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六十六】
在卢氏参加奔流文学院第七期作家研修班的一星期时间里,我几乎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到我们住宿的迎宾馆附近的卢园转一转,看一看。当我站在卢园中心的卢氏历史文化雕刻柱前,我心潮激荡,热血沸腾,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是的,当我站在卢氏历史文化雕刻柱前,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
当我站在卢氏历史文化雕刻柱前,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卢氏的人和事;
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爱曾经,不爱可如生命的记忆。
——如果我过奈何桥,就绝不喝孟婆汤。因为,我爱回忆,那些残留在心灵深处,花一样华美,有如花一样脆弱的记忆。
那些记忆或黑或白,或大或小,或完整或残缺,但都是属于我自己,即使是撕破了的碎片,也张张记录着我的历史。至少,还存留着我走过的六十年风雨人生路。
它们,不,应该称呼为她们,拥有永恒不变的美丽容颜的她们,恍如月光下的薄冰,虽然不堪一击,却仍然透明,如此的单纯不已。她们散发出令人心头一颤的微光,她将辉煌的照耀我们将来的传奇,一个个被标上未知数的奇迹...
如果记忆如钢铁般坚固,我该欢笑,还是哭泣?
如果钢铁如记忆般腐蚀,那这是欢城,还是废墟?我拥有回忆,一寸寸渐渐拔节,再渐渐腐朽的回忆。
我拥有回忆,一枚枚缓缓升起,再缓缓坠落的回忆。
我拥有回忆,一朵朵悠悠挪移,再悠悠止步的回忆。
我拥有回忆,一注注慢慢清澈,再慢慢浑浊的回忆。
我拥有回忆,一绺绺徐徐扬起,再徐徐散落的回忆。
我有过去,宛如蔷薇花热烈绽放的流年。
我有过去,恍如水晶石砰然断裂的年华。
我有过去,犹如羊皮纸悄然泛黄的时代。
让我们留住记忆!雕刻记忆!
卢氏历史悠久,古称"卢氏国",由远古时期的"尊卢氏部落"演变而来,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县至今,2100多年县名未改、县址未变。卢氏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34年红二十五军转战于此,曾在官坡镇兰草小学设立军部,1994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3个革命老区县之一。
在《龙猿揖别》雕刻柱上,记载了1956年,卢氏县发现沉埋4千多万年的“卢氏跗猴”化石;1976年,又发现距今10万年的“卢氏智人”化石;1993年2月,又出土了一窝恐龙蛋化石,多达36枚。这些实物,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研究人类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标本,而且说明:卢氏是龙猿揖别的故园,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在美丽的湖畔林间,一群恐龙游走觅食;
曾几何时,地球的霸主灭绝了,这里已然是卢氏跗猴的乐园;
回想历史,类人猿就是在这儿变成卢氏智人,他们赤裸裸的离开森林,直立着向我们走来;
男人手握石器开凿洞穴,女眷翻动骨针连缀树叶裙,先民们用劳动编织人类的文明;
早期的弄潮儿,扎起木筏顺洛水而下,去探寻外面的世界。
记得双龙湾那幅著名的照片吗?本柱构图,仿洛水走势,呈v型。第3幅是主画面,安排在v最下部,也即柱子正面。然后左右各两幅依次展开。
在《神禹导洛》雕刻柱上,记载了揖别人类童年,遭遇原始洪荒。大禹治水来到卢氏,研究河图,巧劈山河口,疏导洛水东流,末了还镌刻古“雒”、瑞兽祥禾于崖壁。《尚书•禹贡》以大禹“导洛自熊耳”盛赞此举。清代卢氏知县刘应元题写“神禹导洛处”,表明卢氏人民对治水英雄推崇备至。
远古洪荒,生灵惨遭水深火热;
大禹劈山开河,顶天立地气贯长虹;
大禹剑刻古雒,先民竞相瞻仰。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六十五】
下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六十七】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