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四百四十四】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7-16
1249

【四百四十四】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郭进拴|我的编辑生涯(之二)







—回复『 早安 』,迎来一天好心情—

爱拼才会赢龚玥 - 民歌红2



       郭进拴,笔名智泉,河南汝州鳌头村人。自幼家贫,放羊出身。1980年参加工作后,主编《乡音》,1986年调入汝州市文联,任《风穴文艺》《沧桑》执行主编,2000年调入平顶山市文联,任创研室主任。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作家班和鲁迅文学院。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智泉流韵》原创文学公众平台总编辑、创建人,《文艺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


【河南】郭进拴|我的编辑生涯(之二)

一张小小的《乡音》报,惊动了当时的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省委和洛阳地委、洛阳市委。被称为当时的“乡音事件”。因第一期报纸在《乡音》的报头下印上了“主办:河南省临汝县临汝镇乡文化站,印刷:洛阳日报印刷厂”,洛阳日报怕承担责任,我把《乡音》报刚从洛阳日报印刷厂拉回来,《洛阳日报》总编就带车追赶而来,将报纸又全部拉走。我后又四上郑州、五下洛阳,请示中宣部、文化部、省、地、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我到河南省委请示时,门卫说需有县团级以上证明方可进去,我拿的乡文化站证明,人家连看也不看。我到省文联找何南丁主席,家人说他接见外宾去了,等了几个钟头也没见到他。我又去找徐慎老师拿主意,他说:“你前门进不去,就从后门进,装作去上班的样子,手往后边一背,不要左顾右盼,理直气壮地就进去了。”

  第二天上班,我果然照此而行,可刚跨出一小步,就被背枪的门卫拦住了:“站住!干什么的?”

   我说:“上班!”

   “证件?”

   “……”

   “没证件?你上什么班?再捣乱就把你抓起来!”

  没奈何情况下,我就到花园路的公共电话亭给省委宣传部拨了一个电话,说明了原委,人家让到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处去请示。

  到省文化厅说明情况之后,处长说:“刚才省委宣传部已打来电话,我们正在请示中宣部和文化部,你明天上午来听消息。”

  第二天一见处长,他说:“经请示中宣部、文化部,不经正式批准是不能乱办报纸的。你回去让乡党委给县委写个报告,县委给地委写个报告,地委再给省委写个报告,如果省委批准了,你们就可以继续办。”

  随我来的一位农民企业家听了这话说:“我这次赞助的150元印刷费,你再退还给我100元,算我赔了50元。”到洛阳后,他回临汝镇老家,我继续到洛阳地委请示。

  因报纸在印刷过程中,我已拿了几百份连夜给省文化厅厅长、洛阳地委宣传部寄去了,地委宣传部杨书忠部长看到报纸的当天,就带领地委宣传部、文化局的领导专程到临汝镇视察《乡音》报社,当他听说报纸让《洛阳日报》没收了,我已去省委请示去了,杨部长感到非常惋惜。

  我到地委找到杨部长后,他说:“我看了你寄的报纸,办得很好,姚雪垠,何南丁、苏金伞都是顾问,还题了词,要让他们知道报纸被没收了,影响很不好。”他立即让办公室给《洛阳日报》社开了一张按着地委宣传部大红印章的证明,说是以后再办报纸可以按照程序批,这次经审查,没有政治问题,请放行。

  《洛阳日报》总编看了这个证明后说:“这要是省委宣传部这么写还可以,他地委管不了我们市里的事,我还要向省委和洛阳市委再请示一下,你明天再来听结果。”

  第二天我见了这位总编,他说:“我已请示了省委和我们市委,你要在每张报纸上印上‘内部刊物’4个字,才能发行。”结果我又找了“内部刊物”4个铅字,在3000份由著名作家姚雪垠题写刊头的《乡音》报上全部按了一遍,才又搭班车把《乡音》报运回了临汝镇。到家没歇脚就在第一时间把报纸发遍了乡党委和乡政府、乡直各单位、各村、各学校的领导,还给全国各地知道地址的单位和个人寄出了近千份报纸。

  由于创刊号发表了《孙转有声声血泪诉冤枉,孙愿军忘恩负义丧天良》一文,全国各地纷纷来信声讨孙愿军,支持孙转有。孙愿军的岳父、岳母也天天到乡政府、乡文化站闹事。乡党委书记也多次被上访者拦道呼冤,就专门找我谈话说:“以后《乡音》不办也就算了,再办不要登这些惹事生非的内容。”

  从第二期开始,《乡音》就舍近求远,到《开封日报》印刷厂印刷,并吸取经验教训,只印主办单位的名字,不再印印刷厂的名字,以免再招麻烦。第二期《乡音》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出版发行,第二版的《地头话》专栏发表了辽宁省科教电影厂振言的《孙愿军应痛改前非》等文章。第三期《乡音》于1985年2月出版,发在头版头条的是马全胜、揭传仿写的《振奋民族爱国心,激发热爱家乡情——我县八四年十大经济新闻揭晓》。第四期《乡音》于1985年4月出版,第一版发表了《我乡首次接待日本朋友》等,第二版头题发表的是刘智斌、戴占柱、雷俊丛写的通讯《山村女司机》。

  那时候,我不怯生,背着报纸到省文联、省文化厅、地委、县委,逢门便进,见人就递上报纸,让人家批评指正。还斗胆给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寄报、写信,并要求他给《乡音》题词,后收到中央军委来信,说是邓主席很忙,近期没有时间题词,等以后有了时间再说等等。原打算拿着邓主席题词,批一个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号的美梦这才宣告破灭。接着,《乡音》创刊号发表的《“黑旋风”女婿》,分别被1984年10月25日的《文学报》和1984年11月15日的《河南日报》转载,《故乡的柿林》被《洛神》1984年第6期选载,引起了省内外文坛的轰动。大作家白桦、《当代》副主编刘茵等纷纷来信,盛赞《乡音》。其他多家报刊也选载了一些《乡音》上发表的作品。我带着这些报刊到省文化厅让厅长看,彭玮厅长看了这些报刊后,称《乡音》是“全省文化站中报纸办得最好,水平也很高的一家”。省、地有关领导还亲自到临汝镇视察《乡音》报社。洛阳地委宣传部还把我借调到《豫西报》任副刊编辑。我从第一次投稿,到第一次在省级公开报纸发稿,前后经历了6个漫长的春夏秋冬。写作没写出什么名堂,办《乡音》报却出了大名,不但闻名全省,还参加了全国首届报纸展览。祖国的边疆哨卡、都市乡村,甚至美国的华人协会也纷纷来鸿,盛赞《乡音》。我也因此由农民转为国家干部,还被洛阳地委宣传部请到地委大楼去作报告。当时主持工作的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士信同志也对《乡音》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亲自写信祝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四百四十三】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四百四十五】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