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荷叶饼传奇(故事)
文/张根法
一
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曾游历至河南新密的大隗镇。当地官员得知皇帝驾临,特意献上了当地极具特色的荷叶饼作为贡品。说起大隗荷叶饼,还得从头说起。
清朝,京城的皇宫内,红墙黄瓦间,御膳房总是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这里是宫廷美食的诞生地,也是无数御厨挥洒汗水与智慧的地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御厨林德,正穿梭在忙碌的御膳房之中。他身形略显佝偻,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却依旧锐利而专注。
林德在这御膳房内已度过了漫长的四十余载,从初入御膳房时的懵懂学徒,到如今备受尊崇的资深御厨,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宫廷美食。他经手制作的珍馐美馔,无论是精致的糕点,还是丰盛的菜肴,都曾令无数皇室成员和朝中大臣赞不绝口。
然而,岁月不饶人,林德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每当日落时分,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那狭小的居所,都会感受到深深的力不从心。按照皇宫的惯例,御厨年老退休后可回到家乡,享受朝廷发放的补助,安度晚年。如今,林德也到了该告老还乡的时候。
这日,林德早早地便起身,开始整理自己的行囊。他小心翼翼地将那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厨具擦拭干净,一一放入箱中。这些厨具,见证了他在御膳房的辉煌岁月,也承载着他无数的回忆。看着这些熟悉的物件,林德的心中五味杂陈。
林德有个徒弟,名叫赵福。多年前,赵福离开京城,前往密县闯荡。他在密县开了一家小饭馆,虽然规模不大,但赵福一直用心经营着。林德在离开京城前,决定先去密县看望一下自己的徒弟。
林德雇了一辆马车,一路颠簸着向密县进发。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繁华的京城街道,到渐渐变得质朴的乡村田野。林德的心中既期待着与徒弟的重逢,又对未知的归乡之路充满了感慨。
经过数日的行程,林德终于来到了密县。当他踏入赵福的小饭馆时,赵福正在后厨忙碌着。听到熟悉的声音,赵福急忙转过身,看到眼前白发苍苍的师父,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赵福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快步迎上前去,紧紧握住林德的手,激动地说道:“师父,您终于来了!徒儿日夜都盼着能再见到您。”
林德看着眼前这个已有些许沧桑的徒弟,心中满是欣慰。他拍了拍赵福的手,说道:“福儿,这么多年不见,你受苦了。”赵福的小饭馆不大,店内摆放着几张简单的桌椅,墙壁上挂着几幅略显陈旧的字画。饭馆的角落里,堆放着一些食材和杂物,虽然略显杂乱,但却充满了烟火气。
林德在饭馆里坐了下来,赵福赶忙为师父倒上一杯热茶。师徒二人一边喝茶,一边叙旧。在交谈中,林德了解到,密县当地的饭菜以各种家常菜肴为主,种类繁多,但大多口味偏重,以满足当地百姓劳作后的饱腹感。然而,这里却缺少精致的甜点小吃,而赵福的小店生意也一直不温不火,勉强维持生计。
赵福看着师父,诚恳地说道:“师父,您看这密县的吃食虽多,但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您在皇宫御膳房多年,见多识广,能不能帮徒儿想想办法,让这小店的生意好起来。”林德沉思片刻,看着徒弟期待的眼神,心中一动。他想到自己归乡后,也无太多牵挂,或许可以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帮帮徒弟。于是,林德说道:“福儿,为师就留下来一段时间,看看能不能帮你把这生意盘活。”赵福听后,大喜过望,连忙说道:“太好了,师父!有您在,徒儿就有主心骨了。”
林德决定先在密县四处走访,了解当地的食材和饮食习惯。他每天穿梭在密县的大街小巷,走进菜市场、粮油铺,与当地的商贩和百姓交谈。他发现,密县有着丰富的食材资源,如优质的小麦、新鲜的果蔬等,但却缺乏将这些食材巧妙搭配制作成甜点的方法。
林德心想,自己在御膳房多年,掌握着许多宫廷甜点的制作工艺,或许可以从中挑选一种适合密县当地食材和口味的甜点传授给赵福。经过一番思考,林德决定将皇宫中的一种甜点——荷叶饼的制作方法传授给赵福。
荷叶饼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首先,要选用密县当地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上等小麦磨成的面粉。林德亲自指导赵福,将面粉倒入大木盆中,缓缓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开始揉面。揉面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力气,林德一边示范,一边说道:“福儿,揉面要用力均匀,让面粉充分吸收水分,这样做出的面饼才会有韧性。”赵福按照师父的教导,双手用力地揉着面团,不一会儿,额头便布满了汗珠。
经过长时间的揉制,面团变得光滑细腻。接下来,将面团擀成薄如蝉翼的面饼。林德拿出一个特制的模具,模具上刻着栩栩如生的荷叶纹路。他将擀好的面饼放在模具上,轻轻按压,面饼上便留下了荷叶的形状。随后,把压好形状的面饼放入蒸笼中,用恰到好处的火候蒸熟。
在蒸笼冒出腾腾热气的那一刻,一阵淡淡的麦香弥漫开来。蒸熟后的面饼色泽微黄,宛如一片片翠绿的荷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林德拿起一块面饼,递给赵福,说道:“福儿,尝尝,这就是荷叶饼。”赵福咬了一口,面饼口感软糯,香甜可口,他不禁赞道:“师父,这荷叶饼真是太好吃了!”
赵福在林德的悉心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荷叶饼的制作方法。他按照林德的要求,对小店进行了一番改造。在饭馆的显眼位置摆放了一个展示柜,将制作好的荷叶饼整齐地摆放在里面,吸引顾客的目光。同时,他还在店门口张贴了海报,宣传荷叶饼的独特口味和制作工艺。
起初,顾客们对这种新奇的甜点并不了解,只是好奇地看着展示柜里的荷叶饼。但在赵福的热情推荐下,一些顾客抱着尝试的心态买了一块。当他们品尝到荷叶饼的美味后,纷纷被其独特的口感所吸引,成为了小店的回头客。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荷叶饼。小店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原本冷冷清清的饭馆变得热闹起来。赵福的脸上也洋溢着久违的笑容。他深知,这一切都得益于师父的帮助。
赵福不仅用心经营着小店,还将荷叶饼的制作方法传授给了身边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人又将这门手艺带到了新密的各个角落。荷叶饼就这样在新密落地生根,并逐渐传承了下来。林德看着荷叶饼在密县发展起来,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的手艺有了新的传承,也为密县留下了一份独特的美食记忆。在密县,荷叶饼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将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更多的传奇。
二
清朝乾隆鼎盛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乾隆皇帝生性喜好游历四方,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一日,乾隆皇帝的銮驾浩浩荡荡地朝着大隗镇进发。
大隗镇的地方官员们早在数日前就收到了皇帝即将驾临的消息,一时间,整个大隗镇都陷入了紧张的筹备之中。官员们深知,这是展现大隗镇风貌的绝佳机会,若能让皇帝满意,说不定还能为自己的仕途增添光彩。
为了给乾隆皇帝献上一份独特的礼物,地方官员们绞尽脑汁。他们派人四处搜罗大隗镇的特色美食,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到深藏于民间的传统手艺人家。经过一番探寻,他们听闻当地有一种名为荷叶饼的小吃,在百姓中口碑极佳,深受大家喜爱。官员们认为,或许可以将荷叶饼作为特色名吃进供皇帝品尝,说不定能给皇帝带来惊喜。
当乾隆皇帝的銮驾缓缓驶入大隗镇时,街道两旁早已站满了夹道欢迎的百姓。他们身着盛装,手持鲜花,脸上洋溢着激动与敬畏的神情。乾隆皇帝坐在华丽的龙辇之中,透过车窗,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中也颇为愉悦。
地方官员们在镇中心的行宫内精心布置了一场盛宴,准备迎接皇帝的到来。在众多的美食中,荷叶饼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只见那荷叶饼形状精致,宛如一片片翠绿的荷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饼身薄如蝉翼,表面还隐隐透出一些细腻的纹理,仿佛真的荷叶一般。
乾隆皇帝在官员们的簇拥下走进行宫,入座后,目光立刻被桌上的荷叶饼吸引。他一向对美食有着浓厚的兴趣,看到如此别致的点心,不禁眼前一亮。乾隆皇帝轻轻拿起一块荷叶饼,放在眼前仔细端详。他看到荷叶饼上那栩栩如生的荷叶纹路,不禁赞叹道:“这荷叶饼做得真是精巧,宛如一件艺术品。”
随后,乾隆皇帝将荷叶饼放入口中品尝。瞬间,荷叶饼独特的口味在他的口中散开。香甜可口的滋味让他大为赞赏,面饼的软糯与香甜在舌尖上交融,仿佛一股清泉流淌在口中。乾隆皇帝细细咀嚼,感受着每一丝口感,心中对这道点心喜爱不已。他连连点头,询问身边的官员这荷叶饼的来历。地方官员赶忙毕恭毕敬地将荷叶饼的制作工艺以及在当地的流传情况详细地向乾隆皇帝禀报。
乾隆皇帝听闻荷叶饼的故事后,越发觉得此饼不仅口味独特,还颇具民间特色。他认为,这样的美食不应只在民间流传,应该进入皇宫,成为御用面点,让皇室成员和朝中大臣们都能品尝到这份美味。
于是,乾隆皇帝下旨,将荷叶饼带入宫中,并要求御膳房的厨子们学习制作这道点心。御膳房的厨子们接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立刻向跟随皇帝前来的大隗镇厨师请教荷叶饼的制作方法,详细记录每一个步骤和细节。
回到皇宫后,御厨们在原有的制作工艺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改良和创新。他们选用了更为精细的面粉,这些面粉是经过层层筛选,只留下最细腻的部分。在制作过程中,对火候的掌控更加严格,精确到每一分每一秒。同时,还加入了一些宫廷特有的香料和食材,使荷叶饼更加精致美味。
经过御厨们的精心改良,荷叶饼在宫中备受青睐。无论是皇室成员的日常饮食,还是宫廷宴会,荷叶饼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道点心。荷叶饼的名声也随着乾隆皇帝的赞誉,从大隗镇传向了全国各地,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美食。
荷叶饼成为御用面点的消息传回大隗镇,当地百姓无不感到自豪。一时间,整个大隗镇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荷叶饼的生意更加兴隆,原本门可罗雀的小店变得顾客盈门。许多原本不了解荷叶饼的人,也纷纷慕名而来,想要品尝一下这道得到皇帝赞誉的美食。
大隗镇的荷叶饼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增多,制作工艺也在不断传承和改进。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商家们在荷叶饼的口味上进行了创新,推出了甜、咸、麻辣等多种口味。同时,在包装上也下足了功夫,设计出精美的礼盒,将荷叶饼作为礼品推向市场。
荷叶饼不仅在当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美食,还通过往来的商贾、旅人,将名声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在民间,荷叶饼的故事越传越神奇,人们纷纷传颂着乾隆皇帝对荷叶饼的赞誉。荷叶饼承载着皇家的赞誉,成为了大隗镇的一张闪亮名片,为这座小镇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它的名声越传越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大隗镇,探寻这道美食背后的故事。
三
清朝嘉庆末年,大隗荷叶饼诞生并在当地百姓的口口相传中逐渐崭露头角。时光流转,到了民国初年,大隗镇的商业氛围愈发浓厚,各种店铺如繁星般散布在大街小巷。此时,大隗镇的“吕斋”瞅准了荷叶饼的商机,开办了“松兰斋”京广杂货店。这家店以荷叶饼为主打产品,凭借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对品质的严格把控,声名鹊起。
“松兰斋”的店面位于大隗镇的繁华地段,店铺的招牌高高悬挂,十分醒目。店内装修简洁而大方,木质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精美的商品,而最吸引人目光的,便是那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的荷叶饼。“松兰斋”的荷叶饼制作师傅们皆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们从面粉的挑选,到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每一张荷叶饼都仿佛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口感酥脆,香甜适中,深受当地百姓和过往客商的喜爱。一时间,“松兰斋”在大隗镇的荷叶饼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大隗镇西街的绅士“朱子明”,是个颇具商业头脑且眼光独到的人。他看到“松兰斋”的荷叶饼生意如此红火,心中不免有些心动。朱子明心想,荷叶饼在大隗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自己为何不也投身其中,分一杯羹呢?于是,经过一番筹备,朱子明创办了“惠兰斋”,同样将荷叶饼作为主打产品。
“惠兰斋”的店面选在了西街的一个热闹位置,店面装修得古色古香,透着一股典雅的气息。门口的楹联写着:“惠风拂面香四溢,兰韵入饼味悠长”,巧妙地将店名融入其中,也暗示了店内荷叶饼的独特风味。“惠兰斋”开业之初,朱子明凭借着自己在当地的人脉和多年积累的经营手段,再加上精心策划的开业活动,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光顾。“惠兰斋”的荷叶饼在口味和制作工艺上虽与“松兰斋”略有不同,但也别有一番风味,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与“松兰斋”形成了竞争之势。
“松兰斋”在荷叶饼市场上的优势地位稳固,生意一直稳定发展,每天前来购买荷叶饼的顾客络绎不绝。“惠兰斋”虽然也有了一定的顾客群体,但在与“松兰斋”的竞争中,始终稍逊一筹。朱子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若想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要有独特的优势。
经过一番打听,朱子明得知有一位名叫“黄子贞”的制作荷叶饼的名家。黄子贞在制作荷叶饼方面有着独特的技巧和秘方,他制作的荷叶饼口感更加细腻,味道更加醇厚,在周边地区颇有名气。朱子明认为,若能将黄子贞请来,“惠兰斋”的荷叶饼品质必将有质的飞跃,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上风。
于是,朱子明不惜重金,派人多次上门邀请黄子贞。第一次,黄子贞以自己年事已高,不愿奔波为由拒绝了。但朱子明并未气馁,他亲自带着厚礼再次登门拜访。在与黄子贞的交谈中,朱子明诚恳地表达了对黄子贞技艺的钦佩之情,并承诺给予他丰厚的报酬和待遇,让他能够安心在“惠兰斋”施展自己的才华。黄子贞被朱子明的诚意所打动,最终答应加入“惠兰斋”。
黄子贞来到“惠兰斋”后,立刻对荷叶饼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他选用了更为优质的食材,对面粉的筋度、水质的软硬度都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调配。在制作过程中,他增加了几道独特的工序,使得荷叶饼的口感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分明。“惠兰斋”按照黄子贞的方法制作出的荷叶饼一经推出,便受到了顾客们的热烈追捧。原本有些冷清的店铺,瞬间变得热闹非凡,顾客们排起了长队,只为品尝一口这改良后的荷叶饼。
“松兰斋”看到“惠兰斋”的生意突然火爆起来,心中十分惊讶。经过一番调查,他们得知了“惠兰斋”请来了黄子贞的事情。“松兰斋”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惠兰斋”的竞争,“松兰斋”的老板召集店内的制作师傅们,鼓励他们积极创新,提升荷叶饼的品质。师傅们纷纷响应,开始不断钻研新的制作方法,尝试在馅料、烘焙技巧等方面进行改进。
在“松兰斋”和“惠兰斋”的激烈竞争下,大隗镇的荷叶饼经营店面逐渐增多。其他商家看到荷叶饼市场如此火爆,纷纷效仿,加入到这场竞争中来。一时间,大隗镇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荷叶饼店铺,形成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为了在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各家都不断钻研创新,让荷叶饼朝着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有的店铺在荷叶饼的馅料上进行创新,除了传统的豆沙、枣泥馅料外,还加入了各种不同的坚果,如杏仁、核桃等,以及新鲜的果脯,如葡萄干、杏脯等,使荷叶饼的口味更加丰富多样。有的店铺则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采用更精细的面粉筛选方法,通过多次过筛,去除杂质,使面粉更加细腻。在烘焙火候的控制上,他们使用特制的炉灶,精确掌握温度和时间,让荷叶饼外皮金黄,口感更加酥脆。
在这样的良性竞争下,大隗镇的荷叶饼不仅在本地赢得了众多食客的青睐,其名声更是远扬四方。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这独具特色的美味。而这些荷叶饼店铺,凭借着不断的创新与精湛的技艺,共同将大隗镇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荷叶饼之乡,让这份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续写着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