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以养心”吗?

作者:杜梨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4-11-29
6341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女士日前辞世。许多见过、听过、读过叶先生讲诗词的人们表达了深情缅怀,感谢她为公众打开了一扇门,通往美好、高洁的中国诗词殿堂。

  文以修身,诗以养心,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可这些优美隽永的文字又有相当的“进入门槛”,无论是自己琢磨,还是听人讲解,都很需要静心凝神。就在追忆叶先生讲诗写诗,“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的同时,很多人也在追问,现在还有人读古典诗词吗?

  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一切都追求“短平快”,大众生活习惯似乎与诗的精神相去甚远。高强度的感官刺激,浅表化的过载信息,随手可及的数据检索,让思维的专注、深刻与记忆力,都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查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下降到了8秒。与此相应的信息获取习惯则是——脑中往往尚未建构起真正的意义,手指与目光已匆匆滑往下一个目的地,似乎看了很多却鲜少沉淀下有价值的内容。尽管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但互联网的深刻介入,似乎正在冲击古老的文化根脉,让我们与诗词的审美体验渐行渐远。

  或许有人会说,在这样一个“诗歌无用、诗意无存”的年代,读诗有什么用?对此,叶先生曾朗声作答:“让人心灵不死。”作为个体,每个人都难免迷茫困顿,进而质疑世事的无常、追问生命的价值。而古典诗词之中,恰恰就有某种永恒的意义。盛唐已去,但留下了李杜诗篇;大宋不再,但传承着宋词清丽。古典诗词里,承载着超越时代的文化认同:那些我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千般思绪、百种况味,前人早就那么深刻地体验过、描摹过,也排解过、超然过。也正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认真去读,每一代人总能被古典诗词中精妙的境界、细腻的情感打动,找到内心的静好,丰盈精神的世界。诚如所言,“世界永远焦虑,诗却是一种定力”。

  人生难免忧患,面对纷繁遭际,叶先生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弱德”指的不是“弱者”,不是放弃、躺平,而是每每在困难的时候,总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就像石缝里钻出的小草,看着柔弱,却默默生长,最后甚至能掀翻石块。“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传递这份永恒的诗心,也会让更多人获得“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懂得欣赏每个路口的花开花落、过好生命之旅的岁岁年年。(杜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这个时代还需要“诗以养心”吗?,作者:杜梨,来源:北京日报,来源地址: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1129/69de81a491eb4abe802b7ea54dfd5b06/c.html)

上一篇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在苏州甪直颁奖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