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七十七】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9-13
1447

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七十七】


专辑《山歌寥哉》的另一首歌曲《画皮》,其灵感同样源自《聊斋志异》。蒲松龄的《画皮》讲述了一个书生王生被女鬼欺骗的故事。女鬼披上画皮,伪装成美女,最终被道士识破并除掉。刀郎在歌曲中对原著故事进行了改编和升华。他将原著中凶狠的女鬼转化为一个追求爱情的阴魂,以此反衬出公子的无德无心。这种改编不仅保留了原著对人性的探讨,还加入了对现代社会中虚伪、浮华现象的批判。刀郎的歌词中融入了原著的元素,比如,“君既不能解我忧,为何问我夜独行”与原著中女鬼的回答“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相呼应。
此外,刀郎在歌曲《画皮》中,还融入了银纽丝调的音乐元素。银纽丝调又名“银绞丝”“探亲家”“四季相思”等,是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俗曲小调。银纽丝调在传统曲艺里流传颇广,也是山东琴书的一种经典曲牌。2006年,山东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刀郎的专辑《山歌寥哉》里,除了银纽丝调外,还有许多传统民间音乐元素,比如广西山歌调、东北靠山调、河北吹歌等,反映出近年来刀郎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关注。正因如此,这次到访淄博,刀郎对聊斋俚曲充满兴趣。
聊斋俚曲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聊斋志异》都出自蒲松龄之手。蒲章俊介绍,《聊斋志异》是给读书人看的,老百姓看不懂,为了让它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蒲松龄才创作了聊斋俚曲。通俗,是聊斋俚曲最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容的生活化、语言的大众化、声腔的世俗化。聊斋学研究先驱路大荒先生曾评价认为:“《聊斋俚曲集》和《聊斋志异》同是我国古典文艺园地里的奇葩,《俚曲集》的艺术手腕较之《聊斋志异》也无多逊色。”
值得一提的是,刀郎获赠的《聊斋志异》康熙抄本,具有特殊意义。《聊斋志异》康熙抄本真迹现存于山东博物馆,抄录于清康熙年间。在现存诸抄本中,它是最早的抄本,抄录时蒲松龄尚未辞世。康熙抄本的重要价值,在于补偿了手稿仅存半部的缺陷,通过它可以获知已佚半部的大体状况。2021年,经山东博物馆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聊斋志异》康熙抄本进行整理,以仿真影印、保持原貌方式出版面世。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七十六】

下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四百七十八】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