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2023年5月24日,竹林镇不仅碧空如洗、鸟语花香,还因为各位文学大家和各地文友的激情相约,使得空气中弥漫浓郁的文学味道。
一路风尘仆仆从北京赶来的乔叶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在河南工作多年,现为北京老舍文学院一级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她的《最慢是活着》《认罪书》《藏珠记》等多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奖、北京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杜甫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百花文学奖等,在读者中有很大反响。她是奔流的老朋友,在讲授文学课程期间,深受基层作家的崇拜和喜爱。
这次她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从素材到小说》,着重介绍她刚出版的长篇小说《宝水》的创作过程。前期经过大量的搜集资料,扎根考察和写作时的自觉自省,这是她写作最耐心的一部长篇。她详细剖析素材怎么通过作家艰苦卓绝的探索和酝酿,最后变成文字的醇酒,奉献给读者。
她说写作之初,对于某些唱衰农村,凸显三农问题的声音抱有质疑,很多资源回馈到乡村,作用没有显现吗?农村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她要以一个作家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农村。她先到信阳一个获得美丽乡村称号的示范点深入生活,进行一个作家经验的深度整理和思考。
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乡村的局外人,她觉得新鲜感是很危险的,没有进入到乡村的内核,没有内视角了解乡村的隐秘秩序,她觉得将要写作的小说缺了一口气,它的气息不饱满。她开始关注自己的老家,观察老家的乡村旅游,乡村优势和人情世故,因为熟悉,欠缺的那口气顺利打通了。
然而,遇到困难和挑战很多,需要做的功课也很多。她早期的写作主攻散文,以第一人称虚构故事,靠野生的激情和强大的感性力量发表了很多。后来她学习阅读经典,她说经典是无数读者过滤后的精品。通过大量的解剖别人的作品,再经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转化领悟到的精髓,她说读者读的舒服,都是作家写的不舒服,好作品是作家折腾自己,精心打磨出来的。
为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她大量阅读能够找到的乡村典籍。《记忆中的乡愁》《河南民俗与地方曲艺》《信阳民间故事大全》等书籍填充了她对乡村概貌的空白。她说,用学术的准备态度面对素材,沉浸素材,是为了打捞它,文学作品有阅读的快感,读学术的文字很枯燥,但为了写作有营养,就要尽我之力,努力做好,这是一个职业写作人的态度,对文学心心念念的真诚。
通过大面积的纸上阅读,抽空在大地上奔跑,江西,甘肃、贵州跑过,江南的萧山、温州跑过,阅览各式各样的农村景象,加上沉浸式泡村,对村子动态的观察,了解乡村隐秘的信息,用作家的眼睛和方式洞察乡村。她说,我不是学者,文学作品有理性关照,但不作判断和结论,相对于生活的丰富性,判断容易流于简单。没有文本经验作参考,就到生活的现场去感受和记录,我所选的素材代表我的认识。
关于怎样切入章节,乔叶老师坦言开始运用十二个月为单元,但是每个章节太均速了,运用二十四节气,又太碎片化,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以季节为节点,四季交替纠缠又叠加,生生不息,它们浓淡相宜地成为小说的有机组合。
宝水村是从无数个村庄,是泡在无数个村庄从很多原型村庄里凝练提纯出来的,它寓意村民宝贵的精神力量。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生发出无穷的智慧和才智,很像山间的泉水,可能特别细小,但是汇聚起来就能成江成河。
她强调了语言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方言。方言有古老文化的底蕴,优美活泼又形象。方言是宝库,要从中挑选,在大的语感环境中,有时候还需要作家进行改良。
乔叶老师的《宝水》创作分享,枝叶繁茂,细微绵长,解读了她从一个勤奋的阅读者到专业作家的成长之路,相信她孜孜以求的文学信仰,会激励大家有更多更好的文学收获。
(责任编辑:马东)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乔叶:从素材到小说,作者:山女,来源:奔流文学,来源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Espf7ApuMCZL4OLFQhfBxQ)
上一篇耿占春:感觉语言和意义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