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佛教最早传入的准确年代,如今已很难考证。但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高潮,一是东晋南北朝时期,二是隋唐时期。尤其是在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六名奇僧:他们是智岂页、吉藏、玄奘、法藏、慧能、一行。玄奘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是法相惟识字创始人。
在我的家乡豫西,有三座名闻遐尔的佛教寺院:白马寺、少林寺、风穴寺。其中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寺院。唐代大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玄奘的故里,就在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据《太平广记》载:“缑氏,为西王母修道之故地,王母姓缑而得名。”缑氏镇是一个有6000年历史的文化名镇,出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而声名最大的,莫过于唐玄奘。
唐玄奘,姓陈,名袆,法名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玄奘家世代作官,曾祖陈钦,当过上党太守,祖父陈康,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当过江陵知县,昆仲有四,他序列为季。也许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家庭的熏陶,为他事业上的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步出缑氏镇北门,行向东北,顺着白杨伟岸,翠柳摇曳的大路,跨过溪流,一块镌刻着“玄奘故里”四字的巨碑赫然入目。故里门前三方多级磴道、望柱、石坊、均为汉白玉雕镂,凝重庄穆。




唐僧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陕西大旱,关中饥饿。朝廷下诏,说黎庶可“随丰就食”,唐僧就随难民出境,经凉州,出玉门,过安西,西赴天竺,后又游学天竺各地。
唐僧西行辞别家人时,发现母亲已泣不成声,就说:“父母大人不必过于担心,我为了佛学光芒普照,佛祖一定会保佑我一路平安。”
唐僧取经归来后,青灯黄卷,呕心沥血,译出梵文经、论75部,1335卷,把印度文化带到了中国。又在其弟子园测、窥基协助下,记旅行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详述中亚各国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物产气候、宗教信仰等,是研究中亚的珍贵历史资料。书中写道:“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宣云印度。”这样说来,印度的译名是不是自玄奘始,或者说与玄奘的“正音”很有关系呢?17世纪罗马人入侵,毁掉了印度很多古代建筑,当18世纪印度恢复那烂陀寺时,就是依照唐玄奘的记载,去发掘、重建的。
据导游介绍,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者从中国劫走了的部分玄奘遗骨,1966年从日本取回存于狮头山开善寺,继而移至日月潭玄光寺,最后存放于玄奘寺。玄奘寺前立有一块巨石,背对日月潭,上面镌刻着“日月潭”三个鲜红的大字。这里是游客们到了“日月潭”最好的证明。大家纷纷排队在此留影。凭潭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来到了“邵族文化村”,村内不仅有许多传统的邵族文物,我们还欣赏了精彩的歌舞表演。导游介绍说,邵族人是阿里山原住民(台湾高山族)之一,原居住于日月潭的华光岛,是高山族12大支系之一,这里的青年男女恋爱非常自由,父母从不干涉。当昵新(姑娘)到了结婚年龄时,家里就为她准备单独居住。这时,姑娘装饰更为讲究,以博得情人的喜欢。每当一轮明月升上天空的时候,麻达(小伙子)就整装出发,前去求爱。在新房前唱道:“夜间辗转不能寝,枕上点点相思泪,梦中见你白如雪。今日寻到你门前,心中欢喜不可说!”如果昵新有意,就唱道:“夜间听歌声,独卧人心怏怏。忽闻鸟雀喧,疑是旧人访。起来迎旧人,原来风吹竹枝响。呵!旧人如此萦梦想。”
青年男女经过一段接触相处后,双方都很满意。都要忍痛拔下两颗门齿互赠,表示爱情忠贞不渝。父母得知后,便积极为之准备酿酒、纹身。高山族的婚礼是极为热闹的。结婚那天,新娘盛装打扮,坐在“竹筏”上由四个人抬着,前面用“彩竿”引导,锣鼓喧天,浩浩荡荡,遨游各处。随后,把新郎接到新娘家,两家父母设宴同饮,以示祝贺。




三天后,邀请亲朋邻里饮宴歌舞。男子们腰围鹿皮,头束草箍,草箍上面插着鸟羽,手臂戴着铜鐲和竹圈。妇女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头戴插满野花的草箍,载歌载舞,向新娘、新郎祝贺。这种场合,也给青年人谈情说爱创造了机会,有情人暗送秋波,倾吐心中的话语。
婚礼最后,一老年妇女执锣鼓指挥,人们挽手合围,连臂踏歌,一人唱,众人和,歌声悠扬,舞姿翩翩,在一片欢乐声中,婚礼结束。
好有趣的民族风情啊!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汝州临汝镇鳌头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文学函授大学,1993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结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执行主编,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鹰城》总编辑。现为《文艺界》《智泉流韵》总编辑,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六十岁说》《童趣儿》《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岁月芬芳》等共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3000多万字,有219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