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放歌中原【一百五十九】郏县陕山会馆:万里茶道上的璀璨明珠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关镇西关大街西段北侧,静静地坐落着一座见证了数百年商业繁华与文化交融的古建筑群——郏县陕山会馆,它还有郏县山陕庙、关帝庙等别称。
郏县陕山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彼时,郏县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是宛洛(南阳 - 洛阳)以及许洛(许昌 - 洛阳)古道的交汇之处,也是山西、陕西通往安徽的古道,还是洛(洛阳)蔡(蔡州,现驻马店市汝南县)古道上的交通重镇。茶路由南阳一路向北途经平顶山进入郏县后,在此地形成分支,一路向西经汝州、洛阳进入山西,另一路向北经禹州、荥阳、焦作进入山西。善于经商的山陕二省客商,敏锐地察觉到郏县在商贸往来中的重要地位,于是捐资置地,兴建了这座陕山会馆。这里不仅成为他们往来西东南北的驿站,也是洽谈生意、祀神招财、迎宾宴客的商会场所,更是联系山陕客商、加强经贸信息交流的聚首之地,在清代“万里茶道”这条总长 5000 公里的商道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标作用。
会馆坐北朝南,占地 6300 平方米,门临河道,交通十分便利。踏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旁那一对高大的石狮,它们威风凛凛地站立着,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迎门而立的是一座照壁,照壁上的砖雕图案精美绝伦,其中砌筑的圆池内镶嵌着砖雕团龙,生动活泼,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民国期间,一场暴雨引发河水泛滥,周边民居十之七八倒塌,照壁四周被洪水漩挖成潭,而它却如同一座孤岛,岿然不动,因此被时人赞誉为“镇河大将军”。
穿过照壁,便是庙门和戏楼迭建一体的门楼。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是出入会馆的通道,其歇山式台顶显得气势恢宏。这里可容纳 3000 多人同场看戏,在当时,无疑是最热闹的地方,若用现在的视角来看,它就相当于一座大剧院或者艺术中心。戏楼檐下的木雕工艺精湛,花卉、禽鸟、人物等造型栩栩如生,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匠人的高超技艺。戏楼两侧是钟鼓楼,高 4 米,双层飞檐凌空耸峙。上下飞檐挑角端设有套兽,各挂有一枚铃铛,微风拂过,铃铛叮当作响,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馆内东西廊房各 11 间,布局规整。正殿为五楹建筑,殿内供奉着关公。关公作为忠义的象征,深受山陕商人的敬仰,他们希望以关公的精神来规范商业行为,倡导诚信经营。由殿两侧往后院走去,可以看到十株参天古柏,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枝繁叶茂,为这座古老的会馆增添了一份古朴与宁静。
郏县陕山会馆的建筑布局严整,充分体现了山、陕、豫古代建筑的综合风格。其木雕、砖雕、石刻技艺高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这些精美的雕刻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商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2013 年 3 月,郏县陕山会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 年,它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申遗项目遗产点。如今,这座古老的会馆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虽然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它所承载的商业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却依然熠熠生辉,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那段辉煌的历史。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