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韩小蕙:读书,然后更上层楼

作者:韩小蕙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7-17
13234




读书,然后更上层楼
                                                                                         ——2012年散文创作追踪

    虽然莫言获诺奖再一次彰显了小说创作的王者为尊的地位;虽然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奇迹几乎是不可能再现的幻梦;虽然散文写作依旧与资本、与利润、与利益、与生计、与花园洋房、与大富大贵、与大红大紫……没什么关联,但是,众多的散文家,以及散文写作者、爱好者、忠诚粉丝们,依然在这块需要精耕细作的田地上抛时光、洒汗水、呕心沥血着。因此,凡读到他们的心血之作,我心头每每都会浮起一句想喊出声的话:“向献身散文创作和顽韧坚持着散文创作的同道们致敬!”
    梳理 2012 年的散文创作,本来凭印象以为平平的图景,突然跳荡起来,有了色彩,有了热度,有了笑语喧哗,让我想起了辛弃疾《水龙吟》的一句精彩好词:“水随天去秋无际”。
    只有认真读了才知道,今年,真还是收获了一批分量沉甸甸的佳作!

游记佳品终于进入金色秋天

    两年前我曾提到,近年来随着中国游客人数的迅猛上升,每年所创作出来的游记散文也在迅猛上升,但与数量不成正比的是精品甚少。游记精品一般需要具备如下几个特点:一内容新鲜,独特扎实;二文字漂亮,诗意充盈;三识见独到,启人心智;四学问深厚,予人学养;五胸怀四海,境界高远。在这五个基础之上的最上等作品,还要能以思想的光芒烛照古今,诲人育人,提升国家品质,藻雪民族精神,典范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今年的游记散文终于出现了数篇佳品,预示着中国游记散文创作终于开始进入了金色秋天。尤其出彩的是几篇域外丛话式的作品,首推云杉的一万二千字长文《文化的非洲》。
    《文化的非洲》记述的是作者对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的一次访问之旅。这三个非洲国家,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还都是比较边缘、不容易去踏访的。所以,天外边风,异域炫彩,迎面而来的人、物、事、景色、景象、景遇,显然都是新鲜罕见的,有令人目不暇接的纷繁。《文化的非洲》选取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文化,遂像纲举目张,遂像点石成金,遂像“芝麻开门”,一下子就把陌生国度的大门打开了,就把不相知民族的脉搏号住了。于是,理解有了钥匙,对话有了气场,认识有了深入肯綮的路径。我们就顺畅地跟着作者的眼睛,特别是随着作者的思考和发现,逐步认识了埃塞俄比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了解了坦桑尼亚对文化和艺术的崇尚,知晓了津巴布韦民族文化的源流以及她的人民是如何以文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的。
    这些观察、思考和见解,皆以从容不迫的气度,以准确、漂亮的行文,娓娓道来。时有热情似火的句子突然跳出,一下子灼热了读者的眼球,比如“:这只有几十平方米大小的陈列室,可以称得上是记录人类漫长历史的人类共同的祠堂,是今天已有 70 亿庞大群体的人类的祖庙。”“人们一说历史,大都会约定俗成地说成历史文化。历史和文化是一对情侣,如影随行。”更有蕴含深刻哲理的警句,让读者感受到发现之美隽永之美,收获了醍醐灌顶般的启悟,请看“: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么可以知道自己往哪里去呢?”“文化不可以有暴发户。强盗可以把他人的财富据为己有,怎么可以把他人的思想和精神据为己有呢?”类似这样的句子,就像群星辉煌在河汉,这儿那儿,光光闪闪,贯穿于全篇文章之中,不时予人以直入心田的哲学美与文学美的双重享受。
    然而,《文化的非洲》的最高处还不止停留在这里,仅作文学的和哲学的盘桓;它的最动人心魄之处,是在于超凡拔群于一般文人的高度——由襟怀的高度、境界的高度、识见的高度而锻造出来的思想的高度。作者博古览今,打通中外,不断由眼前的非洲文化种种,联想着中国文化的古往今来以及继往的目标、行进的路径、抵达的前景;并处处思考着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格局、作用、贡献等等重大问题。所得出的很多结论,既是个人的心得体会,也透视出高瞻远瞩的国家眼光和人类眼光。比如:
    “非洲是一块文化绿洲和文化沃土,绝不像有人说的,非洲是文化沙漠。”
    “作为有着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我们寻根问祖的目光可再深远一些,视野可再宽广一些。除了到大槐树下、到炎黄故里、到山顶洞前去感恩叩拜,还应该走进非洲大陆,走到埃塞俄比亚来,因为这里有我们祖宗的祖宗,有人类真正的故乡。”
    “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启示人们,人类共同的文化理想应该是文化的多样化……世界如此之大,谁也不应该垄断地球,纵然是再美丽的花,也不该一花独放。美丽是不可以称霸的,文化也是不可以称霸的。”
    散文写到这样的份儿上,是真正能够激荡人心的上品了,因为它不仅予人以美,给人学识,更能阔人胸襟,提升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和世界公民所应拥有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大地无垠,高者苍天!
    刘上洋的《古巴,那些我没有想到的》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容易去到的国度。因为硬汉卡斯特罗,因为比邻美国而一直硬骨头保持着独立,古巴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传奇。中国人出于同声相呼、同气相求的情感原因,一直非常关注古巴的发展,希望她能闯出一条繁荣富强的国家道路,刘文为我们提供了现场的种种鲜活信息。
    于坚的《在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则是另一种调子的游记散文。该文貌似随意,连结构也不讲,只任凭自己一路走着,看着,审视着,思考着,然后信笔记录下来,似乎文章就成了,似乎就这么简简单单。这其实也即是该文的最大特点:于无声处,大含细入,处处显露出作者平时大量读书所积累的学识、人生触点和社会见解,还有对小至个体生命,大到整个世界的痛感。很多议论,比如怎样生活,如何挣钱,向何处发展等等,是关于人类本源的话题,直抵人的心扉。而不幸的是,这些话题,在当下这个红尘滚滚的地球上,已经被绝大多数人看作是过去那些世纪的陈词滥调了。

有关书籍和读书的几篇佳作

    李国文今年已经过了82岁生日,依然精神矍铄,手不停挥,佳篇连连,令人不能不叹服。今年他最让我荡气回肠、大呼过瘾的文章,乃《慈禧躺着也中枪》。初看这个有点先锋味道的题目,以为老爷子是拿那位千夫指、万民骂的叶赫那拉氏开涮。谁知不然,谁知相反,文章里居然还有维护“老佛爷”的成分。这就有点奇了,那他骂的是谁呢?大家要知道,八二老叟李国文写这篇文章,实在是因为“气不忿,看不过去了”(李国文语),才拍案而起的! 别忙———他老人家骂的是洋鬼子,以及“更是不堪入目”的“我的那些同行,围绕着这些洋人时那副谄笑脅肩的仆欧相。”(见该文)
    此洋鬼子叫巴克斯,是“一个极具侵略色彩的‘中国通’和流氓意识的‘汉学家’”,李国文斥之为“英国老瘪三”。因为债务缠身在英国混不下去,巴克斯遂背井离乡,到中国来撞大运。适为“戊戌变法”的 1898 年,慈禧一举扼杀光绪新政,逮捕康有为和梁启超,处死谭嗣同等六君子。巴克斯以莫理循之名,在《泰晤士报》发表了一连串的北京电讯,胡编乱造的独家消息,扑朔迷离的宫闱内幕,以及无法证实的政变背景,一时间不但轰动英伦,欧美也为之侧目。70 多年后,英国历史学家休·特雷费·罗珀经过研究查实,郑重宣布,这些报道“绝大多数是巴克斯出于维持生计需要而进行的杜撰”。还不止此,1900 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以后,这个巴克斯连抢带偷,搞到600 多件青铜器,27000 多卷珍版书籍,还有数百件名家书画,所抢夺的物品重达 8 吨。最可恨的是,这个“吃着中国,啃着中国,还恨着中国,骂着中国”的文物大盗,后来还胡乱编造了一本“手淫式”的《太后与我》,自称他与英国作家王尔德、首相索尔兹伯里等同性恋,还有唯一异性性交往者即年过七旬的慈禧太后!在不堪入目的情色描写之外,他还杜撰了大量的政治事件,似是而非,荒唐突梯,驴唇不对马嘴……由于太过荒唐的杜撰,在当时根本无人理睬,该手稿一直被压在尘封的箱底,并未出版。
    李国文在用大量史实和锋利的笔触,将“英国混混”巴克斯的无耻嘴脸撕个稀巴烂之后,笔锋一转,更不留情地痛骂“我的那些同行”。因为这本当年都没人肯出的滥货《太后与我》,到了2011 年突然大红大紫,“先在香港问世,后在台湾出版,接着,在我们这里,一些见利忘义的文化人,又将这个英国老瘪三从泔水缸里翻腾出来。可想而知,这本睡了慈禧太后的书,当红一时,译者和出版社赚了一个缽满盆满,连做梦也笑出声来。”真是无耻之尤,为了一个“钱”字,连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都置之不顾了,怎能不让一向坚持民族气节和文化正义感的李国文挺身而出,大加挞伐?!他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太后与我》的出现,也许不过是一起人想发财而想疯了的偶发事件,也许并非反华政客们有谋略的刻意安排,但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文化骚扰,精神攻势,其实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的。”我个人觉得,李国文的这种充满正义气概的文章,在当下社会中很少见而又实在需要,凡有民族气节和道德底线的中国人都应支持李文,一起声讨那些见钱眼开的无耻文人,以及见利忘义、不惜打祖宗辱民族卖国家的下三烂出版人!
    我同时也在想:为什么敏锐地发现这种文化新动向,并且及时发出檄文的,是平时蜗居在家里的八二老叟,而非全国大小报刊的上百万新闻人和作家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与认真读书有关的一个深入话题。学院派出身而又一生勤奋读书的李国文,除早年求学时代的苦读之外,后来的一生中曾三次通读《资治通鉴》等经典;近年来更是任何文坛活动都不参加,只在家读书写作。现在他每天的状态是上午读报上网,下午读圣贤书,晚上写作,日日天天,丝毫不怠。因而,才有了“骂人”的胆气与实力,才能把吃人不吐骨头渣的洋鬼子骂个狗血喷头,把哈洋鬼子们也骂个抬不起头来———解气啊,现在多么需要这样能廓清宇宙是非、清理文化乱局的大文章!
    另一位日日读书的作家是徐刚。他的苦读始自青少年时期,如今跟李国文一样,基本读中国圣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看徐刚的《菩提世界》,短短两千字,只写了一次对艺术家的拜会之行,其行文即满溢着浓郁的书卷气。请看他对未及加工的古坑眉纹石(制作砚台的生活原料)的描写:“以手指蘸水,轻轻一抹,眉纹各色,波光流转,一律美眉,或清纯,或娇媚,或妖艳,或哀怨,或惆怅,若咏者,若歌者,若舞者,若行者,若思者,能想其貌,能闻其声‘,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
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似这种缱绻于中国古典美境中的文字,在当代作家中实在是不多见的,没有多年手不释卷的浸淫,能得几缕书香?
    在当今中国文坛,还有两位能够坚持读书的中青年作家,是邱华栋和徐则臣。今年莫言获诺奖的消息甫一传来,我即告诉连夜赶写稿件的年轻记者去采访这两位,因为多年来,差不多翻译过来的和相当没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他俩都读过,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清晰地陈述出莫言作品在当今世界文坛中所处的高端位置。
    在我心中,邱华栋可称之为“外国文学的活字典”,欧美、拉丁美洲、非洲、东亚西亚,他的目光遍及当代世界文坛的最新作品和活跃的作家;另外他对外国电影和国外流行音乐也能如数家珍,在这三个领域皆有专门著作出版。他的《从斯里兰卡出发》一文,清晰介绍和解读了从斯里兰卡走出来的无国界作家群中非常重要的迈克尔·翁达杰,一一评价了他的诗歌和几部长篇小说、电影剧本,他的文体实验和特点,作品的优长与缺陷;还为我们介绍了当下活跃在斯里兰卡文坛的其他几位作家以及西亚文学的发展脉络与贡献,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评价内行,见解独到,令人眼界大开,卓有收获。徐则臣的《孤绝的火焰》是他重读诺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作品的感悟。当年他上大学期间读黑塞是迷恋他的诗歌,而今有了十来年的社会经历又已身为人父,则随着黑塞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巨大激情和精神焦虑,收获了更深的“破解一次次精神危机”的哲学体验。人人都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长,然而好的成长,一定是在好书的照耀下才能完成;而在我们的人生羁旅中,对好书、经典,也是需要一再重读的。
    可惜的是,这样的好书太多而我们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说来当代人的生活日见忙碌,尤其是处于大中城市的作家们,活动太多,日子过得太热闹,时间永远不够用,只好挤压、挤压、挤压。可惜最终挤压的,基本上都是读书的时间。以至于我们能见到的读书文章越来越少,能振聋发聩的更少,纯文学作品亦越来越少,让远在美国的王鼎均先生专门写出了《文学会不会死亡?》一文。
    我亦坚信文学不会死亡。但我也焦虑地期待着:希望明年能有更多关于读书的佳作现身。

几篇人物散文让我热泪盈眶

    人物散文一直是散文创作中的一大脉,每年都有佳作。今年我读到的记人散文,有几篇让我热泪盈眶:
    贺捷生将军写她生母的长文 《双枪女英豪———1946 年,我的母亲蹇先任在围场》,原标题为《骑白马,挎双枪———1946 年母亲在围场》。从这个叙述风格的标题中,就可以看出这位红军女英雄、八路女英雄、共和国女高干的传奇形象。蹇先任,贺龙将军的戎马夫人,贺捷生的生母,井冈山时期即参加革命,为新中国的诞生出生入死,为共和国的建设筚路蓝缕,一生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看着她那一个个既崇高又真实的战斗故事,同为女性,将心比心,让我震撼,让我景仰,让我信服,让我永记其英名!我相信,众多读者也会跟我一样感动。
    另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是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我很震惊于丹增《生命的意义》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次听说他的夫人来了,我按照藏族习惯,带上一壶酥油茶和干奶酪登门看望。阴书记看到我提的东西,既惊讶又有点为难,他说:‘我们都是班子成员,不用这么客气。’我临走时,他把夫人带来的北京特产大包小包装了一袋让我拿回去……”在今天的社会形势下,你很难想象这是真的,一壶酥油茶怎么能跟“惊讶”联系在一起呢?对此,丹增的解释是:“他在西藏工作,从不收任何人送的烟酒等礼品,更不用说钱物,也不与政界商界请客吃饭。这些今天看来不合乎寻常的举动,他们这辈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们这辈人的心里只是自我牺牲,而没有一丝一毫的索取欲望。”作为藏族干部、藏族作家,丹增佩服这样的共产党人,他总结道:只有这样无私地活着,为人民服务,生命才有意义!
    王巨才《父老乡亲》一文中描述的马文瑞,1930 年在陕西任家砭庄闹革命时候,还是一位年轻县委书记。白色恐怖下,他扮作小商人,肩上背个“茂源号”褡裢,走街串乡,领导地下共产党员们发动群众抗粮抗捐,铲除警匪恶霸,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曾亲自为之题写“密切联系群众”奖状。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已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马文瑞,有一次到延安视察,当年任家砭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乡闻讯赶去,想要跟这位当年同生共死的老马见上一面,结果被保卫人员挡在宾馆门外。马老事后听说此事,心情非常沉重,感叹道:“:哪有共产党人怕群众的道理!”这个故事发人深省,既可看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心怀,也可照见今天那些打着共产党人旗号,其实早就背叛共产主义的腐败官员的堕落。
    叶廷芳的《性情何其芳——纪念恩师何其芳百年诞辰》,孙郁的《他以为自己是这个通道的敲门人——1987 年汪曾祺在美国》,张颐武的《“痴”与“才”——追怀周汝昌先生》,都写出了中国老辈知识分子的共性,那首先就是“天真”二字,即使到了被批斗的境遇,即使沦落为“猪倌”,即使走到巍巍老年,他们也不失一颗做君子人、读经典书、作深学问的童心。正是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传统,代代年年,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薪火相传,五千年仍郁郁勃兴。
    冯立三和彭学明笔下的母亲,则都是普通劳动妇女,在她们身上,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传统美德。她们慈悲、善良、牺牲自我、忍辱负重,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是家庭的顶梁柱,子女们有了她们就有了钢铁的脊梁。我认为完全可以这样说: 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因为有了母亲的存在,才能辉煌到今天!

推荐阅读几篇常态性散文

    无可讳言的是,当下我国的散文创作,最大量的还是常态性的散文,2012 年也收获了这样一批散文和随笔佳作。
    王蒙的《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开宗明义,即提出关系中国文化向何处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有可能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接着,他就十分负责任地一一指出什么是“文化泡沫”:
    “例如,以文化的名义圈地、抢滩、贷款。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
    “再如在一个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出现大量认真的与杜撰的文化符号,把早已经失传的中华乐器奇形怪状地批量展现出来,这固然十分吸引眼球,这固然是大导演的虚构的权利,却不能认真地以为只要奇特、神秘、巨大、古老就是真正的中华文化。”
    “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过场,求文化活动的规模,大花文化的经费,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几十几百,观众成千上万,收视率也极高,演出运用了多种现代高科技手段,出现了许多‘卖点’;然而没有思考,没有头脑,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臧否,没有深度,没有教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
    这些现象,比比充满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因了打着“文化”的幌子而使民众有所迷惑。王蒙焦急地指出“: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这当空一喝,是对全社会的提醒,可以避免许多伪文化、假文化、发
财文化、邀奖文化的继续衍生与横行。同时我想:类似这样目光如炬、思考深邃、醒世剂般的大随笔,整个文坛是嫌太少了!作家们应该向王蒙学习,即使一时半会学不来他的深度与文笔,也要学习他的时时关心和介入社会,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正确走向保驾护航。
    同为随笔,穆涛的《旧话重提》呈现了另一种风格:半文半白的文字,曲里拐弯的藏笔,幽默之中的夹枪使棒,把真意掩藏在曲径通幽处,仿佛一个高智商的测验,跟得上跟不上得看你的道行到没到水准。这也是穆涛的一贯风格,和他的聪明度成正比,也从一个侧面绚烂着当代散文创作的百花园。
    葛水平的《不是在天堂门前说话》一文,让我想起著名散文研究家楼肇明曾说过,散文创作最重要的是“感觉”。单从题目,你能想象这是一篇写石雕的文章吗?把“天堂”与“石雕”联系起来,这“感觉”是多么奇特,再加上飘逸机巧的文字,
读罢,你的心中不可能不激荡起艺术炫美的涟漪。
    还不能不提陈世旭,这位当年以小说名世的新时期代表性作家,现在每年都写出一连串流光溢彩的美文,令人艳羡。2012 年他又写出了《惠州烟雨》《贵州的水》《苍天般的阿拉善》等,篇篇都好。其诗意化的文字已臻炉火纯青,每一句都是诗,组合起来又比诗更加天大地大,云卷云舒,好似一条百丈飞下的白练,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汲满金色的晖光,然后以音乐的激越旋律直击人的心灵深处,回声经久不息。
    还要推荐《记忆和遐想》一文,作者赵丽宏几十年一直坚持着散文写作,得到几代读者的忠实追随。为什么能如此?我以为是因其做到了常写常新。在这篇《记忆和遐想》中,你就既能找到昔日赵丽宏散文中深藏着的传统典雅和精致,也能看到外国散文的冷静表述与悠长哲思,甚至还能看到近年来“新新散文”的灵光在这儿那儿闪现着。赵丽宏应该也是读书很多的一位作家,他把最新鲜、最光彩的写作经验吸取过来,不断变换着写作的笔法,不断尝试着文字的出新,“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次次把自己涅槃成新生的火凤凰。相比赵丽宏的写作态度,建议有些出手太随意的作家,可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文学追求。
    2012 年,少数民族作家也在文学的康庄大道上比着、赛着、跑着。光耀者如台湾兰屿岛达悟族作家夏曼·蓝波安,他的《在冬季的海上 我一个人旅行》像电影《赛德克·巴莱》一样不寻常,充满生的激情和力量,行文的独特也显示着达悟族
人民元初生命力的火焰有多么蒸腾。藏族作家江洋才让的《康巴笔记》踽踽独行,执拗地追寻着大地灵魂、山峰的纯真和生活中的禅意(真理),提醒我们在科技文明的喧嚣中别忘记要做一些停留,反思一下人生的真谛。裕固族作家 Y.C.铁穆尔的《夏营地·夏营地》,通过写给女儿的一封信,表达了对家乡草场被随意承包开矿、滥挖滥采而致千疮百孔的愤懑,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阻止的痛彻心扉——看来边缘的西部也已经被无孔不入的资本、利润所侵占,环保问题已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面临的大灾害,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也讲到要给子孙留下青山绿水。
    2012 年的好散文还有不少,如写地域文化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批评文坛不正之风的《疯人呓语》(陈歆耕),呼吁环境保护的《宙斯的礼物》(王彬),记录可爱动物的《昆虫之美》(李元胜)等等,可惜因为篇幅,本文实在不能展开评论了。最后,我要推荐一位纯粹老美写的《西方老人与年轻的中国灰姑娘》(原发于《美文》2012.6),作者罗素·邓肯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和政治学教授,他以美国人和世界人的眼光,解读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变,以及这巨变所带来的中美两个大国的纠葛与发展,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力求理解的心路历程和客观冷静的评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看清自己与世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韩小蕙,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胡丽娘:拒绝招安

下一篇洪昇与《长生殿》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