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10多年前,考古学家在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被认为是良渚文明的原始文字。这些迄今在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文字,也成为文学从口头传播走向书面记录的一处佐证。
11月25至26日,在良渚遗址这一文明圣地,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启中外作家对话。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作家学者齐聚,以“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为主题,畅叙中外文学魅力。
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以“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为主题,吸引中外作家学者齐聚共叙文学魅力。新华社记者刘铭翔 摄
文学自生发之初,就是连接人类多样文化的重要桥梁、通往人类丰富情感世界的关键密码。“良渚可以作证,起始于5000多年前的伟大的讲述,文明的讲述,从未在这片土地上停歇过。”作家麦家表示,此刻人们足下的良渚,便是一位神奇而伟大的文明讲述者。而作家,亦承担着讲述者的责任。
“文学不仅仅是文字,文学的根本是人心,文学就是人学。本届良渚论坛以文学作为主题之一,既是对文明的高度重视,更是对人的一种关怀。”麦家说,今天我们以文学之名相聚,希望通过良渚论坛结交更多国际文学界友人,并期待在交锋当中产生新思想、新灵感,让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共舞”。
在论坛上,歌德、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莫言等名字被反复提及。他们是文学长河中,促进文化共鸣与发展的纽带。
论坛上,墨西哥作家罗赫略·格德亚分享他创作的一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作品。(主办方供图)
墨西哥作家罗赫略·格德亚受祖父影响从小阅读马尔克斯作品,了解到《百年孤独》进入中国之后,许多中国作家也深受其影响。他说:“世界范围内这些文学作品的交流,即便不能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也有助于增进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
古根海姆文学奖、阿根廷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安娜·玛丽亚·舒亚则提到了为自己打开文学之门的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很多中国的哲学和神学、神话元素。”她说,文学打开了文化互通的大门。如今,阿根廷的读者对于中国作家笔下的中国现实感到好奇,“从鲁迅、莫言到刘慈欣,他们的作品都被译为西班牙语,并在阿根廷广为传播”。
论坛发布“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共识”,旨在通过凝聚广泛共识,共同推动跨文化的文明交流互鉴。(主办方供图)
论坛上,中外作家向世界发出文学共识:共同推动跨文化的文明交流互鉴;以全球视野和历史眼光创造更多优秀文学作品;倡导开放包容的文学对话,树立文明多元的价值理念;传递语言文字美感,关注青少年和儿童文学创作;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共同培育作家和评论家队伍。
这一系列共识,也回应了今天为何在这片文明圣地上,以文学谈世界共鸣。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说,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问题。“有效应对各类全球性议题,需要各国民心相通,也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来展现来自各国作家的身影与声音,以及各国人民的心灵世界。”邱华栋说。
正如格德亚所言:“文学,以及我们通过文学讲述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记者段菁菁、郑可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中外作家做客良渚:在文明圣地畅叙文学魅力,作者:段菁菁、郑可意,来源:新华网,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1127/d49893ef13d24e69a8cd563f73965814/c.html)
上一篇文学缘何成为文旅热新密码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