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六十岁说【四百二十三】
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成都军区投入作战。严歌苓随文工团奔赴前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同时见缝插针地担任战地记者。在这里,感受着生与死和血与火的考验,严歌苓心底慢慢地涌起了讴歌可爱的战友的冲动。于是,回来之后,她就尝试着涂鸦。没想到,自己的诗歌、小故事写出来之后,一下子就引来文工团中男女演员的关注,以至于后来大家见面就追问:“严歌苓,又写出来啥了,赶紧拿来看看呗!”大家的认可和鼓励激发了严歌苓不断创作的热情,她开始坐下来认真回忆前沿阵地点点滴滴的感人细节,然后付诸笔端。
慢慢地,文字越写越多,严歌苓就试着投给了成都军区的报纸,结果“一投即中”。二十二岁,她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成了文工团里的“小名人”;二十三岁,她推出了自己的首部电影文学剧本《心弦》,以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细腻精准的感情描写,赢得一片好评。
这时,严歌苓豁然发现,自己的头脑竟然比四肢更好用,做舞蹈演员只有吃足够多的苦才能跳得和别人一样好,而写作却如此从容顺畅,几乎是信手拈来。由是,她的心里泛起了涟漪:“也许基因的因素不可忽略,我应该像爷爷和爸爸那样走一条作家的路子……”
1983年,二十六岁的严歌苓从成都军区文工团转至北京铁道兵部队政治部创作组,任创作员。
由业余转向专业,严歌苓的创作热情益发高涨。接下来的日子,沐浴着《心弦》拍摄成电影的和煦春风,严歌苓相继创作出了《残缺的月亮》《七个战士和一个零》《大沙漠如雪》《父与女》《无冕之王》《避难》等一系列电影文学剧本,并发表了短篇小说《葱》《腊姐》《血缘》《歌神和她的十二个月》《芝麻官与芝麻事》和中篇小说《你跟我来,我给你水》以及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等。
显然,严歌苓和别的作家不同——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却把写作的触角伸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描写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的同时,灵活而又巧妙地加入自己独特的视点,这就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有的艺术风格。因而,严歌苓的作品掀起了阵阵热潮——在《避难》中,她出人意料地通过几个女人的遭遇来表现战争的惨烈,搬上银幕后立时博得影坛内外的一致好评。至于获得的文学奖项,更是“多如牛毛”。
一时间,严歌苓声名鹊起,并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也没有想到,就在大家非常看好严歌苓的时候,她却选择远赴美国。这一年是1989年。
严歌苓何以如此“决绝”?原来,这都是“爱情惹的祸”。在此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写作楼上,严歌苓邂逅了父亲的好友、著名作家李準的儿子李克威。那还是个充满幻想和浪漫的年龄,严歌苓和李克威聊了几句,立时就被高大帅气又谈吐风趣的李克威吸引住了,心里扑扑腾腾地像是有只小鹿在欢快跳跃似的,脸蛋上则早已飞起了一抹红霞。就这样,严歌苓恋爱了,她认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归宿,并很快就结了婚。然而,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人生重大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常的航道。虽然有李準夫妇的呵护和关爱,但严歌苓与李克威的婚姻生活还是磕磕绊绊,到后来两人竟然很少说话了。结果可想而知。
离婚后,悲伤之中的严歌苓不想见人,不想写作,只想赶紧离开。在这种情况下,她接受了美国一个军事文学研讨会的邀请,头也不回地登上一艘远洋客轮径自走了。
在研讨会上,严歌苓每天的任务就是和青年作家们讨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其间无拘无束,有啥说啥。这让心情沉闷的严歌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于是,当研讨会结束的时候,严歌苓也悄然地喜欢上了这个处处宣扬自由的国度,遂申请了位于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写作班的研究生课程。她希望用这段时间好好地完善自己,接受正统的学院教育,以使创作有新的深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