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小学生作文大赛热门主题“秋天”:20句古诗名句,带你领略秋色之美

作者:王翔     来源:《奔流·小作家》编辑部     时间:2024-07-09
7094

  在小学生作文大赛中,秋天作为一个备受青睐的写作主题,经常出现在学生们的笔下。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写作素材,提升他们对秋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本文将盘点20句描写秋天的古诗和名句,带学生们领略秋色的独特魅力。这些古诗名句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观,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和感悟。




  古诗名句解读与运用举例: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解读:这句诗描绘了秋风吹拂,洞庭湖微波荡漾,木叶飘落的景象。诗人用“袅袅”形容秋风的轻柔,用“波”和“木叶下”描绘出湖面的波动和树叶的飘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秋意。

  运用举例:在描写秋天的湖边景色时,可以借用这句诗来增添文采,如:“站在湖边,我感受到了袅袅的秋风,它轻轻吹过洞庭湖面,微波荡漾,木叶也随之飘落,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诉说着秋天的到来。”

  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解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哀愁的情感。诗人用“悲哉”表达了对秋天气氛的感慨,用“萧瑟”形容草木的摇落和衰败,透露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哀愁。

  运用举例:在抒发对秋天哀愁情感的作文中,可以引用这句诗来增强情感表达,如:“当我看到窗外的草木在秋风中摇落,我不禁感到一阵哀愁。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解读:这句诗描绘了秋天自然景观的变化。诗人用“秋风起”和“白云飞”描绘出秋天的天空景象,用“草木黄落”和“雁南归”表现出地面的季节变化,整体给人一种秋高气爽、大雁南飞的感觉。

  运用举例:在描写秋天自然景观的作文中,可以借用这句诗来描绘景色,如:“秋风起时,我抬头望向天空,只见白云悠悠地飘荡着。低头看去,草木已经泛黄,落叶纷飞,大雁也开始了它们的南归之旅。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解读:这句诗表达了秋天凉爽的天气和草木摇落的景象。诗人用“萧瑟”形容秋风的凉意,用“草木摇落”和“露为霜”表现出秋天的寒冷和季节的变换。

  运用举例:在描写秋天早晚温差大、露水成霜的作文中,可以引用这句诗来增添意境,如:“秋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感受到萧瑟的秋风和凉爽的天气。眼前的草木已经摇落,露水也凝结成了霜,这一切都告诉我,秋天已经深深地到来了。”

  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解读:这句诗通过庭院中落叶的增多,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已至的感慨。诗人用“榈庭”指代庭院,用“多落叶”表现出秋天的景象,用“慨然”表达出对秋天到来的感慨和认知。

  运用举例:在描写秋天庭院景色的作文中,可以借用这句诗来表达对秋天的感知,如:“我走在庭院中,发现地上已经铺满了落叶。看着这一幕,我不禁慨然叹息,原来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的身边。”

  6.“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解读:这句诗描绘了新秋之夜的景象。诗人用“迢迢”形容秋夜的漫长,用“亭亭”描绘出月亮的皎洁和圆满,整体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运用举例:在描写秋天夜晚的作文中,可以引用这句诗来增添意境,如:“那是一个迢迢的新秋之夜,我抬头望向天空,只见亭亭的月亮即将圆满。月光洒在大地上,给这个秋夜增添了几分宁静和美好。”

  7.“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解读:这句诗描绘了秋天荷花凋零、杨柳稀疏的景象。诗人用“芙蓉露下落”表现出荷花的凋零和秋天的到来,用“杨柳月中疏”描绘出杨柳在月光下的稀疏和秋天的萧瑟。

  运用举例:在描写秋天荷塘或杨柳景色的作文中,可以借用这句诗来增添文采,如:“我走到荷塘边,只见芙蓉已经凋零,露珠在荷叶上滚落。远处的杨柳也在月光下显得稀疏而萧瑟。这一切都告诉我,秋天已经来到了这里。”

  8.“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解读:这句诗描绘了诗人远望寒城和平野的景象。诗人用“寒城”表现出秋天的寒意和城市的冷清,用“平楚正苍然”描绘出平野的广阔和草木的茂盛(这里的“苍然”也可以理解为苍茫、萧瑟之意,根据具体语境而定)。

  运用举例:在描写秋天城市或平野景色的作文中,可以引用这句诗来增添意境,如:“我站在寒城之上,远望着平野的景象。只见平楚正苍然,一片广阔无垠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

  9.“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解读:这句诗描绘了水边平地树叶飘落和山巅秋云飘飞的景象。诗人用“亭皋”指代水边平地,用“木叶下”表现出树叶的飘落和秋天的到来;用“陇首”指代山巅,用“秋云飞”描绘出秋云的飘飞和山巅的高远。

  运用举例:在描写秋天水边或山巅景色的作文中,可以借用这句诗来增添文采,如:“我走在亭皋之上,只见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抬头望去,陇首之上秋云飘飞,仿佛与天空相连。这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之中。”

  10.“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解读:这句诗描绘了西北寒秋之景。诗人用“草低”和“木下”表现出草木的枯萎和秋天的萧瑟,用“金城雾”和“玉门风”描绘出西北地区的寒冷和秋天的气息。

  运用举例:在描写西北地区秋天景色的作文中,可以引用这句诗来增添意境,如:“当我来到西北地区时,只见草低金城雾弥漫在空气中,给人一种寒冷而萧瑟的感觉。木下玉门风也吹拂着我的脸庞,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

  11.“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解读:这句诗用“树树”和“山山”表现出秋天的广泛和普遍,用“秋声”和“寒色”描绘出秋天的萧瑟和寒冷。诗人通过这句诗传达出对秋天整体景象的感慨和认知。

  运用举例:在描写秋天整体景象的作文中,可以借用这句诗来增添文采,如:“当我走在秋天的林间小道上时,只听到树树之间传来阵阵秋声。抬头望去,只见山山之间都弥漫着寒色。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和魅力。”

  1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解读:这句诗点明了时间是在九月,属于深秋季节。诗人用“时维”和“序属”来表明时间和季节的变换,给人一种时序感和季节的认知。

  运用举例:在描写深秋季节的作文开头或时间转换时,可以引用这句诗来点明时间和季节,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这个深秋的季节里,我感受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和气息。”

  1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读:这句诗描绘了秋天傍晚的美丽景象。诗人用“落霞”和“孤骛”表现出天空的壮丽和鸟类的孤独,用“秋水”和“长天”描绘出地面的宁静和天空的广阔。整体给人一种天地交融、景色宜人的感觉。

  运用举例:在描写秋天傍晚景色的作文中,可以引用这句诗来增添意境和美感,如:“当我站在河边时,只见落霞与孤骛齐飞于天空之中。低头看去,秋水与长天一色,仿佛整个世界都融为一体。这一刻,我被秋天的美丽所深深吸引。”

  1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解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诗人用“树树”和“山山”描绘了秋天的广泛景象,用“秋色”和“落晖”则分别表现出秋天的丰富色彩和夕阳的余晖。整体而言,这句诗传达出诗人对秋天整体景象的赞美和沉醉之情。

  15.“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解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始安秋日》。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挂林(今桂林)秋天景色的独特之处,即其秋天的美景竟与洛阳的春天相似,表达了诗人对挂林秋景的喜爱和赞美。

  16.“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解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人用“寒山”和“苍翠”描绘了秋天山色的清冷和葱郁,用“秋水”和“潺湲”则表现出秋天水流的清澈和流动声。整体而言,这句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秋天景象。

  17.“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解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阙题二首·山中》。诗人通过“荆溪白石出”描绘了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的深秋景象,通过“天寒红叶稀”则表现了红叶在寒天中飘零、所剩不多的情景。整体而言,这句诗传达出诗人对深秋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感慨。

  18.“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解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颀的《望秦川》。诗人用“秋声”和“万户竹”表现了秋天竹林中传来的萧瑟声响,用“寒色”和“五陵松”则描绘了松树上覆盖的寒霜和秋天的清冷色彩。整体而言,这句诗营造了一种秋天特有的清冷和萧瑟氛围。

  19.“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解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诗人通过“金井梧桐秋叶黄”描绘了秋天梧桐树叶变黄的景象,通过“珠帘不卷夜来霜”则表现了夜晚霜降、珠帘未卷的清冷情景。整体而言,这句诗传达出诗人对秋天夜晚清冷景色的感受和描绘。

  20.“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解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游休禅师双峰寺》。诗人用“寒潭映白月”表现了寒冷的潭水中倒映着白色的月光,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用“秋雨上青苔”则描绘了秋雨过后,青苔覆盖在地面上的情景。整体而言,这句诗传达出诗人对秋天雨后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作文征稿全息作文网首页点击【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专题页面,直接注册、参赛,按照提示提交作文作品。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中学生作文大赛盘点:那些用来奉承讨好的歇后语

下一篇“K”字头的成语误用:中小学生作文常见错误解析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