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五百八十五】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04
361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五百八十五】


    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长城曾是民族封闭的象征!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长城曾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


      但他如今敞开了胸襟,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

    面对长城上的台、楼、关、隘等军事设施,我眼前不禁涌现出一幕幕古战场的壮烈杀伐。城上每隔300——500米,有一处高于城墙,并凸出于墙身的城台,城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双层城堡式的,高于城墙7米,也宽于城墙,这种式样的叫做敌楼,上层可以瞭望、射击,下层可以住人、休息或存放武器。另一种略高于城墙的平台,叫做战台或墙台,是巡逻放哨或攻战用的。这类城台都建在拐角或险要的地方,互为犄角,可交叉射击,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工事。沿长城全线内外的高处或交通要道高山顶上,设置有许多零散的墩台或碉堡,其中有的作为烟墩,又叫烽火台,如发现敌情,白天燃烟,夜里举火,远处的墩台发现烟火,也立即点燃烟火,逐个相传,能较快地传到指挥机关。这是古代通讯联络的方式之一。


    长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都曾修建。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巧妙的施工方法,克服了巨大困难,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拨精神的体现。

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前哨,称为“居庸外镇”。关城中部有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建的过街塔,后来台基上的3座石塔被毁,改建成泰安寺,此寺又于康熙年间毁于火。现在,只有塔基尚存。这座过街塔基,是用汉白玉石筑成的。远望如在云端,后人称之为云台,台顶宽25.81米,进深1.29米,台顶上有五开间大殿的柱础,四周有汉白玉火焰柱栏杆35根,柱下有装饰、排水两用的汉白玉石雕成的龙头。台正中下面为券门,券顶为半个八角形。券门洞口,有金翅鸟、鲸鱼、蟠龙、童男骑兽、大象等浮雕。券门洞内两壁及券顶上,布满了精美的石刻,有四大天王、交叉金刚杵及五曼荼罗、十六佛、千佛等浮雕,最为珍贵的是两侧券壁上,刻的六体文字的《陀罗尼心经》及《造塔功德记》等。有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维吾尔文、汉文和西夏文,表明元朝时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这是研究我国文字的重要实物。



    由南口到八达岭之间,是一条15公里长的山谷,俗名关沟。两侧群峦夹峙,一湾溪水中流,居庸关位于关沟中段;其南端入口外,即南口镇,关城早已废毁,其北端出口处,即八达岭。三道关口,均属军事要地。

   居庸关附近的关沟两侧,重峦层叠,树木茂盛,山花野草铺盖山坡,登高眺望,遍山碧波翠浪。因此,早在金代,“居庸叠翠”已成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时刻石立碑。前些年在居庸关南3公里外,还有人见过汉白玉碑座被弃于道旁。



    关沟中过去有七十二景之说,其中有不少是和杨家将的传说有关,如在关城北5里的沟中,有一块3米多高、8米多宽的大石头,上有“仙枕”二字,人称仙枕石。有人把此石说成是穆桂英占将台。在八达岭下数里,三堡公路对面山崖上有一处模糊的石刻像,有人说是五郎像。在进南口不远的东部远山上,有一个小山岩如石柱,传说这是杨六郎拴马的拴马桩。此外,在臭泥坑村附近,有古白果树一株,树龄已有千余年,仍枝繁叶茂。居庸关西边上有白凤冢,相传明正德皇帝在大同遇到一个酒家女李凤姐,貌美出众,便带回北京。李凤姐心烦意乱,精神恍惚,路过居庸关券洞时,被洞内石刻神像吓死,葬于此处。


    在八达岭东南方约1里多的山岩上,刻有“天险”二字。此处山高峡陡,仅此狭口可通,堪称险要。青龙桥下,有弹琴峡,因泉水从峡缝中流出,声音清脆悦耳,故名。

   我站在长城的峰顶上,极目远望,群峦耸立,连绵不绝,长城从远方的云岚深外奔腾而来,又朝天际蜿蜒而去,不见首尾。西望怀来盆地,官厅水库闪闪发光;南眺北京,天气晴朗,楼海无尽;北边山谷中,公路如线,逐渐消失在群山之中。山河壮丽,气象万千。

   我愿做一块长城的砖,用血肉去筑新的长城,给生活献上一分美,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出一分力、流几滴汗!

                            2008·3·11·于湖光花园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五百八十四】

下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五百八十六】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