年的古北口保卫中华好男儿的铁血报国之志……这就是古北口长城。“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山河”,是对古北口村最好的诠释。千百年来,这个北依长城、西濒潮河的村子地理风貌几乎没有改变。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总兵守边(后提升为提督),并在柳林营(今古北口村)建提督署起,古北口的满族文化便繁荣了起来。




伴随着屯垦戍边、边民互市,满族、回族等多民族同胞迁徙于此、聚居于此,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赋予古北口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可谓古迹众多、文化厚重,庙宇文化、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和近代抗日战争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发扬光大。
古北口村距离北京密云城区55公里,与河北省滦平县相邻,全村辖5个自然村,共有420户1060口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5%以上。由于夹在山河之间南北狭长地带的特殊地形,村内耕地少,人均不足三分;又地处山区和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工业发展受限。在村民们的记忆里,二十几年前的古北口村还比较贫困。
“其实,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日子都不是那么好过。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的小企业、小作坊陆续倒闭,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集体的账本上没有一分余钱。村里的环境也不好,一条土路尘土飞扬,村民的土房边上就是猪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