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七十九】
当时修湖,拆掉了大林寺。时有人惋惜:原来宝刹现湖中,水漫涧沿始失踪。层叠奇俨藏白序,唐朝玉佛独峥嵘。庙为晋代僧人昙诜创建。由于当时寺周围一带种了许多杂树,蔚然成林,故得名为大林寺。该庙屡毁屡建,后来由于有关部门对古迹的重视,又予以重建。现在的殿宇和庭院,古朴幽雅。
庐山“天桥”,是两座陡峭山岩中间凌空伸出的一块巨石,恰似一断桥,下面是几十丈深的山谷,极为惊险。但一些勇敢的年轻人,仍要在上面走一走,留个影。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朱大败,策马逃上庐山,为绝崖所阻,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紧急时刻,只见空中金光一闪,一条巨龙从天而降,旋即化为虹桥卧于险谷之上。朱元璋过后,随即霹雳一声,桥断石落,陈友谅大惊,只得罢兵回营。
沿锦绣谷盘山小道而上,可抵仙人洞。它是悬崖绝壁上的一个天生石洞,洞口有南宋人写得“佛手岩”3字,洞深可容百人。洞中有“一滴泉”,终年滴水不止,被誉为“洞天玉液”。洞中央有吕洞宾的石像,相传他就是在此修道成仙的。洞外左侧悬崖旁,有一块横石悬空,此石名叫“蟾蜍石”,石背裂缝处长着一棵松树,石上刻着“纵览云飞”4个大字,使人想起那“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壮丽诗句。洞右侧的小道旁,尽是悬崖竹林,曰“仙路”。在洞前纵目四望,青山绿树,白云缭绕。据说,夜间可以看到山谷中千千万万的荧火灯,佛教徒说是“佛灯”。
“岳顶见仙池,神异安可度。初谓无波涛,云雷有时恶。乘此澄清间,吾缨可以濯。”这是范仲淹为大天池题写的诗句。大天池位于狮子峰头部,天池寺也依之命名。该寺始为晋代慧特和尚所建,是庐山较早的庙宇之一。至宋嘉定年间重建,称天池院。后来,朱元璋所派使臣找不到竹林寺,就重建天池院代替,赐名“护国寺”,并赐铜钟、铁瓦、象皮鼓和鸟金太子像等,后遭受焚毁不复存在。大天池原在庙的天井里,实为双池,自古至今,终年不涸,大旱不竭。




我们第一次上庐山,没顾上游含鄱口。这次专门一大早就驱车来到了含鄱口。含鄱口屹立于东南,岭如长龙横亘,岗背起伏,悬崖断裂,植被翠滴,郁郁葱葱,白云纵飞,时隐时现,由于左右诸座名峰延伸兀立,形成壑口,大有一口汲尽鄱阳湖水之势,故名。相传古时方辅之女慧姑与鄱阳湖渔郎潘丽相爱,后被巡山使者发现告密,方辅求助开山老祖匡君命派两位山神化成双峰,形成个“横门口”,不让二人再会。此后,慧姑敬祈七仙女下凡岭上高歌狂舞,诱惑两神中计离位,自己趁机下山去了。匡君责怪两神把口不力,又命开山大将斧劈横门。从此,两峰被劈裂开成了一个坳口。有对联写道:“山峡来游容易入,横门虽设未常关。”
含鄱口海拔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岭前的“含鄱亭”是欣赏湖光山色最合适的地点。适逢雨后初晴,空气分外清新。我们在晨光微曦之际,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万道金光,云岫尽染,我们的胸襟顿时变得如这大自然的蓝天白云一样开阔。不一会儿,山谷中升起了团团的云絮,如纱缕,似棉绒,逐渐汇合,云雾越积越厚,形成了茫茫的白色云海,山峰树木江湖都被云海淹没了。我脚踩云端,飘飘欲仙,只疑山是瑶台,人是云中仙子,多少尘世间的郁闷积垢,都被这白云滤洗得干干净净了。
巍巍庐山,是一平地突起与峰岭连接的弧形山脉。全山号称由九十多座峰岭组成,形态各异:有的似宝塔浑立,有的像城墙挺伸,有的如双剑刺天,有的是犁头耕云,千姿百态,堪称天下奇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