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1600-1681),西班牙十七世纪著名戏剧家。
卡尔德隆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宫廷官员。卡尔德隆曾就学于马德里的耶稣会学校,后来进入萨拉曼加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卡尔德隆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写作戏剧。他进入戏剧界时,正值西班牙著名戏剧家洛普·德·维加创作的后期。卡尔德隆接受了维加的良好影响。他在一次诗歌比赛中还曾受到维加的称赞。在这期间他写作了不少喜剧,其剧中人物大多数是西班牙贵族,他们都是穿斗篷戴长剑的,所以这类剧本被称“斗篷加长剑”喜剧。卡尔德隆的这些剧本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出色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隐居的夫人》(1629),歌颂了一个为争取爱情幸福而斗争的西班牙少女,表达了反封建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另一部剧本《忠贞不渝的王子》(1629)则以中古为题材,塑造了一个理想的统治者的形象。它的主人公是个葡着牙王子,被非洲摩尔人俘去,他忠于祖国和信仰,宁愿终身受之苦,不愿割地求和、换取自由。
卡尔德隆在一些剧本中比较注意探讨社会道德和宗教哲学等问题。由于他出身贵族,又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这就使他的一些剧本带上阶级的烙印,宣扬了否定现世、寄托来世的宗教观念,《人生如梦》(1635)就是他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个剧本描写了波兰王子西吉斯蒙德的曲折遇:他从小就被迷信天命的国王当作不祥之物加以禁锢,过着半人半兽的生活。王子最初对不公平的待遇发出强烈的抗议。但到后来,他却看破尘世生活,认为人生不过是场梦,不再反抗。
最后成为一个宽宏大量、贤明公正的统治者。在剧本里西吉斯蒙德是个象征性的人物。他反抗的不仅是迫害他的国王,而且是支配当时人们头脑的天主教宿命思想。但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削弱了这部作品的抗议力量。最后王子把现世看成是虚幻的梦境,寄希望于来世,成了一个虔诚的忏悔者。这说明卡尔德隆认识到要求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与黑暗反动的封建统治的矛盾,却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到宗教中去找寻出路。
卡尔德隆的戏剧受到当时流行于西班牙的贵族绮丽派文体的影响,比较注意艺术表现形式。他的剧本结构严谨,词藻精美,富有抒情特色,并且常喜欢运用象征、隐喻手法。他的戏剧上演时都配有华丽讲究的布景和服装,加强了演出效果,曾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一六三五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把卡尔德隆召进宫廷,任命为宫廷剧院的经理。卡尔德隆成为宫廷戏剧家以后,为了适合贵族观众的口味,创作了一些以描写贵族家庭纠纷和维护贵族荣誉为题材的剧本。如《秘密的侮辱要求秘密的报复》(1635)等等,它们有较大的思想局限性。为了给宫廷提供宗教节日的演出剧目,卡尔德隆还创作了不少宗教则。1637年,卡尔德隆根据欧洲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创作出《威力无穷的魔术家》。这是他写得最成功的一部宗教剧。歌德在创作《浮士德》时曾经采用了其中的某些场景。
一六四〇年,西班牙动乱不安,宫廷演出陷于停顿。卡尔德隆也参加骑兵,随军队开拔到加泰罗尼亚去镇压起义的农民。他目睹军队对农民的欺压蹂躏,满怀义愤,不久就申请退伍,回到家乡。一六四二年,他根据亲身经历,写出歌颂农民反抗贵族迫害的优秀剧本《扎拉美亚的镇长》。剧本描写扎拉美亚镇农民克列斯波的女儿遭到驻军军官堂·阿尔瓦洛奸污,克列斯波恰在这时当选为镇长。他下令逮捕阿尔瓦洛,并依法判处绞刑。驻军司令赶来阻挠,并以火烧全镇相威胁,农民则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最后国王出面,同意克列斯波的判决,任命他为终身镇长。这个剧本表现了普通农民面对贵族毫无畏惧的英勇气概,充满反封建反压迫的进步思想。农民反抗者克列斯波的形象显得鲜明生动,剧中对话也铿锵有力,有不少警句。
一六五〇年以后,卡尔德隆不幸接连失去几个亲人,身体更加衰弱,思想也更加消沉和神秘化。于是他辞去宫廷职务,接受教职,成为僧倡。从此卡尔德隆不再为一般观众写作以世俗生活为题材的剧本。他除了写作以神话为题材的歌舞剧供宫廷贵人娱乐外,每逢宗教节日便创作一二部供演出的宗教独幕剧。这一时期他的创作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在艺术上也显得平庸乏味。一八八一年,这位年逾古稀的作家还在写作一个新的剧本时便与世长辞了。
卡尔德隆一生大约写作了一百二十部剧本,八十部宗教独幕剧和二十部幕间短剧。卡尔德隆是继咨普·德·维加以后西班牙文艺复兴后期最著名的戏剧家,他不但形成一个独特的戏剧流派,有一些追随者,而且对后世的剧,特别是十九世纪德国浪主义戏剧起了不小的影响,随着卡尔德隆的逝世,十七世纪西班牙民族戏剧发展也结束了它的光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