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鲁慕迅传【三十三】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5-16
2507

郭进拴|鲁慕迅传【三十三】


各界恸悼鲁慕迅

 

        沉痛悼念鲁慕迅先生,先生于2025年5月8日凌晨二时在深圳逝世。享年九十八(虚)岁。



        鲁慕迅,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州市,毕业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长江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湖北省水墨画院院长、湖北四老之一(其余三人为周韶华、冯今松、汤文选)等。师从石磊园、谢瑞阶、张肇铭、徐松安、陈子庄等名家。师兄:吴丈蜀、汤文选、周韶华、冯今松。师弟: 陈作丁。

主 要 成 就

数十年来,鲁慕迅始终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美术理论研究,兼攻书法、诗词,他对中国画探索创新的成果,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创立了中国画生命美学体系,为中国当代绘画代表性画家之一。

其美术作品和理论文章发表于《美术》、《中国画》、《江苏画刊》、《湖北画报》、《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刊物。


《大会堂藏画集》收录了包括齐白石、傅抱石、关山月、李苦禅、潘天寿、鲁慕迅等大家的精品,鲁慕迅的《马蹄莲》被大会堂馆藏并收录于《大会堂藏画集》。

2001年《荷叶小鱼》参加“百年中国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5年,被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其作品《高风图》曾经“搭载”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数幅作品被《百年中国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现代花鸟画全集》、《中国当代美术》、《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中日合编)、《中国当代书画家百人》、《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等书籍收录。


纯 真 | 淡 泊

周韶华先生评鲁慕迅:“人有至诚乃有道”,鲁老的“道”在于他的“真”。

鲁慕迅生性淡泊,平时深居简出,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潜心研究艺术、作画,闲来与三两位弟子一聚,常人难及其境界之一隅。他为人仁厚,永怀一颗赤子之心,系统且全面掌握了国画传统之精髓,画境幽静而高远、简洁而抒情,虽已耄耋之年,但是童心未眠,他将自己的一颗“童心”揉入作品中,借助充满“童趣”的绘画语言抒发内心纯洁而真挚的情感。


在美术组当组长的时候,组织上要提拔鲁慕迅当文艺部的副主任,那是副处级了,他说他一直都想离开报社,不喜欢报社的工作,所以就谢绝了,只想好好地画画是鲁慕迅一生的至高追求。

青 出 于 蓝

石磊园、张肇铭、谢瑞阶、徐松安四位先生对鲁慕迅此生的影响最大。

石磊园是鲁慕迅的姨父,与齐白石、徐悲鸿、陈师曾、吴昌硕都是至交。

石磊园年轻时曾在清廷的军机处挂职,跟不少宫廷画师学习过绘画。清廷军机处,曾向宫廷画师学习书画,鲁慕迅:“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做人,他一生没有卖过一张画,也不轻易送别人画。”

石磊园(1877-1946年)陕西华阴人,名成睿,字宝斋,号磊园。赋诗作画,爱石成癖,喜文好武,素有大志。三十年代名画集《古今大观》、《艺舟花谱》、《明清山水画幅》等多次介绍其生平。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博物馆有其藏画。与齐白石、陈师曾合编《海人名画册 》。美国北卡大学东方文艺研究中心亦有其作品收藏。(以上摘自《石磊园画集》)


张肇铭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中不可回避的人物,曾任武昌艺专校长,在国难当头、风雨飘摇之时,张肇铭先生不辞劳苦,勇担大任,将艺术教育的星火点燃于长江流域。“他可以说是那时整个湖北最德高望重的人,我那时候经常去他家,师母总是留我吃饭。张先生对学生也特别好,他从北京办完个展回来,把画挂一起,然后叫来学生让我们随便挑,送给我们。我当时就挑了一张,他说你怎么只挑一幅,这个也拿去。”





       谢瑞阶的书法和绘画在河南是数一数二的。“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弘一法师的弟子,跟丰子恺是师兄弟,所以他可以随手拿出丰子恺的画送我。同时,他又是党员,他说佛教徒和党员并不相悖,一个是普度众生,一个是为人民服务。在他去世时,还连诵了三声‘阿弥陀佛’。”

徐松安从小跟随舅父涉足鉴定、收藏,所以对文物的鉴定水准全国闻名,“他的画我也是很佩服的,当年他给张大千先生行拜师礼的时候,大千先生也陪他跪了下来,以示尊重。他喜欢唱戏、听戏,和尚小云、梅兰芳关系都很好,梅兰芳有时候也画画,别人向他要画的时候,徐松安先生还为他代过笔。”





鲁慕迅从小就爱画画,过去古典小说《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都有插图。“我从小住在舅父家里,他很爱好这些东西,还有很多画材,可惜他很早就去世了,但是他留下这些东西,我就临摹;还有过去香烟盒子里面装画片,水浒一套,一百单八将,你要买他的烟,先把他集起来,集一整套,我也临那些东西。我画了以后家人也很鼓励,就挂在屋里,后来墙壁都粘满了。”

善 于 思 考

“我是个爱动脑的人。”这是鲁慕迅有些自豪地对自己的评价。

大学一年级,鲁慕迅上的是教育系,有一门功课叫做《教育统计》,因为自己数学不行,学校用的又是计算复杂的美国教材,所以学起来很是吃力。

“我就一直在琢磨,能不能把它简化,发明一种新的公式。后来我真的想出来了,新的公式只需要原来三分之一的计算量,结果是一样的。老师看了以后很吃惊,他说我在国立大学教了几十年,还没有碰到过像你这样肯用脑筋的学生,现在那个公式我还保留着。所以,我不仅仅用手画画,而是用思想画画,用头脑画画。”



乐 观 | 感 恩

鲁慕迅:“把我分到报社农场,那里只有二十几亩地,而且不是下田,协助别人放鸭子,还是协助,鸭子在那吃草,我还可以画速写,没有脱离本行。后来农场搬了家,没有那个条件养鸭子了,就放牛,我们这20来亩地只有一头牛,牛放出去了以后,我还画我的速写。在困难时期,外面吃饭都很困难,我在报社农场,后来帮助别人养猪,干什么活呢?猪吃的豆饼,黄豆饼,要把它剁碎,剁碎以后跟草、菜一起煮,煮了喂猪,我们一边剁一边就可以吃一口,所以没有挨饿。现在想起来,农民对我很好,下放现在想起来对我真的是一种锻炼,我过去没有下过农村,农民对我那么好,有了好吃的,‘来来来,一起吃’,那真是好。所以我想起来,下放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我现在看成是锻炼。”


在五十年代被下放的时期,别人眼中尤为艰苦的时日,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出往事,语气中倒是充满了庆幸和感恩。

慈 悲 胸 怀

虽然鲁慕迅对他自己要求极高,但却对这世间事满怀宽容,并对别人之情义感激于心,还保持着儒家君子的“克己复礼”、“推己及人”。

82岁那年,鲁慕迅携夫人参加一晚宴归家,突逢下雨,夫人取出雨伞,鲁慕迅却执意推开,后来才得知,因为只有一把伞,他不忍见同行的弟子和秘书淋雨,干脆推掉雨伞一起淋雨。



严 于 律 己

鲁慕迅为自己定下多项原则:出门在外不住五星级宾馆、不吃公家饭、不惊动当地政府领导、展览不收花篮、不搞开幕式等等。

有一次鲁慕迅举办新作展,展览的前言与画册的序言却请弟子书写,并要求多写批评的话,不要奉承的话··· ··· 


艺术家的德行在其艺术生涯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高度。鲁慕迅为人谦卑和蔼,共情能力强,受到众人的一致爱戴。他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艺术,如今九十有六,其笔墨功夫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中国美术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艺术评论

鲁慕迅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美术理论家,是一位诗人。他对气韵生动的推崇,对水墨写意传统的领悟,对诗、书、画、乐融合的理解,这一切学术探讨都渗透到他的创作中去。


鲁慕迅的绘画,不事奇巧,没有粉饰,以简为尚,其作品的简约之美使之质朴而单纯,强化了作品田园般淡泊的意境表达。鲁慕迅绘画的境界与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有所区别,他追求的是对新生活的一种宁静美的表现,我们从其画中鲜活的形象、盎然的生机中,感受到一种热爱生活的情趣,他的作品散发着和平时期美好生活的自然芳香。



与此同时从表现手法上他也作了一些创新,使他的花鸟画成为一个现代文人的花鸟画。他注重继承与发扬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特点与审美追求,又自觉地从西洋绘画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大胆进行夸张、变形,跳出具象束缚,吸收抽象造型因素。



鲁慕迅先生是融合传统,并深入其中,以改良文人画的方式进行花鸟画创作的,他没有选择那种“断裂”的激进方式,而是如他的人生品格一样,平和地推进文人画的发展。至于他的绘画中的品性与境界,正如陈师曾论文人画时所言:“其平日之所修养,品格迥出于庸众之上,故其于艺术也,所法表抒写者,自能引人入胜,悠然起澹远幽微之思,而脱离一切尘垢之念。”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与鲁慕迅同志相识有年。在此以前,就读过他作的许多格调清新的花鸟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当时的慕迅在我的心目中只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及至和他认识并逐渐加深了友情,交往渐多,并读了他的一些美术评论文章,我才知道他也是一位有高深素养的美术理论家,并且也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不同与一般只从事美术创作而不旁及其他美术门类的画界人士。

但是,我却没有想到,慕迅不仅是一位画家、美术理论家,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我读了慕迅的诗,首先感到作者情真意切,质朴自然,不加雕饰;而且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明白如话,读之令人倍感亲切。诗也可概见作者用词谴字、驾驭文字的功力。当前的画家中能诗者并不多见。

——吴丈蜀(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读他的题画诗,一边根据诗中提供的形象,联想其画面,简直是一种艺术的双重享受。因此爱不释手,一气读完。

总体感觉是:字字句句从心臆中流露,那么真诚、醇厚和灵动。加之音韵合律,结构合乎旧诗章法,语言流畅。我对诗书画三位一体、互补互彰,有了更深的体味,鲁慕迅先生的经验,很值得当代书画界重视。


——丁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世界汉诗总会顾问)




慕迅先生书如其画,气清格迥,自有一种磊落的意趣。

慕迅先生书如其诗,风骨桌立,细细吟咏总有一股宁折勿曲,宁丑勿妍的心志支撑其间。

当我们说书者,如也的时候,不是将其他的事物来作简单的类比,而是强调书,作为人类艺术的普遍性格总有与其人格相联系相依附的一面。慕迅先生自言于书专研甚少。幼时习唐揩魏碑,继而上溯秦篆汉隶,多在力劲气厚一路上求索。又因画画题诗,信笔为之、不计工拙,心态放旷。而正是他无意于书的心境,造就了他的书画合一,诗书相彰的境界。书,艺之馀也,这是评价的书作的注脚。

古往今来,书有繁简两途。繁趋密,趋动,趋浓;简趋疏,趋静,趋淡。两者相化相生,流变衍息,演成两大审美畛域。繁,因素多易于创变;简,因素少,难于大成,繁简递进,又不仅仅在形学上,而是更求精神上一种澡雪。


在简的书风中,我们看到了巨子们也总有一种不同常人的气格境遇隐隐地铺垫着他们的心路历程。我相识慕迅先生已经有三十余年了,当我感受起他的形象时,他的书,无疑也是个中介——沉静之书,沉毅之人,沉厚之心,沉渊之思——使我在无言中很快得到了充实的回忆。

——徐本一(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原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2025年5月8日,凌晨2时,著名画家鲁慕迅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与世长辞,享年98岁。作为湖北省文联的离休干部,他的去世让无数艺术爱好者心痛不已。鲁慕迅原名鲁立,1928年出生,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优秀的画家,更是一位深受尊敬的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成就与贡献,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

       鲁慕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艺术生涯始于少年时代,师从石磊园、谢瑞阶等名家,1950年他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毕业后,便投身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多年来,他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为中国画的发展贡献了卓越的力量,成为画坛的重要人物。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教学,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爱好者。

       在艺术创作上,鲁慕迅的成就斐然。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展览,受到广泛赞誉。1997年,他的《马蹄莲》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01年的《荷叶小鱼》也成为“百年中国画展”的一部分,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更令人称道的是,2005年,他的《高风图》更是随“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成为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经典之作。

      鲁慕迅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传播者。他著作颇丰,出版了《鲁慕迅画集》《清茶谈艺》等多部作品集。这些著作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理念,还为后来的艺术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的作品被收录于《百年中国画集》等重要典籍,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一页。

       鲁慕迅的离去,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损失。他的艺术才华和人文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教育理念,都将继续在艺术的天空中闪耀光芒。鲁慕迅的生命虽已画上句号,但他的艺术精神将永存于世,激励着无数追求艺术的心灵。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愿他的灵魂在艺术的海洋中安息。


艺术界传来悲痛消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鲁慕迅先生于5月8日凌晨与世长辞。5月9日,李乃蔚、徐本一等多位文艺名家深情追忆,讲述其艺术成就与人格光辉:这位以笔墨为舟、深耕传统与现代书画艺术的大家,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文人风骨与艺术坚守。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李乃蔚听闻先生驾鹤西去,扼腕叹息:鲁老先生一生以笔墨为舟,渡传统与现代之河;以赤子之心,育桃李满园,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曾担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徐本一深情写下挽联:“汝水沄沄,绾纳英华,恰平繁妙简,感物写纯美,百年大成花草世界;道心磊磊,烛照辉烁,已反朴真淳,敦本吟新清,长卷永存海天民间。”


写意花鸟画大师汤文选(1925—2009)之子、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军人物汤立追忆,鲁慕迅与父亲汤文选曾比邻而居,两家交往深厚。“鲁老为人耿直,批评与坚持皆坦荡直言,是真正有风格的文人。”汤立提到,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参观鲁慕迅的“大地壮歌”展览时深受震撼,十余天前还见他精神矍铄作画,未料竟成永别。


去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地壮歌——鲁慕迅画展”,策展人柳之升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经由我的文学老师、著名诗人曾卓介绍,我得以结识鲁慕迅老师,至今已有数十载。今年5月23日将在湖北举办的‘平淡天真——鲁慕迅中国画艺术研究展’原为先生生前最后一场重要展览,也由我策展。”


“鲁老对在武汉举办的这次展览十分重视,上个月他仍在为展览不停地创作,且新作佳作频出,直至生命最后时刻。”柳之升回忆,20年前寒冬,鲁慕迅常在没有暖气的画室中作画整日,劝其休息时,他却笑言:“做喜欢的事,何苦之有?”


鲁慕迅的“九字箴言”令柳之升铭记至今:家常饭、多运动、平常心。展览筹备期间,这位98岁的老人长年坚持粗茶淡饭,每日清晨搓脸蹬腿锻炼,以平和心态面对创作。“他的画与为人一样朴实自然,展览上‘寻求真理学做真人’的书法作品引得孩童驻足,他本就是一位‘真人’。”


湖北侨界书画院院长谭晓辉说:虽然鲁老年长我数十岁,但他于我亦师亦友。鲁老对艺术慷慨无私,几乎有求必应,经常无偿赠画。他的生活俭朴,从不愿标价售卖作品。1993年,夫人戴筠身患重病,一年后辞世,鲁老心痛欲绝。他以笔墨疗愈伤痛,创作出一批充满乡间芬芳的花鸟画,被谭晓辉视为“最具生命力的作品”。


丹青不朽,薪火相传。鲁慕迅的艺术生涯与湖北文艺界紧密相连。湖北省文联、湖北省美协、湖北省国画院将于本月23日至6月6日为其举办“平淡天真——鲁慕迅中国画艺术研究展”纪念展,展出其跨越数十年的山水、花鸟、人物代表作。荣宝斋为其编纂的280页大八开画册亦于今年春节后面世,收录200余幅精品,成为其艺术生涯的璀璨注脚。


“他泡在画室一画整日的身影,终成绝响。”柳之升叹道。这位将生命献给书画艺术的“虔诚信徒”,以丹青照人间,以风骨驻千秋,留下无尽追思。正如李乃蔚所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鲁慕迅传【三十二】

下一篇郭进拴|《鲁慕迅传》之附录|鲁慕迅年表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