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六十岁说【一百】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10-04
24404

  郭进拴|六十岁说【一百】


  【郭进拴原创】 在许世友将军墓前的沉思

  

  2017年4月12日上午,我们参加大别山干部学院平顶山市宣传干部培训班的98名学员,在学院统一安排下,来到了许世友将军故里,进行《忠勇典范,道德楷模》的现场教学。

  我曾于1976年在洛阳西宫的民主墙上抄写了一首许世友将军的诗:

  臭婆娘们休猖狂,

  三起三落理应当。

  谁若惹我诸葛亮,

  老子给他三百枪。

  至今这首诗我仍然珍藏着,每每翻阅,激动万分。谁知,今天在将军故里的展厅我又看到了这首诗,感到格外亲切。

  从黄麻起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西沙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几乎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的重大战事里都有许世友将军的身影。无论是他在单刀刺杀,还是带头冲锋,或是在一线指挥,他那威武的气概和赫赫战绩,让众多的敌人胆寒。

  今天站在将军墓前的时候,我不断地询问和沉思:那叱咤风云、战功卓著的将军就在这儿吗?看上去将军的墓和其他的墓没有太大的区别,那块状水泥拱成的墓前面,立着一个简单的碑,上面写着:许世友同志之墓。但这不是普通的墓,因为许世友将军是中国倡导火葬以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党中央特批土葬的将军。将军生前曾多次向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提出,“自古忠孝难两全,我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为国家尽忠,死后为母亲尽孝,葬在母亲的身边,以尽孝道”。将军病逝后,邓小平同志批示:“许世友将军是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人物,中央特殊对待,准许回老家老松林土葬”。因此,许世友将军土葬是毛泽东主席同意,邓小平同志批准的唯一例外。这事足以说明这座墓的不普通,以及将军的特别之处。

  另外不同的就是,将军墓四周散发着的浓浓酒香。那些酒香,是后人专为祭奠、告慰九泉之下的许将军而敬献的。相传,许将军一生爱酒,他身不离酒,酒不离身,酒不仅给了他胆略、豪气,还给了他英雄的本色。据介绍,墓中陪着许将军的就有两瓶他特别钟爱的茅台酒。和酒一起陪着许将军的,就是他的枪了。据说,枪一共有两把,一把是他击毙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时缴获的;另一把是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赠送的。但愿在没有硝烟的日子里,有两把手枪护卫,将军的灵魂能得到永久的安宁。

  在将军墓的右侧,是将军父母亲安歇的地方。许将军的父亲过早地去世,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的,所以他对母亲有着特别的情感。他一生的孝,都寄予在母亲身上。据传,许将军四跪其母:一跪累母难,二跪怜母苦,三跪别老母,四跪求母谅。

  “当兵三年无孝子,活着尽忠、死后尽孝,埋在母亲身边,为母守坟。”这是许世友土葬的理由,也是他一生坚守的愿望。面对着毛泽东的倡导,他坚守着,不在中央关于土葬的倡议书上签字。毛泽东带头签他也不签。还当面找到毛泽东,申述自己死后土葬的愿望和理由——死后尽孝。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到上海,要见他,他不知是祸是福,去了还能不能回来。临行前,他专门告诫肖永银,当时的南京军区副司令,也是将军的同乡,他说:如果我不能回来,你派人抢也要把我的尸体抢回去,我要埋在母亲身边,为母守坟。

  1979年10月22日,他写信给长子许光,要许光给他准备一口棺材,他死后要埋在母亲身边,理由仍是:活着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忠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其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我常常也给朋友们在一起讨论一个人可交或不可交,主张以其对父母的态度为标准。一个人对父母十分孝敬的人,往往对社会也有责任感,对国家就忠诚,对朋友就能讲求信用;反之,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则断不可交,试想,他对生育教养自己的人都不尊敬,不孝顺,对别人还能付出真心真情么?

  许世友就是大孝之人。

  许世友少年丧父,家中兄弟姐妹8人,靠母亲一人拉扯长大。他参加革命后,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中的母亲。有个四跪慈母的故事可证明。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即将西征转移,许世友向师长陈赓请假,回家拜别母亲,临别时,他含泪长跪,说:“儿不孝,此去不知何时能归。”并希望母亲多多保重身体,告诫结发妻子朱锡民一定要代他好好孝敬母亲。

  这一别,就是17年。

  1949年,许世友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进了济南城,生活稍有稳定,他就急忙派大儿子许光回家接奶奶来济南。母亲来了,许世友看着母亲那饱经沧桑同时又无比慈祥的面容,想起这17年母亲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吃了难以想象的苦头,这个钢铁般的英雄汉子不禁热泪盈眶,他把母亲请到客厅的中间,十分认真地给母亲行了跪拜礼。母亲扶起儿子,儿子说:“我一走17年,让您老人家担惊受怕,吃苦受累,拖累您了。”可这一次母亲只在济南住了十几天,就因不适应城市的生活,更不愿因她而影响儿子的工作,就坚决要求回到了老家。

  这是许世友第二次跪拜母亲。

  一晃又是9年过去了,时光转到了1958年的秋天,此时许世友已是南京军区司令员,上将军衔,他公私兼顾,借着到大别山检查军备的机会,向中央军委请假,就近回家探视母亲。那时,许家洼还不通公路,许世友是骑着马从山道上走回家的。他和警卫人员来到故居门前,只见大门上一根柴棍将大门别着。许世友沿着故居前的小路去寻找母亲,夕阳中,远远的山道上,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正背着一捆柴草蹒跚着向山下走来,许世友快步向前,来到母亲身旁,就地跪下,喊了一声:“娘,不孝的儿子回来看您了。”这条小路,后来被人们称作孝母路。今天,许多来到将军故居参观的人,都要到小路上走一走。小路的旁边,立着一块碑,上面刻着一首小诗:“中华文明古,百善孝为先。徘徊孝母路,几人称坦然?”读着这首小诗,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将军在夕阳中跪向母亲的身影,进而反躬自省,孝的美德在心底慢慢升华。

  将军归来了,将军最后一次归来是1985年,那年的10月22日,将军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但他传奇的精神仍在延续着。重病之时,他坚守着为母守坟的承诺,向中央提出回老家土葬,为母守坟,以尽孝道。毛泽东当年默许了许世友没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邓小平面对这个百死一生的将军的最后请求,为难地、但也很坚决地签下了八个大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许世友逝世了,王震代表党中央前往南京吊唁,对许世友的土葬,特别予以说明:“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他的这次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是特殊中的特殊。”七个特殊,掷地有声,如雷贯耳,许将军的大孝,真的能感动所有的人,谁也不能拒绝他为母守坟的愿望!

  古往今来,母亲和儿子,儿子和母亲,这中间有一条终生走不完的路,这条路是一条息息相通的衷肠,是一道光照人生的彩虹。

  母亲,是爱,是仁慈、善良、温柔的代名词。

  母亲是我们精神的支柱、生活的主宰,是人类的一部通史。

  人人都有母亲……

  从睁开眼来到世上,跳出襁褓,到唱着歌或抹着泪,闯过青年的最后一道门槛,从自己变成母亲或父亲,直到两鬓霜白,我们仍然需要母亲,记忆里最美的女神仍然是母亲。母亲之爱会陪伴我们走过一生……

  母亲是月亮,母亲是太阳。母亲是养育我们的土地,是江河,是高山,是大海,是歌,是诗,是春天……

  母亲是伟大的永恒,其影响深入灵魂,且直到永远……

  许世友将军的母亲,从他小时候起就给了他足够的、真挚的爱。她那温和善良的慈母情怀,她那永远微笑着的慈祥的面容,她把人间所有的爱,都无私地给了许世友。她宁愿自己吃野菜,饿肚子,也要让许世友吃饱穿暖,因为许世友是家里的靠山,许世友是她的未来和希望。正是这种温柔动人的爱,从小就渗透在了许世友的心田里,成为他思想和行动的一种善良的出发点。

  母亲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给予了许世友无穷的甘霖和营养。使他在人生的征途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许世友将军是位忠孝兼备、孝忠情长的人。他对母亲感情深厚,对事业孜孜以求。此乃中华男儿忠贞孝道之美德。

  是的,母亲是一艘大船,载着我们驶向大海去追寻生命的奥秘,去探索世界的神奇。母亲是一座高山,蕴藏着万物,哺育着我们成长,强壮我们的身心。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带着我们云游四方,用她那优美的曲调,颂吟着祖国的历史。母亲是一缕春风,吹生着世间万物,盈盈的步履间,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母亲是丝丝春雨,滋润着大地万物。

  相信这种大孝的热血男儿,不仅感动着一个时代,也会感动着每一位后来人。

  许世友将军墓的左侧,是将军的故居和纪念馆。馆中存有记载将军拼搏一生的文字和图片介绍,让众多的人更直观地了解将军的戎马生涯。馆内还存有将军生前收藏的不同时期的毛泽东纪念章,可称为毛泽东像章博览馆。这也是将军忠于党、忠于毛泽东领导的一个见证。

  靠近纪念馆的就是将军的故居了,简朴的房舍在那儿静静地诉说着将军的童年和早期斗争的情状。

  将军雕像就立在将军广场当中,那是将军授上将军衔时的着装像。那像里既有神武,也有平和。像身是白色的,在青山和绿水的环绕下,显得格外令人注目。

  久久地立在将军雕像前,我想,有些事可能因久远而成为过去,可能因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产生忘却。可是我深信将军那种大忠大孝的崇高品行,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历久弥新。

  据新县原宣传部黄副部长介绍,许世友丧事全程都由南京军区负责操办。许去世的当天,南京军区便派出了一个工程机械连,赶到许家乡,平整墓地,开挖墓穴。因为行动不方便公开,当地的老乡还误以为是秘密军事行动。而这在当时,也确实算是一项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因为全国上下都实行火化,作为高级将领却不执行火葬,北京高层担心在群众中影响不好,而许生前也不想给家乡造成太多的麻烦。

  1985年10月31日,在南京军区举行告别仪式后,许的遗体并未立即往新县运,因为墓地工程还没有完工,而是暂停金陵。

  一直到次月7日才动身。当天晚上23点,得到启灵准备通知后,灵柩护卫官兵才开始忙碌。由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后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范志伦,任灵柩护送、下葬总指挥。出发的时间选在子时,车队走了两天,9日凌晨悄然到达墓地,连当地的鸡都未惊动。

  这个到达时间是刻意安排的。根据首长事前的指示,一切都要秘密进行。一路上不摁喇叭,尽量不开车大灯,到达后也不通知地方。墓地四周,自工程开始后,便实行了警戒,外人不得而知。所以后来有老百姓说,“许世友是偷埋的”。

  许世友是子时从南京来的,下葬时间选在卯时。这时正是清晨,按迷信的说法,不是凶死的人,不会选这个时刻下葬。许世友之死很正常,选这个时候,则是为了保密,不希望让多少人知道。为什么灵柩到后未立即下葬?则主要考虑照明问题,卯时天刚好亮了,可以借自然光,向老首长举行最后的告别,也方便梓棺起吊。

  范志伦代表南京军区站在墓穴前讲了话,现场入殓。许身着一套老式军装静卧在褪了色的黄军被上,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全场肃立,向死者致哀。许夫人田普用手摸摸丈夫的额头作最后的告别。随后,盖上棺盖,用长钉将盖钉死。

  许世友的葬具是楠木做成的大棺材,相当沉重。知情人士告诉我,这口棺材的木料是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专门派员到广西,从当地原始森林里采伐出来的。广西是中国传统的楠木产地,在秦汉时这里出产的楠木便为北方人喜欢,因楠木做成的棺椁“千年不烂,万年不腐”。

  楠木有很强的防腐功能,一是尸体防腐。有一个传说,过去有人在广西用楠木做好棺材,有意烧了一碗猪肉放在棺内。半个月后棺材运到北方,打开后发现,里面那碗肉还有热气,可以吃呢,由此可见楠木的防腐性能。再是,楠木本身不容易腐烂、变形,古代不少保存下来的古代葬具,大多是楠木做成的。

  许世友的棺材相当沉重,有2000斤(重),从卡车上移下来,到下葬墓穴,很费了一番事。一个班的工程兵与请来的民工一道,才将许的棺材安葬好。先在墓穴上,搭起了一个高高的三角架,用绳索捆住棺体,吊起后再放入墓穴。由于现场规定不让拍照、录像,当时的下葬情况也无法看到了。棺材放妥后,工兵迅速覆土,做出坟头。地面上部分,用钢筋水泥铸成,形成了现在外界看到的坟形。等当地人上工时,许的新坟已出现在乡亲们的眼前。

  当时,许墓不设墓碑,但四乡八邻听说是许世友的墓后,纷纷前来参观探视。第二年,还是由王震提议,以私人名义竖了一块花岗岩墓碑,碑石上仅写“许世友同志之墓”,由著名画家范曾手书。 东方终于露出一丝鱼肚白,千山万岭披上彩霞之际,隆重而又秘密的特殊葬礼终于顺利完成,我们的老司令许世友同志终于入土为安。从此,犹似唐诗宋词中描述的青溪绕田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景:英雄许世友之墓。

  许世友的坟茔紧靠着父母的墓穴,了却了他“死后尽孝”最后的心愿。墓穴坐落在青山绿树丛中,却没有任何的修饰,当时中央规定,不许设墓碑。可是,由于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反映,一年后,由王震出面提出,为许世友竖了一块高高的花岗岩石碑,著名画家范曾手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到墓前瞻仰的人们,暗地里传说着许世友的墓穴中存放着几件“宝贝”,这确有其事,也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寄托哀思,在灵柩里放了几件物品:许世友生前戴的奥米茄手表,天天收听的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心爱的猎枪及一百元人民币。

  有人说,这几件随葬品了不得啊!它们有着特殊的意义:酒——壮胆;枪——打鬼;钱——买路。许世友到哪里都会通行无阻!

  从1985年11月许世友将军魂归故里,土葬在家乡新县田铺乡许家洼万紫山来龙岭至今,我已记不清多少次拜谒过许将军的陵墓,但是,每次拜谒,总还是让我有激动不已、仰之弥高的感觉,总让我想起谭嗣同的一句诗:“去留肝胆两昆仑”。或者说,每当我读到谭嗣同的这句诗时,我都会想到许世友将军。是啊,他,活着,是一座昆仑山;死了,仍是一座昆仑山。让我这个后辈永远只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能望其项背!

  在拜谒许世友将军的墓时,我想起了中国古代了不起的两位英雄,一位叫关云长,后来被尊为武圣人,他是义的代表;一位是岳飞,遭秦桧诬陷,遇难风波亭,他是忠的化身。但和他们比,我觉得许世友更有被尊重和纪念的理由。记得开始人们讲解许世友的时候,总是以“忠”、“孝”二字来夸赞他,而我反复向人们强调,不止如此,还有“勇”和“义”,他是集忠、勇、孝、义于一身的大写的人。而且,两位古人,最后都成了悲剧的主角,而我们的许将军却是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在政治漩涡摸爬滚打,最后全始全终,入土为安。

  一个“忠”字,在许世友那里被表现的感天地、泣鬼神。

  到许世友将军故里拜谒,你不能不去毛泽东像章展馆,那里展出了10295枚毛主席像章,据说里边没有两枚是相同的。我不相信,反复对比,相同的还真是难找。

  10295枚像章,这是许世友的私人收藏。许世友不是收藏家,这里展示的是许世友对领袖,对党的一片赤诚的心。收藏家们把这些像章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分为“三忠于”、“大海航行靠舵手”、“葵花朵朵像太阳”、“革命圣地”等10余类,我反复地看呀看,泪水一片模糊,像章都变成了一颗颗跳动的红心,那是许世友的心啦。

  许世友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应是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的时候。那时,他服气的是张国焘,对毛泽东还缺少了解认识,以至到了延安,抗大批张国焘,许世友不服,还发生了组织拖枪欲逃的事件。许世友被关进了牢里,判了刑,老婆也离了婚。朱德来劝,不服。毛泽东来劝,他粗口相向,甚至挥动老拳,幸被人挡下。终于,毛泽东用深入浅出的理论,辅以博大如天空的胸怀征服了许世友。许跪向毛泽东,洒下了英雄泪,痛苦但却心悦诚服地喊出:“主席,我错了。”敢于坚持,也勇于认错,这是真英雄的本色。毛泽东把曾经缴下的许世友的枪支交还许世友,并许以许世友终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携枪相见。

  “谁能携枪见毛公,唯有许家大将军”。数十年后,公安部一位叫陈友的书法家来到许世友将军故里参观,奋笔写下了这样的联语。

  “唯有许家大将军”,据记载,许将军也从来认认真真地执行毛泽东的这句话。“文革”中,许世友先是不理解,后还有反抗的行为,大闹京西宾馆,跑到大别山中躲藏起来。毛泽东是相信许世友的,亲自点名要见许世友,许世友去了,毛泽东问:“许司令带枪没有啊?”许世友把外衣向旁边一甩,拍着腰间的枪,朗声应答:“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枪不离身!”毛泽东见了,朗声大笑,许世友更是笑声朗朗,声震屋梁。还有一个记载,毛泽东逝世了,许世友在外地,4小时候后才得到消息赶到,步入灵堂的时候,警卫人员请他把枪交出来,他问,谁的规定?警卫人员答,中央政治局。许世友出口国骂,妈的,我是政治局委员,怎么不知道?!说罢,大步向灵堂走去,警卫当然没人敢出手拦阻。许世友在毛泽东的遗体前带着老人家生前特许的枪与老人家见了最后一面。归来,许世友在家中自设灵堂,在屋内的墙面上下左右均挂上了他收藏的毛主席像章,自己则席地坐卧,四方转动,看着像章一天没吃没喝。对于许世友的忠,有人有不同意见,说他这是愚忠,有封建性。对此,我不敢苟同。首先,许世友的忠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对毛泽东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他的这种忠,是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忠心的一种体现。他不是一直以来反复念叨着这样的一句话么,“活着为国尽忠!”当初,他对张国焘也忠诚过,也是因为相信党,忠诚革命的原因。那是1931年的事了。张国焘来到鄂豫皖,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和红四方面军政委。张国焘不懂军事,又有“左”倾冒险思想,主张红四方面军去打安庆,进而威逼国民党中央所在地南京。红军的军事首长们如许继慎、徐向前、曾中生等认为不妥,与张国焘发生了争执,后来还在一次张国焘没在场的会议上批评了张国焘,临到许世友发言,他气哼哼地说了句:“张国焘是党中央派来的,你们说他这不好那不好,难道中央没有你们高明?”许世友还是相信党中央的。就是对毛泽东,他不理解的时候,也还是要提出不同的意见的,“文革”中,他见到了毛泽东,就说军队不能乱,还问“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要不要?毛泽东发动“反击右侧翻案风”运动,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许世友把邓接到广州,好好地保护了起来,使邓避开了在北京的危险。由此看来,许世友的忠还是讲原则的。

  在将军故里的许世友事迹陈列馆的展板上有一幅照片,上面整齐地排列着14把战刀。据讲解人员介绍,这些战刀都是许世友使用过的,现在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赫赫将军出少林。许世友少年家贫,8岁到少林寺当杂役,边干杂活边习武。整整8年,他练就了一身武艺,用他自己的话说,丈许高的房屋,他能飞身而上,片瓦不碎;几丈宽的壕沟,纵身飞越,身轻如燕;伸出五指,捅人身上,可捅出五个血窟窿;抓人一把,可扯下满把肉来。16岁那年,他思母心切,打出了少林寺,回到了家乡。莽撞的少年,不屈的性格,加上精湛的少林功夫,很快就惹祸了,先是一拳打死了地主家的儿子,后又失手打死了抢赌的赌徒,接着是开封投军,又一脚踢死了多嘴的班长。直到1927年,家乡许家洼闹起了土地革命,此时他已在北伐军中接受了革命的思想,于是告别了旧军队,参加了革命军,当上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炮队队长,他的一身武艺才算找到了适当的发挥的地方。

  “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人打仗,女人送饭。”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了,炮队队长许世友带领着他的战友组成攻城突击队,冲在最前面,把红旗插上了黄安县城。第一次出手,就让人对他的勇猛刮目相看。

  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他7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敢死队长。第一次担任敢死队队长,是在光山县弦南区的大山寨(现属新县千斤乡)。大山寨,山势险峻,城墙坚固,地主土豪劣绅据险顽抗,久攻不下。许世友怒发冲冠,出任敢死队长,头顶方桌,手举大刀,冲上寨墙,挥舞大刀向敌人砍去,不成想,却遭到了敌人的偷袭,一个大木杠直拍头顶,许世友从几丈高的寨墙跌下,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后许世友发现,那一杠打在了气门上,从此他就练不起来气功了。最后一次参加敢死队,是1932年10月,参加万源保卫战,此时他已是红九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那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战斗,许世友的军队坚守在万源正面的大面山。战斗进行的惨烈异常,敌人狼群一样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子弹打光了,白刃格斗。部队组成了敢死队,许世友大喊一声:“跟我上!”他冲在最前面,只见他大刀挥处,寒光闪闪,血肉横飞。纯钢的大刀一把把砍得卷了刃,换一把新的,接着砍。这场战斗一气打了40多天,许世友这个敢死队长从未卸任,直到取得战斗的最后胜利。这场战斗,红军以4万军队对敌25万人,最后以敌人官损5000、兵折8万、彻底失败而告终。许世友兼师长的红九军二十五师两个团分别获得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奖旗。

  “我来胶东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在山东,首次亮相的施政演说如一股飓风搅动了山东日伪顽匪的心灵。之后的岁月里,许世友在山东全歼蔡晋康,砸烂赵保原,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气势,打得投降派一听“许世友”三个字就胆战心惊、抱头鼠窜。

  解放战争,孟良崮上,面对号称国民党“五大金刚”之首的整编74师,许世友说:“什么钢核机、铁核桃,我要把他砸成个烂葡萄!”他还真的就做到了,硬是带领九纵将士率先冲上了孟良崮,击毙了那个不可一世的敌师长张灵甫,为孟良崮大捷立下了头功。为了表彰许世友这支部队的头功,9年之后的1956年,毛泽东还特意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拿出了当年张灵甫覆灭前所使用过的手枪,交给了许世友。这支枪在许将军去世后,由夫人田普带回了新县,现在仍被新县公安局保管着。这支枪我也有幸见到过。那是2006年,电视连续剧《上将许世友》拍摄期间,主演张秋歌来到新县拜谒许世友将军墓,县公安局派专人护送这支枪到将军墓前,张秋歌穿着演出时用的将军服,手持那把手枪照相,作为陪同,我也好奇地摸了一下。

  打济南应该是许世友军事生涯中最为得意的杰作。

  济南,山东省会,北濒黄河,南倚泰山,是国民党军“固守中原”、“卫护南京”的重要支柱。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十分重视济南的攻守。蒋介石两次当面交待守城司令员王耀武:“济南是战略要地,必须固守!”而在毛泽东方面恰好针锋相对,志在必取。正在双方攻防紧急运筹的时候,毛泽东忽然发现,我军方面少了许世友。毛泽东急电追问:“许世友哪里去了?”毛泽东的呼唤迅速传到了许世友正在治疗腿伤的地方。“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许世友立即不顾伤痛,重返前线,投入紧张的战斗部署之中。毛泽东把许世友视为济南战役胜败的重要砝码,果然,当这颗砝码加上去的时候,胜负的天平立即倾向了共产党一方。8天8夜,许世友衣不卸甲;8天8夜,许世友攻下了济南,活捉了王耀武。一个月、40天、60天,这是毛泽东原先的设想。因此,当济南城在8天8夜攻下的电报传到西柏坡,传到毛主席手中的时候,彻夜未眠的毛泽东几乎是一路高呼着奔向周恩来的住处:“济南打下来了,济南打下来了!”

  许世友是为战争而生的,他这一生也还真的得到了战神的垂青和照顾。新中国,国家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战争是没有几场好打了。可就是这几场有限的战争,也几乎都留下了许世友的身影。抗美援朝,他担任第三兵团司令员,金城一战,一举突破敌人防线,打得美国佬惊慌失措,一片混乱,为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奠定了基础。西沙之战,许世友指挥军队打了一场微型的海、陆、空立体战,一举从南越军队手中收复甘泉、珊瑚和金银三角。1979年,许世友已是74岁高龄了,他又一次被邓小平点将,指挥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取高平,夺梁山,狠狠教训了那个忘恩负义的社会主义小兄弟。作为武将,许世友也令一些高级将领眼红不已,他们无不艳羡地说:“这个许老头,运气真好!”

  仁、义、礼、智、信。“义”字属中国五常范畴。

  中国人重情重义,故成语有“情义无价”之说。关云长作为“义”的化身,被尊为武圣人,收到了众多人的朝拜。桃园结义也成为举国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故事。梁山好汉们聚首水浒、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他们聚会的地方,就叫聚义厅。

  许世友少年家贫,读书不多,但他最爱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他不爱看《红楼梦》,说那是吊膀子的书。毛泽东爱看《红楼梦》,对许世友的怪论委婉地给予了批评,让他读《红楼梦》,还说读五遍才有发言权。许世友尊毛泽东为神,最听毛泽东的话,可这回他没有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他找了一套《红楼梦》,大概是1974年毛泽东说“文官要务武、武官要务文”之后回去找的,可直到逝世的1985年,秘书们也只看到他翻开了第一页。

  许世友读《三国演义》,读《水浒传》,特别喜欢那些重情重义的英雄,而且身体力行地去效法。陶勇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兼东海舰队司令,“文革”中被逼自杀,他的子女成了黑帮狗仔,没有饭吃,还遭人欺侮。他们找到许世友,许世友找来管招兵的干部,要求把这些孩子招进部队。管理人员说他们没成年,当年也不招兵,许世友一听火了:“别的部队不招,南京部队招!没有指标,吃我的口粮!”他硬是把二、三十个这样的父母遭殃的红军后代子弟招进了他设立的“红色保险箱 ”,供他们读书学习,使他们度过了那场劫难。王近山打仗勇敢,打起仗来不要命,人称“王疯子”,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可后来因为婚姻问题受到中央处分,下放到河南当一个农场副场长,实际是让他赋闲了。面对着战友的遭遇,许世友十分同情,后来找机会向毛主席点名要人,把他重新安排进部队,当了南京部队副参谋长,去世后,又向中央军委请示,恢复了王近山副兵团级的待遇,给予了他死后的哀荣。提起许世友这些作为,许多人都感动不已。

  许世友的重情义早在战争年代就早有体现。许世友与陈锡联都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战争中,陈锡联为救许世友负了伤,长征路上,许世友安排了八个壮小伙子抬着陈锡联翻越雪山草地,下死命令,谁把陈锡联弄丢了,拿命来见。陈锡联活过来了,后来他在多个场合讲:不是许世友,我这条命早就丢在了长征路上。

  重义的人,必重承诺,说到做到,敢作敢为,同时也必然分外仇恨背叛。许世友先后结过三次婚。第二任妻子雷明珍,是在长征路上结婚的。到了延安,许世友对批判张国焘,进而批判红四方面军不满,与一方面军的人发生争执,发展到欲拖枪带人逃跑,重回四川打游击。这事一度被定为反革命事件,许世友也被判了一年零六个月的徒刑。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雷明珍在许世友最需要亲人的理解和安慰时,却提出离婚。后来,经过朱德、毛泽东做工作,许世友终于认识到了错误,重新获得了自由。雷明珍对自己的一时糊涂也十分后悔,想破镜重圆,许世友坚决不肯。陈赓做工作不行,朱总司令做工作也不行,他痛恨背叛。也是同一件事,许世友要组织人脱离延安的行动是被王建安举报给中央的,对此,许世友许久都记下了这个仇,尽管他自己后来承认了错误,但他一直不肯原谅王建安。直到解放战争时,王建安再次与许世友共事,成了山东兵团副司令,许世友拿了一脸盆的酒,王建安与他一瓷缸一瓷缸的舀着喝完,这个疙瘩才算解开。

  义的再一种体现是嫉恶如仇。许世友对“四人帮”一直都心怀不满,很看不中,尽管在他们没暴露前是毛泽东的红人。“文革”中,张春桥任南京部队政委,许世友从来都对他不理不睬,连张春桥上任第一次到南京开会,许世友都没有参加,气得张春桥骂许世友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许世友听说了,哈哈大笑,反唇相讥,也作了一首顺口溜回敬张春桥:“戴眼镜,夹皮包,会总结,会提高,打起仗来往后跑。”

  毛泽东逝世了,许世友看到毛身上有尸斑,便断定是被害死的。政治局会议上,江青出面解释,许世友特意走到江青的桌旁,拍了江青的桌子,这无疑是发泄早已聚集的怒气,发泄对“四人帮”倒行逆施,迫害周总理、邓小平的不满。不是流传着这样一首说是许世友写的诗吗?“秀才娘们莫猖狂,三起三落理不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打他三百枪。”这里的秀才指的是张春桥、姚文元之流,娘们则是指江青,诸葛亮,就是指的邓小平。尽管这诗的出处我一直有所怀疑,但用来体现许世友的忠肝义胆还是十分恰当的。

  这就是许世友,忠孝义勇,在我心中,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我不崇拜偶像,但我崇拜许世友,我不愿做任何人的粉丝,但我愿意做许世友的粉丝。当然,前提是将军如果愿意接受的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许世友应属于后者,如今,许世友的故居和陵墓已成为新县最具吸引力的红色参观景点。到了那里,许多人都低下了自己高傲的头颅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九十八】

下一篇郭进拴|月是故乡明【三十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