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家 > 爱伦堡
爱伦堡

爱伦堡

爱伦堡出生在沙俄统治下的乌克兰基辅。青年时参加布尔什维克革命,在流亡巴黎期间开始文学生涯。曾长期作为记者派驻国外,卫国战争中发表了不少反法西斯的政论。曾先后两次获得斯大林奖金。

收藏 分享

作家简介
代表作品
精彩片断

  伊里亚·格里戈里耶维奇·爱伦堡是苏联的著名作家,生于基辅一个犹太工程师的家庭。中学六年级时,他因参加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地下活动被学校开除,一九O八年被捕,同年十二月流亡法国巴黎。在那里,他完全离开了政治活动,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这个时期的作品受到资产阶级颓废派艺术的明显影响。一九一一年,他的第一本诗集《我活着》问世,基本上是沙龙抒情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版的诗集《前夜》,表现了作者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厌恶和不满。一九一五——一九一七年,爱伦堡任莫斯科《俄罗斯早晨》报驻法德战线记者,从此他开始了长期的新闻工作。一九一七年七月,他返回俄国。由于对十月革命很不理解,,他的怀疑和犹豫的思想情绪在«祈祷俄罗斯》(1918)、《沉思》(1921)等诗集里得到了反映。后来,他参加了苏维埃学前教育部门和剧院管理局的工作。一九二一年起,他作为苏联报纸的记者,长期住在欧洲。在法国和比利时期间,他写了第一部讽刺长篇小说《胡里奥·胡列尼托和他的学生的奇遇》(1922)以及短篇小说集《十三个烟斗》(1923)等作品,它们谴责了资本主义世界和资产阶级的道德,但是对欧洲人民的描写还显得十分软弱无力。三十年代初,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爱伦堡从西欧返回祖国。他访问了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建设的许多工地,看到了苏维埃人建设社会主义的沸腾生活,因而他的创作思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他的长篇小说《第二天》(1932)和中篇小说《一气干到底》(1935),描写了苏联人民战天斗地、一心为集体的精神面貌。一九三六——一九三九年,爱伦堡作为《消息报》记者被派往西班牙工作;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特写。爱伦堡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创作中,以《巴黎的陷落》(1941)、《暴风雨》(1947)和《巨浪》(1952)三部长篇小说最负盛名,它们再现了二次大战前后的欧洲的广阔的历史画面。一九五四年,他发表了暴露官僚主义等社会阴暗面的中篇小说《解冻》,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一九六一到六五年,爱伦堡写了《人·岁月·生活》的长篇回忆录,其中有不少随心所欲的描写。

王怡凡2023-01-04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