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每一部小说本质上都是作家的“自传”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作家网     时间:2023-04-15
76311

小说有不同的流派、写法,作家们如何看待彼此的差别?在视频和图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时,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4月8日晚,四川两位小说高手阿来、罗伟章,与从上海远道而来的著名悬疑小说作家、编剧蔡骏相聚阿来书房,以“如果生活是一部小说”为题,展开一场文学交流。三人对谈围绕蔡骏作品《谎言之子》、罗伟章作品《隐秘史》展开,根据各自的小说创作经验,分享各自的见解。整场交流涉及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文学的地域性、作家与故乡、小说中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小说与电影等多个话题。

《隐秘史》是罗伟章长篇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描写了西南边陲一个荒芜村落的故事,通过具有魔幻和悬疑色彩的情节,向我们铺陈了埋在人心深处那些隐秘的褶皱。《谎言之子》是蔡骏的悬疑新作,讲述了跨越16年、相互纠葛的两桩谋杀谜案,和构建在谎言之上的个人与家庭所背负的人生之重。秘密之中或许埋着更多秘密,面具之下或许仍是面具。人生的真实与虚假纷纷扰扰,我们作为主角有时无法辨认,小说通过虚构方式创造了另一种真实。

蔡骏与罗伟章首先分享了各自对对方作品的阅读感受。蔡骏先是在杂志上读到罗伟章的一个短篇,然后又去看罗伟章的长篇小说《隐秘史》,“他笔下的本土化的中国乡村故事独特而少见,让我想到了茨维格”。罗伟章则从蔡骏《谎言之子》谈起,认为蔡骏写的悬疑小说是“用反类型的方式注入到类型小说里。他在小说里自觉地为某一个时代留下印记,有历史感、空间感。同时对现实和时代人心有深切关怀”。

类型小说和纯文学之间需要达到一个好的平衡

阿来将罗伟章和蔡骏的创作方式进行了对比,“近些年来,罗伟章的小说从格外注重意义等纯文学性逐渐转向兼顾故事性,满足读者好奇心,表现出类型文学的一些优良品质。蔡骏的作品则是从类型文学的属性开始对纯文学性进行了雕琢,在类型小说和纯文学之间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做到了‘类型以及类型的溢出’,如同加热的牛奶从‘类型’的罐子里溢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两位小说家有了奇妙的共通性。”阿来坦言,其实世界上有很多经典文学,如果从本质上来说都可以被看成类型文学,但它们同时都具备超出类型的部分。阿来还提到,情节、故事、节奏,其实对于小说来说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不同的写作者进入小说的方式不同,各有偏重不同而已。当小说的表达偏重于故事时,它表现为情节;当表达偏重于语气、情感经历的起伏时,就表现为节奏。”

对纯文学与类型文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阿来也进行了详细分析,“一些纯文学如果过分追求意义,过分追求生活细节的真实,过分迷恋对人物内心最深处、最隐秘的幽微之处的开掘,而对故事性和可读性有所忽略,容易让小说写得太闷。其实古典小说很看重故事性,章回体小说每章往往以‘请听下回分解’来结尾。小说需要回到故事本身。说到一些类型文学,则在文体上没有追求;同时过于追求商业成果,害怕给读者造成难度,只注重情节推进也令人乏味。这两者需要达到一个好的平衡。”

小说与作者现实生活的关系是“自传”也是“未曾经历的人生”

小说是一种虚构性质的文字体裁。那么其内容、人物与现实中的作者生活有怎样的关系?罗伟章认为,一个作家不管隐藏得多深,在他的小说里一定隐藏着自己,“每一部小说本质上都是作家的自传”。蔡骏则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自己是相反的,“谎言背后的自己,其实也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虚构的欲望和能力。或许每个作家在生活中可能都是说谎高手,从生活的虚构到文学的虚构,这个跨越是很有意思的。”阿来则认为,小说有足够的容量,“我希望自己的小说可以大于生活,写作是自己未曾经历的某种生活的扩张。我写小说时会经常假设自己就是作品里的那个人。在小说当中找到一个空间,去过一种自己未曾经历的人生。”

三位作家还谈到看电影和读小说的差别。蔡骏说自己看电影也很多,认为小说与电影有共同之处:注重叙事。但他还是更倾向于读小说,“因为它直达心灵。我感觉现在读小说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比起看视频,看小说要带着脑子去看,是脑力劳动。但这恰恰证明小说的可贵。”

罗伟章的体验是,“电影是进入眼睛,小说是入心。当然也有优秀的电影入心,能进入更深层的地方。电影是具象的,而小说想象的空间,撑开的可能性更大。”阿来认为,抽象的能力是语言和文字带来的,图像如果太泛滥可能会引起人思维能力退化。人还是不能停止阅读,因为阅读和文字能帮助抽象思想能力。人如果要进步,还是要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


(责任编辑: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每一部小说本质上都是作家的“自传”,作者:佚名,来源:中国作家网,来源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414/c403994-32664370.html)

上一篇陈效平:用声音编织文学梦,用文学触摸光明

下一篇好的作品必须关注现实洞察人性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