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古代女孩七夕竟然还能这样过……

作者:沈十一     来源:河南卫视     时间:2022-08-04
64705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霄中。”天上七夕,银河迢迢,牛郎织女鹊桥飞渡人间七夕,情谊脉脉,少女乞巧追求美好。

  岁月如梭, 在单身人士看来,又到了一年一度“亿”点暴击、吃撑“狗粮”的节日。嘿!先不要急着自“抱“自”泣“,七夕还真不只是情人节!牛郎织女故事,还得从星星说起。

  先秦时,古人向上问天,点亮想象中的星海。《诗经》中将织女、牵牛等星宿赋予人格化特征。而“七夕乞巧”这一习俗,早在汉代就初见端倪。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彩女在七夕这天“穿七孔针于襟”。而在取材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一诗中亦有记载:“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这里的“初七”,即指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

  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之俗已很普遍。《荆楚岁时记》上说:每至七夕之夜,妇女们边观牛郎织女相会,边用彩线穿七孔针,设香案,置瓜果,向织女乞巧。

  到唐代,乞巧这一习俗,除了宫廷盛行,更是风靡人间。崔灏的《七夕》形象地描绘出了盛况:“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元明时代,沿袭唐宋旧俗,但乞巧亦有新法,即往水中丢投巧针。投针后水底影像如呈现云状,花状,鸟兽状或呈鞋,剪刀等状,即为得巧。还会邀请“闺蜜们”开巧节会,称作女孩儿节。

  到清代,七夕街头有卖“巧果”的,以迎喜庆之心。清末民初,南方各地有以麦芽,豆芽,瓜蔓等作巧芽,在七夕夜摘巧芽投入水中,如上浮并呈簪,钩,花形象的,就算得巧。

  七夕演变成“中国情人节”,其实是拜文人骚客想象所赐特别是梁朝萧统即兴咏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后,以七夕爱情为题材的诗词更是如雨后春笋。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都留下了赞美自由恋爱的诗篇。

  宋词中更是如此,无论是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还是李清照的“星桥鹊架,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除却寄托相思之苦,也隐含对破坏自由恋爱封建礼制的强烈反抗。

  牛郎织女的“自由恋爱”使人们在时空的感召下追逐希望的光芒,在精神层面铸烙了“爱”的传承,不仅是爱情,更具有了“爱自己”的表达。

  从“乞巧”中,我们能看到女性千年来的智慧亦能感受到千百年来“七夕”的文化续存和自强精髓。

  愿天下心巧,不被蒙尘。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古代女孩七夕竟然还能这样过……,作者:沈十一,来源:河南卫视,来源地址:)

上一篇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揭牌——唤醒沉睡千年的古瓷片

下一篇祭祀场所在地表之下 礼器舞蹈一个不少夏代早期,人们是这样祭祀的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