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中国孩子最缺啥?

作者:石述思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7-01
12075

    功利化和工具化是中国教育的两大顽疾。
    当了父亲,突然对一句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中国,你生下来就老了。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家长那样溺爱孩子,但中国孩子的成长史却是一部与家长的PK史。
   有西方教育专家将中国家长称为“直升机父母”——将孩子当成赌注,以爱的名义做掩护,去逼迫他们完成自己未竟的人生目标,而毫不顾及其兴趣爱好。
   而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又往往鼓励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公开绑架 。
   长期流行一首无比伪善的儿歌,其中唱道: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哇哈哈哇哈哈。
   真正的花园应该是每一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绽放,每一种绽放的美丽都应该得到同样的掌声。否则,那些笑脸不过是言不由衷的傻笑。
   但这是个只允许牡丹雍容玫瑰灿烂不允许野百合有春天的年代。当北大清华耶鲁哈佛成为所有孩子必须追逐的唯一目标,当大官大款大腕成为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所有的孩子便只能努力活成一个样子——他们本来都是与众不同的孤品,每个人身上或许都有着独特的禀赋和才华。
   对于无权无势的平民家长来说,现实的压迫过大,以至于无力去为孩子设计未来。
   毕竟,高考是这个社会赋予孩子们唯一公平改变命运的可能,即使付出的是童趣童真和青春的风采。
   这些考试水平一流的孩子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无一例外地需要重新补课——承担责任,放飞情感,安放灵魂。
   目前高考刚刚结束,残酷的中考又大幕拉开。更小的孩子在为上幼儿园、小学择校而全力以赴。
   背后是他们的家长在为此进行各种关系财力的较量。
   好在暑假来了,被绑在学习战车的孩子们有了难得的喘息——尽管其中相当一批会被各种作业、社会实践继续围困。
   这是难得的补课时机——毕竟他们不是读书机器,完成做人的启蒙更急迫。
   中国孩子的课外读物的主体往往是各类教辅读物,而电视上则充斥着各类知识讲座和浮华虚假的心灵鸡汤。 电视剧除喜洋洋和灰太狼之外,就是各类国外的动漫——其中日本作品最为风靡。
   作为一个拥有如此悠久文明史的国家,竟然拿不出像样的开启孩子心智、传承文化的作品,的确匪夷所思。
   再比如韩剧的风靡却往往是一次中华传统文明的出口转内销。《大长今》和诸多家庭伦理剧都是杰出代表。
   从这个角度上,当下还不如民国。在上一次现代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大冲撞时期,当时的教育家还能以开放的心态,坚守传统,使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精神实现对接,推动国学的扬弃与传承。民国时期的教材《开明读本》便是一个代表,至今仍让诸多文化精英推崇备至。同期的教育家们以期在一个开放的年代,达到“巧用国学,趣味德育、寓教于乐”、学习、传承、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之目的。
   所幸现在情况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推动教改,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则开始了再启蒙的可贵努力。
   六十集电视剧《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便是其中一个代表。在民国的时代背景下,整个故事围绕着“大智先生”跟他的学生们展开。他在教学中大胆采用新式教学法,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带孩子们去看大自然。借用《弟子规》,反省自身,教育他人,帮助孩子们追寻人生的乐趣和价值。编辑本段思想内容本剧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用现代语言和喜剧艺术形式进行包装,让观众从一个一个鲜明性格的人物、一个一个独立成章的趣味故事、一种轻松的喜剧氛围中,明辨是非忠奸、领悟思想真谛。如主张立志报国民族精神,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尽管其中而这一切与人类共同情感和价值是琴瑟交映的。该剧喜剧艺术形式、动作化的表演风格,并吸收中国水墨画写意风格和诗化意境,更增加了观赏性。
   更关键的是,这部作品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孩子为中心,所有的老师、家长等大人们都变成了服务者,认真而小心翼翼地找寻他们的个性、爱好、特长,并真诚而善意地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丰富和内心的丰盈。
   教育的真谛在于:不是强加给孩子自己无法承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道德,而是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与他们一起成长——您不仅在他们面前是个渊博的人,更需要在他们面前扮演一个责任感、正直、忠诚的人,身教永远重于言传。
   家长不妨陪孩子们看看这部作品——人的启蒙已经迟到,或许这创造一种开始的可能。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石述思,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莫言:虚伪的教育

下一篇网络诗歌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