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雨中游郑维山将军故里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1-07
59986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2017年4月10日下午,我们平顶山市宣传干部培训班的98名学员,在大别山干部学院的美女老师吴超、胡丹丹带领下,冒雨来到了郑维山将军故里,进行“服务大局,功勋卓著”的现场教学。

       一路上,胡丹丹老师娓娓动听地向我们介绍道,如果你对郑维山将军不熟悉,就听听毛主席的一段话或许会有新的认识:“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你们都是风风火火,有你们在,没有人能搞乱中国。”

       原来,许世友和郑维山都来自大别山区的新县,两家相距二十多里路,许世友在山南,郑维山在山北;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任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85年10月,许世友魂归大别山,葬在老家松林之中;2000年4月,郑维山将星陨落,安葬在老家将军石,两人仍然是一南一北。

       郑维山将军在7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三爬雪山、三过草地,两率部队迎接红军主力会师,血战河西走廊,指挥了大小战役数百起,刚烈英勇,屡建奇功,在共和国的建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发动以打击西线美军为主的夏季反击作战,以配合板门店谈判,并将主要攻击方向和任务交给郑维山担任代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在作战会议中,有人对郑维山的作战方案提出了异议,认为万一打不好,影响停战谈判进程。郑维山说:“这仗一定要打。错了我负责!杀头杀我的!”1953年6月16日,历时5天6夜的拼死奋战,郑维山指挥的二十兵团所属部队停止主动向敌攻击,金城反击战的第一阶段战役结束。郑维山率部队策划和导演了一场三千多人大潜伏,攻占金城以东及东南地区9个要点,攻歼敌两个团的阵地,毙、伤、俘敌27151人,收复土地58.4平方公里。从此,郑维山朝鲜战场拍案战金城的故事广为流传。1955年授军衔时,郑维山原被授予上将军衔,但他却找到周总理,主动把上将军衔让给一位年龄比自己大的老同志,自己宁愿接受中将军衔。

       2000年5月9日将军病逝,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包括将军故居、事迹陈列室、藏枪池等在内的将军石游览区,供后人凭吊。

       我们从新县县城出发向南行不远,就进入了将军石游览区。将军石在羚羊山的半坡,坐北朝南。一条山脊自巍巍将军石绵亘而下,地势开阔,气象雄浑。两边秀林葱翠,泉水叮咚,鸟语啁啾,山花烂漫。立于将军亭,向东南了望,清风拂袖,白云荡胸,楚豫相接,田畴盈野,新楼蔚起,炊烟袅绕,令人心潮起伏,思绪腾飞。

       将军石周围是一代虎将郑维山幼年放牛,少年站岗、放哨之地,也是将军投鞭从戎、纵横天下的起点,最后,还是将军英灵归宿之地,即骨灰撒放处。

       那巍巍高耸的将军石,就是将军忠魂铁骨的象征。

       如今,这里更是游人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的拜谒之地、游览之处。

       我们的汽车经泗店,沿着逶迤起伏的沥青路面飞行,约摸20分钟,就来到将军的故里——群山环抱的屋脊洼。

       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古典牌坊式的大门,门上是原全国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沈鹏的题联。郑维山将军的故居就座落于大门后碧波荡漾的水塘旁,明洁而润爽,静谧而安详。

       塘埂上,还有一棵极富神秘色彩的小檀树。原来,长有一棵老檀树,苍劲蓊郁,浓荫护地。“文革”期间,将军横遭林彪、“四人帮”迫害,身陷囹圄,老檀树竟被活活气死。将军出来工作后,边上又冒出一棵小檀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故居保存完好,现在是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门上是原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海的题匾。

       我们缓步走进陈列馆,战争年代那人喊马嘶、刀光剑影的气氛仿佛扑面而来,将军那横刀立马、叱咤风云、无敌于天下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闪耀,一种敬重崇拜之情在心海澎湃着,汹涌着……

       离开故居,驱车向西北方向迤逦而上,举步登阶,须臾,登上主体景观将军石前的将军亭。品味着亭上的一幅长联:

       十三岁革命出生入死历经百战功勋赫赫垂青史

       十五岁入党赤胆不改一身正气忠心耿耿昭后人

       这幅长联精辟地概括了将军的一生。

       站在将军亭,老远就望见北京军区在巨石上镌刻的著名书法家李铎所书“将军石”三字,苍劲有力,闪闪发光,和日月同辉,与山水相映。我们久久巡视着将军石周围插有红旗的景点——将军童年和少年时曾活动过的红军洞、指挥所、点将台、消息树、碧血石……最后,又久久注目着将军石,掂量着将军石的份量,掂量着将军那坚如钢、韧似铁的磐石性格,至此,将军那忠勇刚烈、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机智果断、纵横捭阖,九死一生、百折不挠,赴汤蹈火、所向披靡,功勋赫赫、名扬天下的断想,已连成一片了。 将军石为典型花岗石,长高各8米,厚6米,原名为析谷石。据传,很久以前从石缝里不断有稻谷流出,后来几名地方恶霸争夺所有权,互不相让,他们对析谷石锤敲棒打,洞口塞石头,自此该石失去灵气,名不符实。2000年6月,按照将军的遗嘱,将其骨灰撒放在巨石周围,为了纪念将军,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在原析谷石上刻“将军石”三个大字,由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全国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将军石背后400米高的山峰上有一巨石,顶部平坦,名曰点将台。东30米处有一天然矿泉,叫将军泉,是郑维山将军幼年放牛时饮水的地方。将军石对面是长100米,宽30米的广场,广场两边是栽种的柏树和银杏树,有原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张震的题词碑刻,也有著名军旅作家魏魏题诗的石碑。将军广场南端是将军亭,与将军石南北相对,将军石西200米处为江淮分水岭。我们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坡路向上攀登,眺望四周,远山连绵起伏,耳边鸟鸣阵阵,绿树随风摇动,似乎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亭中还有卧石一块,上面简要记叙了将军一生的历程:自幼投身军旅,戎马一生,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而无败绩;长期担任要职而一生贫寒;死后还要和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伴。

       据说,郑维山将军幼年时常在这里放牛,在将军石下躲风、避雨、小憩,与此石有着依依不舍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回到家乡,每次都要在将军石下独坐沉思。

       回忆起将军的晚年生活,胡丹丹老师的话格外富有感情。2000年4月19日,85岁高龄的郑维山在医院里预感来日无多,在病榻上写下了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我郑重请求,在我不行的时候,适时停止对我的治疗,多节约些医疗经费,也是我对党的最后一次贡献。我一生积蓄无多,请将我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上交组织,平时积存下来的书籍送给大别山一个学校,供山区的孩子们使用……我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进八宝山,也不搞任何形式的送别仪式,尸体供医学单位解剖后火化,骨灰撒在大别山屋脊洼的山上。”

       “不搞遗体告别,不进八宝山。”我们感慨于这不寻常的要求。老将军历经万千征战,对革命立有大功,却只要求死后把骨灰撒在这块石头的周围!将军的家人满足了他的遗愿,从此,这块无名的巨石成了将军永恒的墓碑。胡丹丹老师动情的讲解,听得我们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们在她的带领下,雨水和着泪水,向将军默哀致敬。

       将军石后的羚羊山上,点缀着几面红旗,胡丹丹老师告诉我们,那是点将台、红军洞、将军泉等景点,这些人文景观和大别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完美结合,让人浮想联翩。

       稍作休息后,我们离开将军石,下山来到了将军的故居门前。

       将军故居保存完好,门口是一个碧波荡漾的水塘。这个水塘又名藏枪池,据当地老人回忆,1932年红25军北上抗日临走时,留下近1000支“汉阳造”步枪,少年郑维山帮助父亲和一些革命者用油布包裹住枪支,一部分放入门前的池塘中,一部分放入家里的顶棚上。后来,吴焕先用这批枪支组建了红28军。

       挥别将军故居,回首峻岭之中的将军石,我不禁在心里默默祈祷:安息吧,将军!您的遗愿已经实现,您的家乡已经走向富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天目山漫笔

下一篇香山落日别样情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