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李白《峨眉山月歌》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15
413
郭进拴|李白《峨眉山月歌》鉴赏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 年)秋天。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青年李白卓越的艺术天赋。

## 一、清新自然的语言与精巧新颖的构思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开篇“峨眉山月半轮秋”,一个“秋”字,既点明了远游的时令,又以其秋高气爽、月色明亮的特点,形容出月色之美。“半轮”则让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富有灵动的美感。“影入平羌江水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将月映清江的美景和秋夜行船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若非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如此空灵之妙的诗句。

在构思上,此诗极为精巧新颖。诗人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却丝毫不显堆砌和繁琐。这些地名的依次出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从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到平羌江中的月影,再到夜发清溪前往三峡,最后驶向渝州,空间跨度极大,但诗人通过山月和江水这两个关键元素,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整首诗的意境连贯而完整。

## 二、清朗秀美的意境与真挚深沉的情感
诗中营造了清朗秀美的意境。秋夜,峨眉山头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光洒在平羌江上,月影随江水悠悠流淌,整个画面宁静而优美。随着诗人的行舟,景色不断变化,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诗人在江行途中的所见所闻。这种意境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更能引发人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同时,诗中蕴含着真挚深沉的情感。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它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人在江行途中,山月始终相伴,然而“思君不见下渝州”,当船行至渝州,月亮被高山遮住,友人也难以相见,这更增添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这种情感真挚而动人,令人陶醉其中。

## 三、时空跨越的艺术成就
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通常受到较大限制,但《峨眉山月歌》却超越了这一局限。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等地名依次变换,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跨越千里的蜀江行旅图,时间与空间的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诗人把峨眉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贯穿全诗,成为诗情的触媒,填补了时空跨度大造成的割裂。因此,尽管诗中多次出现地名,却不觉琐碎呆板,反而使全诗的意境更加开阔,情感更加深沉。

## 四、独特的地名运用技巧
诗中地名的处理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属于虚用,它们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美感。“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明确地点明了诗人的行程。这些地名在句中的位置也各不相同,读起来不着痕迹,妙入化工,充分体现了李白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峨眉山月歌》以其自然流畅的语言、精巧新颖的构思、清朗秀美的意境、真挚深沉的情感以及独特的时空跨越和地名运用技巧,展现了青年李白卓越的艺术成就,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六百】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