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运锦之路》第三章《勤学苦读 》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2-06
42251

  二人行必有吾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东西,充实自己,使自己得到长足的进步。

  ——业之峰物语

  运锦入了学,直至小学毕业,他门门功课全优。

  他在他家的墙上写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是天下英雄胆,

  勤为人间富贵因。

  岁月苍茫苦里游,

  成功须向勤中求。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是运锦的亲密朋友。他感兴趣的是那些有人物、有情节讲故事的书。一次他听一位说书人唱《三国演义》,竟然觉得刀光剑影的三国故事,比以前娘讲的牛郎织女痛快得多。他听得入了迷,晚上不肯睡觉。小运锦急于要知道故事的发展,没办法,只得借来一本又破又旧的《三国演义》,边猜边看。有的字实在不认识,但是因为反复出现,字义居然被他猜着了。他就这样又猜又看,又看又猜,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读下去,越读越有兴趣,居然把《三国演义》一口气看完了。这一年,他才只有十几岁。

  从此开了头,他看完了《三国演义》,又拿起《水浒传》、《小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他看书看得着了迷,手不释卷,脸也不洗。有时一边看书,一边自己喜笑,自己流泪。与书中人物同忧乐、共命运。这种样子,母亲在旁看了,十分忧虑。为了让儿子散散心,转移转移注意力,就竭力地劝他出去玩玩,他却不听。有一次母亲实在急了:把他正在看着的《聊斋志异》夺了过去,扔在地上。他也不哭,也不叫,只是趔趄地走过去,再把书捡起来,接着看。他的这种痴迷样儿,反把母亲逗笑了。

  他就这样地读着,到了小学毕业那年,已读完《西游记》、《水浒传》、《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等等。

  善于读书是成才的重要原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冯运锦立志要学文学,学历史。他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过几十岁,但充分利用起来,这个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细水长流,积少成多;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未来的大厦谁来建?

  未来的天地谁主宰?

  革命的红旗谁来接?

  亲爱的党啊,

  我们,我们,我们,

  红色的新一代!

  我们年轻,一轮红日刚出山,

  我们健壮,一排排白杨要成材。

  我们热情,滚滚的浪潮,熊熊的火,

  我们纯洁,蓝天、白云……

  我们生得壮,

  我们长得快,

  我们赶上了,

  更加壮丽的好时代!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冯运锦,背诵着这首《接班人之歌》、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在学校考试,各门功课考第一的是冯运锦。全班天天参加打扫卫生、擦黑板的仍是冯运锦;帮家里干活最多的又是冯运锦;村里的五保户病了,送饭抓药的人又是冯运锦;一位同学交不起学费,他把自己卖柿子的零花钱全部给了同学,还把自己的笔借给同学用,把自家的黑窝窝红薯面馍拿给同学吃。他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学校师生、左邻右舍的父老乡亲,没有一个不伸大拇指,夸他是个好孩子的。

  冯运锦从书中看到: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人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这个成语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擅长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想矫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异乎寻常,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志向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勤奋学习,就是在效果面前永不满足,不时追求更进一步的知识,扩展更普遍的课外积聚,不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目的。勤奋学习就是面对学习作业,能一丝不苟的完成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能积极找出困难的缘由,勇于抑制,不处置困难誓不罢休。卡莱尔说的对,天赋就是无尽头刻苦勤奋的努力。是啊,假设你想成为有用的人,就一定要立起自己生活的目的,一辈子的目的,一段时间的目的,一个阶段的目的,一年的目的,一个星期的目的……

  冯运锦想起这些名言名人在他成长的历程中,有如一位同伴不时伴随着他。在他失败时,给了他决心;在他气馁时,给了他勇气;在他伤心时,给了他抚慰。“自古英才出于勤奋”,勤奋是石,能敲出信息之火;勤奋是火,能点燃理想之灯;勤奋是灯,能照亮人生之路;勤奋是路,引导他走向成才的明天!既然成才的航船需求以勤奋为风帆,就让冯运锦扯起勤奋之帆,去披荆斩棘吧!

  老师也几次对冯运锦的母亲说:“运锦有出息得很嘞!”

  冯运锦一心想快点长大,他天真地找到老师恳求说:“老师!你帮我一下子长成大人吧,长成大人了,我就能干好多好多事了!”老师说:“好吧!不过,这事儿急不得,你要先好好上学,我才能帮。”

  他信以为真。

  从此,他学习更刻苦、更努力了。

  冯运锦的学生时代是幸福的。每当节假日,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山上放牛,下河摸鱼,故乡是他生命的摇篮,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风光,不仅滋润着冯运锦天真纯洁的心灵,而且赋予他生命之树长青。他和故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启迪着他稚嫩的心,吸引着他那富于幻想、好奇、多思的童心。故乡那青青的草,肥肥的牛,亮亮的月,艳艳的花,脆脆的歌,那活泼的神气,葱茏的生气,那朗朗的读书声,伴他度过了愉快而又幸福的少年。

  他终于长大成人了!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农中,从此,他成了一位中学生。

  几千年来,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对于节气这样的大的时间观念和春夏秋冬这样的季节循环,特别敏感,但世世代代的生活,却仿佛都是千篇一律地重复着。因为有上千年的历史作为大的时间座标,中国人也习惯于把百年兴衰,只看作是历史长河短暂的一瞬间。盛衰的交替,犹如冬去春来。多么重大的社会变动和人间灾难,也似乎是过眼烟云。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但同时,也都不像中国人那样奉行着一种独特的、听天由命的生命哲学。

  在那颠狂的大跃进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神话,把北方的小麦吹到亩产7000多斤,把南方的水稻吹到亩产50000多斤;上至写过《实践论》的伟大领袖,下至科学家和一向讲究实际的中国农民,居然都会相信这种神话。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居然家家都砸了锅、关了门,几亿人都到公共食堂吃大锅饭,似乎共产主义就这样来到了。1966年,中国又开展了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当时正在读农业中学的冯运锦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母亲白天参加体力劳动,晚上给他补衣服。别人吃白馒头,他就啃黑窝窝头、吃红薯,有时从家里背的红薯都出了长长的白毛,变味了,他也舍不得扔掉。每逢节假日,他就上山挖野菜,下地拾红薯,用来充饥。他冬天穿的是母亲为他缝的黑土布旧式棉衣,戴着窝窝棉帽,夏天穿的也是粗布褂子、粗布裤头。一次,母亲为他做了一双新鞋,放学时天下了大雪,冯运锦怕把新鞋弄脏,就赤巴脚回家,路上留下了一条血脚印,脚冻得又红又肿,心疼得母亲与儿子抱头痛苦了一场。

  有一次学校发给他一张“困难学生申请救济表”说是需要什么,填在表上就能解决。他接到表后,思绪万千。他想:自己困难,国家也很困难。他找到老师说:“我生活得不错,不需要什么,就是学习上有点困难,我想买些课外读物,增长自己的知识。”老师说:“你的衣服太破太旧了,是不是申请成衣服?”

  冯运锦说:“衣服差一点不耽误学习。我最需要的是读书、学习!”

  老师深深地感动了,就满足了他的需求,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冯运锦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从小就立志发奋学习,掌握真本领,长大好好报效国家,报共产党的大恩大德。他年年以名列前茅的学业成绩,向疼他爱他的母亲汇报。母亲捧着儿子的成绩单,像捧着块黄金,满心高兴。那时候,他的作文还登过当地的报纸呢!

  他对什么都抱以极大的兴趣,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回乡当个新型农民,去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如果当个工人,就去建筑高楼大厦;当个飞行员,就去守卫祖国的蓝天;当个解放军,就去站岗放哨,守卫祖国的边防;当个科学家,就去搞很多发明创造……在他那金色的少年里,他做着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

  冯运锦学习非常刻苦,早上鸡叫就起床,走几里到学校,坐在用泥巴垒起的课桌前,点着煤油灯上早自习。秋天就到地里采些蓖麻籽穿成串点着看书.他的珠算全班数第一,16岁就一边当生产队会计、保管,一边继续上学读书。

  当兵前母亲为他做了一身兰斜纹中山装,他把它当成宝贝珍藏了许多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运锦之路》第四章《乡村风情 》

下一篇《运锦之路》第二章《饥荒岁月》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