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九) 王维《送别》鉴赏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送别》(又名《山中送别》)虽短小精悍,却别具一格,充满了艺术魅力。
## 一、别出心裁的选材视角
一般送别诗往往着重描写离亭饯别的场景,如送别时的景色、宴饮,以及送别时的殷切话别、依依不舍等。但这首诗却匠心独运,避开了这些常见的描写角度,直接从送别之后写起。首句“山中相送罢”,以一个“罢”字,将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一笔带过,从相送到送罢,跳过了一段时间。次句“日暮掩柴扉”,又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过渡到日暮时分,再次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把这两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当作暗场处理,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 二、“掩柴扉”中的深沉别情
对经历过离别的人而言,行人即将离去的那一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诗人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掩柴扉”本是山居之人每天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的送别并无关联。然而,诗人却将这两件原本互不关联的事联系在一起,使这个平常的举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读者能从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和怅惘心情,同时也会不禁思索:日暮之后是黑夜,柴门关闭后,诗中人又将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诗外留下的空白,让人低回想象,回味无穷。
## 三、化用典故的巧妙情思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但原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王维的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理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的处理,所写的不再是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
## 四、朴素语言中的真挚情感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这首《送别》诗就是典型的例子。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如实地记录了送别后的情景和内心的思绪。但正是这种朴素自然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牵挂和思念之情,具有一种“味外有味,令人神远”的艺术效果。
王维的《送别》以其独特的选材、巧妙的构思、深沉的情感和朴素的语言,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真挚的情感世界,是送别诗中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