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四十一】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8-09
8099

  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四十一】


  目前,中国大陆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作家传记著作猎奇性太强,将政治内幕、文坛内幕、传主隐私的发掘等内容纳入了著作中。传记著作的“猎奇性”含量的增加,使传记著作的学术性和文学性成份降低,势必影响到传记著作的学术价值和文学美学价值的下降。猎奇性传记著作的增多使赵焕亭这样的学者的研究工作量加大,研究工作的难度加大。

  读者除了对中国现代作家们的作品阅读感兴趣之外,往往扩展到对中国现代作家们的“私生活”感兴趣,即窥秘性阅读导致作家传记著作出版量加大。余光中2006年7月在台湾高雄为傅孟丽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写的《新版前言》中说:“如果传记是作家的外传,则作品可谓作家的内传:作品应该更贴近作家的心灵。透过传记,我们看见作家的生活。透过作品,我们才能窥探作家的生命。不过读者在窥探作家的生命之余,很自然地,也不免想要看看那作家平时是怎样生活的,想看看他(或她)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想知道他(或她)和社会甚至世界的关系,想知道他(或她)不做作家的时候究竟还做些什么。总之,把作品和传记合在一起看,才看得真切、看得立体。”余光中在这段话中实际上强调读者应该重视研究作家的作品,阅读和研究作家的传记是为了“阅读和理解好作家的作品”服务的,言外之意是读者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窥探作家的隐私方面。

  赵焕亭可能已经意识到学术研究的功利性和主观偏向性、传记著作的猎奇性和窥秘性给她的研究工作带来的困难。

  赵焕亭教授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可读性极强,这是由书中的特质来铸就而成的。

  也有专家提出, 这本书的特质是赵焕亭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体系。虽然她研究个案中的诗人选择了徐志摩,放弃了郭沫若,小说家“个案”中没有老舍的传记,因此会遭到部分居心叵测的人诟病,但是,她已经很努力了。她确实是博闻强记、博采众长了。比如,她作为“个案”的传记,钱理群著《周作人传》,林志浩著《鲁迅传》,田本相著《曹禺传》等等,我都没有仔细阅读过。王实味和路翎的作品,我读得极其少;这两个作家的传记,我过去在书店和图书馆里都没有见到过。并且,赵焕亭在她的著作中很少写到传记著作的定价,说明一本书的贵贱问题没有引起她的注意。

  借助赵焕亭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可以增长许多见识。比如我,过去仅仅读过桑逢康著《感伤的行旅·郁达夫传》,并没有见过袁庆丰《欲将沉醉换悲凉·郁达夫传》,却可以借助赵焕亭的书了解袁庆丰为郁达夫写的传记的特点。又如,我过去从来没有读过王实味和路翎的作品及其传记,赵焕亭的书为我补上了这方面的“课程”。

  赵焕亭教授在《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一书的《后记》中说:写论文的过程是个磨炼意志的过程。尤其是在写作初期,面对一堆问题理不出思路而寝食不安。总有看不完的材料和不满意的论文框架,总是为时间一天天飞逝,论文进展却如蜗牛爬行而焦虑。有时花费十天半月地读完一部长篇传记却写不出任何东西,等又过了十天半月,原来读的什么内容都想不起来了;有时从图书馆库本室复印了大量的资料,拿回去之后仔细看时,却发现这些资料对自己的论文并没有很大用处,用到的可能仅仅是其中的一两句话。有一次,写了一天的稿子在最后保存时竟然昏头昏脑地点成了“否”,一键之差,一天的工夫白搭,面对电脑,欲哭无泪。还有一次,写作正酣,电脑中毒,键盘失灵,只好重装系统,一切从头来。其时,沮丧之至。在缓慢的写作过程中,我时常想起鲁迅的一句话:“人类血战前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对于人类历史来说,犹如煤的形成,是“大量”付出与“一小块”收获的关系。对于一篇博士论文的写作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有专家提出, 赵焕亭这里讲的写论文的辛苦其实透路了她进行学术研究的内心历练过程。白先勇先生1976年8月21日在香港假日酒店与胡菊人对谈时说:“有些人对文字,可能天赋敏感,但训练绝对需要。写诗还可靠天才,像法国的蓝波,十六岁就开始写诗,但十几岁很少能够写了不起的小说。诗可以主观,写主观经验。写小说,人生经验是很要紧的,写得很成熟时,可能要历尽沧桑了,如果不是经过客观真正的大变动,也要个人内心的磨练,内心七情六欲的磨练,这个很要紧。”白先勇先生一再强调文学写作活动中的内心历练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文学学术研究。

  也有专家提出, 赵焕亭是王一川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时于2002年——2004年指导过的教育硕士生。她获得教育学硕士后,一度在平顶山学院当教师。2009——2012年,她又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12月,北京师大教授钱振纲、中国传媒大学张鸿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张桃洲教授在赵焕亭的博文论文评议书上写了评语。

  钱振纲评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所撰写关于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时期作家的学术性传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一种特殊呈现。但在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的研究中,这部分成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篇博士论文对以30年时期的作家为传主的学术性传记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在选题上是富有创新性的。

  论文作者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重点从传记的作者主体性、作品考察、作品原型探究以及作家童年生活对作家人格形成和作品特点(的影响)等角度,对80年代以来的这类传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学术上的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是一篇写作态度认真,资料丰富,有创见并且表述流畅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某些章节叙述和论述的关系尚可进一步推敲。质询问题:这类学术性传记有无创作成分?算不算传记文学?

  张鸿声评语:

  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是一个较少被学界关注的领域,在诸多“研究之研究”的著述中都较为少见。从这个角度说,这篇博士论文具有某种开拓的性质。其对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的研究,从研究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对其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价值与意义的讨论也都中肯,并有建设性。这样,就使得传记研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中的一个独立的门类,而避免成为一般性作家研究的附属。

  论文所选取的几个研究方面类似个案的研究,较为深入,且观点明确,可见作者所下功夫之巨。作家传记中的作者主体性之呈现、原型考辩、传记视角的童年叙事都较深入,从一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于作家研究的基本功力。

  不足之处是,既是传记研究,就应该具有一般问题研究或类型研究的结构,或从文学史研究入手,讨论其一般特性。可考虑以后予以完善。同意进行论文答辩。

  张桃洲评语:

  论文从传记作者的主体性、传记视角的文学创作、传记中的原型考证、传记童年叙事的启示价值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作家传记展开论述,针对每一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传记作品进行分析。论文选题集中、明确,层次清晰,能充分结合传记作品自身的特点做出分析,论文征引文献较为详备、恰当,显示论文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现状有着较好的了解和把握;论文以第二章第四节讨论黄昌勇《王实味传》的表述最为精彩、深入。

  论文倘若更加注重各章节之间篇幅所下功夫的均衡(如第三章第三、四节过于简略),对某些概念的使用和分析(如“比较文学视野”相对于“主体性”)更加准确的话,将会使论文更为扎实。

  赵焕亭教授在《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一书的《后记》中说:“学术性的作家传记使我在最基本、最精细的历史史料中发现复杂问题的真谛,文学性的作家传记对传主性格气质的生动刻画,使我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可以说,买传记,读传记一直是我的一种享受!”这是她的内心独白,也是她内心真实情况的自然流露。

  也有专家说,从2012年12月的博士论文稿到现在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书稿的审定,其间历时将近4年;赵焕亭教授在这期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突破和超越已有的成绩,内心历练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

  通览赵焕亭教授著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一书后,我想起了周树人(鲁迅)先生1935年12月30日在上海且介亭(半租界、实地为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为他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写的《序言》的最后一段话:

  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也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或她)的用处的东西。

  赵焕亭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也像深夜的街头摆着的一个地摊,其中有几个小钉,几个瓦碟,没有哗众取宠的噱头,有的是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知识,适合高中学生和在校大学生课余阅读,与赵焕亭教授一起分享她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传记文学的甘味、困苦、快乐和遗憾,受益匪浅。

  大家发言踊跃,充分肯定了赵焕亭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提出了不足部分,并 衷心祝愿赵焕亭教授有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四十】

下一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四十二】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