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刀郎现象【十三】
刀郎的走红是乐坛的一个“奇迹”,他有着惊人的创作才华和制作意识,沙哑沉厚的男中音,结合其沧桑的人生经历和对爱情的独特感悟,把各种情感的歌曲都表现得非常到位 。(《天府早报》评) 刀郎的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有一种文化传承的努力。刀郎和他的音乐,之所以成为现象,不仅是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社会文化需求和大众审美判断的反映。刀郎的火,一再说明,无论哪个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是条绕不开的“硬杠杠”。(《工人日报》评) 以歌曲为媒,在传统文化底座之上生发新枝新芽,显得格外鲜活,激发了众多年轻人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演唱会上,二胡的悠扬婉转、笛子的清脆嘹亮、唢呐的高亢激昂、古筝的高山流水,与刀郎的歌声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也再次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刀郎不仅是一位顶流歌手,也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播者。最是情怀动人心。刀郎的歌声让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也让我们相信命运总是垂青坚韧不拔的人。(湖南日报-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法学会理事杨维立) 几次回归,几次隐身,刀郎始终能在市场引起巨大回响,受众既有00后,也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没有刻意营销,不需要炒作,始终保持创作歌手的本色,对艺术的探索与追求从不止步。沉寂的时候在创作,回来的时候用音乐回馈观众,与刀郎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自己的音乐作品,他深刻诠释了“归来仍是顶流”。
刀郎对音乐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将个人、音乐、情怀纳入民间磁场,在民间采风,传承民族音乐,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唱出世间百态……用情、用心、用文化,塑造了作品可感知的温度。(大众日报评) 刀郎音乐,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刀郎不仅歌唱家国情怀,传递正能量,还歌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刀郎的线上线下演唱会,他身着黑色短袖上衣、普通裤子,全场没换过装。演唱会的乐队穿着也朴实,更无染发、文身者。在舞台上,刀郎一首接一首地深情唱歌,台下的听众激情四溢,热泪盈眶……为什么?就因为刀郎歌唱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歌唱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美的事物不用包装,也极为动人。(长江日报评) 刀郎唱出人生感悟,引发老中青共鸣。(香港《大公报》刊发文艺评论) 刀郎是中国作曲界的天才之一,他的旋律美属于他独有的美,他的词有很高的文学水平。(《西游记》作曲的著名作曲家许镜清评) 刀郎从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化中汲取资源,歌曲主题得到了升华,以创新方式传承传统音乐。如今刀郎的粉丝群体涵盖了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曲中微妙复杂的人生况味也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沧桑感吸引着许多新的受众入场。(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评) 独特的音乐风格、深刻的社会批评、高度的自我认知和表达、与社会共鸣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刀郎现象”,使得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受到认可,更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姚明广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