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200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第一件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1978年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作品。
高 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
采用夹砂红陶为材,泥条盘筑法制作。深腹直壁,平底中间有一圆孔。口沿下方饰突钮。腹部用黑白彩绘有“鹳鱼石斧图”,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描绘鱼身轮廓。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种底部有圆孔的深腹陶缸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但施彩,而且构图复杂,为原始绘画艺术之珍品。所绘石斧修冶精细,绑缚规整,应为青铜时代斧钺的雏形。鹳衔鱼纹,有氏族图腾之说。一般认为此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鹳氏族同鱼氏族进行了殊死战斗并取得胜利。人们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通过图腾形象与御用武器的顶级组合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此器对研究原始宗教和美术有重大参考价值。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珍贵的文物,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纸坊公社阎庄大队(今汝州市纸坊乡纸北村阎庄自然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考古价值傲然屹立于中华国宝之巅峰,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国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做为当年第一位发掘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李建安先生,至今鲜为人知。现在汝州计生委工作的谭国强与李建安交往有数年之缘。作为发现者的见证人,他将所知的发现鹳鱼石斧图陶缸有关往事叙说出来,以飨关注“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广大朋友。
李建安,1953年7月出生,为汝州市纸坊乡纸南村第十村民组人。1972-1974年在本大队做民办老师,1975年应征入伍。1978年4月,从云南腾冲退役回家没多久的李建安,被纸坊公社招收为合同制工人,分配到公社文化站当文化干事。由于工作需要,李建安曾被派往洛阳学习过《文物法》。同年10月,他随洛阳地区文物处参与到纸坊中山寨村大墓群考古发掘,对文物工作有一定经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