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六十岁说【一百六十一】
【郭进拴原创】 南浔寻梦
第一次听说南浔这个名字,还是1997年在鲁迅文学院的课堂上。时任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太湖》杂志执行主编马雪枫编发了一期《南浔特刊》,让我们班的党支部书记桂恒彬写评论,老桂让我先读了这期《南浔特刊》的大样,我被南浔的秀姿神韵所吸引。从此就记住了南浔,期盼着有朝一日能神游南浔。
机会终于来了!20年后的2017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在南浔举行的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典礼暨2017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我和乡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赵俊杰于6月7日晚就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夜色下的南浔古镇。6月8日上午,我们又随大部队重游了南浔古镇。
南浔在浙江的湖州,既有着和周庄、同里一样的小桥流水一样的古朴风情,又有着别一样的厚重和底蕴。南浔地处江浙之交,北滨太湖,东临震泽。早在南宋理宗时,这里就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到了明末,南浔已成为烟火万家、集市繁荣的“江浙之雄镇”了。蚕桑经济的发展,使南浔历史上多富商巨贾。这些富起来的南浔人,重教育,喜诗文,办学堂,建庄园。据介绍,宋、明、清三朝,南浔出进士41人,在全国各地担任州、县官的有57人,清代年间可查考的学者有450余人,著作1200余种。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出了如此众多的人才学者,这大概是很少见的,可谓是独树一帜了。
和许多的江南小镇一样,南浔也是有一条狭窄的河道穿镇而过,河上有许多雕刻精致的石桥,民居傍河而筑。沿着浔溪河,我真正走进了南浔,走过小莲庄,走过懿德堂,走过张静江故居。然而,南浔于我,最流连的还是“嘉业堂”藏书楼。
从风景如画般的小莲庄出来,跨过一座小桥,就到了藏书楼。和小莲庄一样,藏书楼也是楼外有园,园外有河,四周碧水环绕。南浔是湖州的一个水乡古镇,和我想象中一样,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很好的保存着当年“画舫千家夹明镜,石梁三道卧晴虹”的古风遗韵,看似也没什么惊奇和特别的。不过,随着江南水乡画卷的层叠铺开,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我熟知的一般江南了。她有着混血儿一般的美貌,是我所陌生的、惊奇的、赞叹的,如入梦幻之中。你看她,既有东方女性端庄秀雅的丽姿,又有一般江南少有的欧式洋房、刻花玻璃、油画地砖等的异国情调。真可谓是风情万种,令人叫绝!那么,谁是她背后的塑造者呢?谁又是她一路的领军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