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鹰城才女韩梅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4-01-17
45362
       2015年12月17日上午,鹰城才女韩梅冒着凛冽的寒风,给我送来了她的作品集《岁月疏影》,在此之前,我曾拜读过她的长篇小说《胡杨树》和诗词集《梅影》,她那优美动人的文字,催人泪下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历久难忘的深刻印象。    
        
       胡杨,又称"胡桐"、"眼泪树"、"异叶杨"。为杨柳科落叶乔木。它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地下水的含盐量很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照样枝繁叶茂。人们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

       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以强大的生命力闻名,素有"大漠英雄树"的美称。近年来,因干旱缺水和人为破坏因素,胡杨林面积锐减,目前仅存2万多公顷。为了抢救胡杨林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使胡杨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谈起《胡杨树》,韩梅动情地对我说:窗棂里透过的清冷月光,就像我心中始终盘桓着的一个遥远的梦,她是那么古老,又是那样清新,也像我梦中的胡杨树一样,时时萦绕心间。玉蟾冰凉无声怨,天涯此时谁相思。新疆古尔图那株千年的胡杨神树,一定也在静静地深沉地望着今晚的圆月。我的主人公与大西北的胡杨林一样,在人生的沙漠湖海中顽强地生存着。

       胡杨树雌的长籽生絮象冬天的雾凇,花絮随风飘散,只要落到有水的地方它就能生根发芽,那怕是苦涩的盐碱水滩,它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胡杨蒙古语称为“陶来”,是落叶乔木,耐干旱,生命顽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维吾尔族人给了胡杨一个最好的名字——托克拉克,即“最美丽的树”。也只有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胡杨,才是沙漠里能够见到的最大树种,它们仿佛是绝境中的生命树、英雄树。那些挺拔苍劲、蔚为壮观的胡杨林,像一排排坚强的卫士,日日夜夜守护着荒凉、贫瘠的土地。胡杨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之说,乃树中极品,常引喻为有傲骨之名士。

       韩梅说,一朋友说过多次,写吧,写写我们这群平常人平常事,可又不平常的故事吧。这些人和事在我心中萦绕了很多年,一直无从下笔。一次参观摄影展览,我看到一组惨烈顽强的胡杨图,它深深地感染了我,胡杨性格的性情……我那些久违的朋友一下子在心中活跃起来,原来他们平淡平凡的人生和大自然的生命融成了一体,那就是罕见的确实存在的胡杨精神。他们像沙漠中的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大地深处,汲取着大地的滋养,顽强地接收着大自然的洗礼。就是这么一群人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走着,看着,思考着,观望着,困惑着,撕心裂肺地阵痛着。人生本来就有高潮低谷,有成长的阵痛,有收获的喜悦,有对前程的迷惑,也有历尽千难万险达到目标后的失落,还有生离死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他们就像那古老又现代的胡杨林,经受盐碱风沙和贫瘠干旱,沐浴阳光雨露、月辉朝霞,把根深深地扎在命运的沙漠之中,融入多姿多彩的社会。

       写作过程中,我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心潮起伏,有时欢乐地和他们一起唱歌调侃,有时与他们一起承受挫折和困境,有时同他们一样悲痛欲绝。他们的故事推着我一直往前走,有时想停下歇歇脚都不可能。故事中的人物时不时地出现在梦中,甚至在走路时都会有人物与你对话,在脑海里他们跳跃着,争吵着,使我深深地沉浸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场景之中。

       胡杨没有柳树样的婀娜、柔情万种,却有着无比的坚毅和刚强,有顽强的生命力。书中的主人公正是有着胡杨一样的品质。他们生生不息地为理想为生活劳作,我随他们走到了今天,也算是对我四十多年的思路作个清理,对一些想法作个了结罢了。

       韩梅回忆道,又是一个中秋月圆时。当我把这部小说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已经是子夜时分。站在阳台上向空中望去,一轮银盘皎洁如洗,月儿四周的云似纱如缎,缓缓游弋着。天公作美,很久以来,夜空都没有如此洁净湛蓝过了。几案上的月饼散着香甜,果篮里那成串晶莹玛瑙似的葡萄,红如烛火的苹果,弯似残月的香蕉,此刻在月辉下泛着银色的光泽。从我记事起就朦胧地知道赏月和思念相连,特别是读那些古人著名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给人太多太多的联想。书稿杀青,我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也算是了结了朋友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思来想去,还是以我的一首诗来表达对朋友们的敬仰和谢意吧。


胡杨颂

深深大漠显痴情,本是荒凉瘠地生。

秦汉风吹枝愈劲,宋唐雨洗叶尤芃。

烽烟旧迹依稀在,沙海新芽仿佛萌。

来去更遵天宇律,坦然自在接神鹰。

       杨晓宇先生曾在《梅影》一书的《序》中写道,与韩梅的相识,还是在二十多年前。作为宣传部的新闻干事,我受命采访一位被人们誉为“平顶山市的张海迪”的优秀青年。高考中,因身体原因,她被数次阻挡在大学校门之外;高中毕业后,创办社会福利厂,自学经济管理知识;为了几十个残疾青年有饭吃,钻在呛得出不来气的车间,反复试验化学配方,使产品成本大幅下降,税利和职工工资不断上升。这项技术改造获得市青工“五小”竞赛奖;经过四年的刻苦自学获得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本科文凭,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作为团支部书记,带领大家积极向上,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出了人残志不残的光辉业迹;用自己的艰辛与努力,在这个被称为中原明珠的城市,为广大残疾青年树立起一个向命运抗争,为社会贡献的优秀典型。这个人名叫高新平,就是本书的作者韩梅。

       去年,我接手主编《鹰城诗联》杂志后,为组稿浏览网页,经常看到一个昵称“淡淡的云”、署名韩梅的本市古诗词作者,其语言清新浏亮,意象幻化自然,格律运用娴熟,作品情彩横溢,看得出有比较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当我拨通电话想进一步了解情况时,没有想到接电话的竟是高新平。她告诉我,韩梅是她的笔名,近年来,她除了创作出版长篇小说《胡杨树》外,花费功夫最大的,就是学习创作古典诗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决不能让它自然消失。说实在的,把我印象中的化工厂厂长高新平与现在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韩梅划等号,一时还真转不过来。但从其大量妁然媒体的诗风词韵之中,又不得不赞叹时光化人,岁月钟灵了。及至最近,韩梅把她准备出版的诗词集稿子传给我看,并托以为序时,才真正全面领略了一个诗人韩梅的内在情怀。她就像一朵淡淡的云,在情感的天空漂流不息,用酣畅的笔墨,采撷着明丽多彩的天光云影,铺陈出五光十色的现实画卷;用清亮的声音,吟咏着自己的七彩人生,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梅影》诗词集中,共收入作者近年创作的作品三百二十余首,诗、词各占其半。诗的创作,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重,自《诗经》、《楚辞》而下,历代不乏大家,唐代诗人更把诗歌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中华古典文学的黄金盛世。即便其后千余年间,诗歌创作一直是文学长河的主流,浩浩荡荡不断向前。秦牧先生曾说:“数千年来,古典诗歌的巨流,一直都是气势磅礡地奔腾着,不管是晦暝风雨,或者是丽日晴天,它都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尽管在某些时代,其它文学样式的创作也曾雄踞一席或者应时崛起了,但那也并不影响诗歌创作的蓬勃发展。”斯如其言,尽管古典诗歌创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为自由诗所代替,但进入新时期不久,古典(或叫近体)诗重新掀起创作热潮。而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程度,更是大大超过新诗。因此,也造就了一批热情创作古典诗词的作者,用这种高古典雅的传统文学形式,去歌颂新时代,反映新生活。尤其是古典诗词采用的都是浓缩精炼的语言,更能对社会生活与人的情感进行概括,如韩梅的《元宵》:

火树银星夜色娇,嫦娥惊喜隐枝梢。

浓妆情侣观灯乐,俊逸孩童摄像豪。

北岸笙歌龙劲舞,南山礼彩浪推高。

何人见月能闲坐,争把豪情上九霄。

       这首诗,恰切地把元宵焰火盛况表现出来,首联写焰火映空彻夜通明,连月中嫦娥仙子也按捺不住欣喜心情,要到凡间走一遭,隐藏在柳树梢里观看奇景。把圆月夜的景色与火树银花的盛世人间融为一体;颔联写穿着打扮漂漂亮亮的情侣们,双双对对到外边观灯游玩,一个“浓”字,极壮情彩。你可以想象他们在出来前后,可能去舞会跳舞,可能去歌厅高歌,或者去朋友家聚会。而那些单身小伙也不寂寞,挤在人流中过摄像之瘾,说不定还能有艳遇相伴。颈联对烟花的描写更深一层,写湛河两岸的具体风景。笙歌劲舞,礼花绽放,把元宵的城市打扮得五颜六色,人们的喝彩声、涌动声、伴着火花声、爆竹声,全在“浪推”之中。尾联用疑问句,道出了人们的心情,在这新春馨月之夜,又有谁能在家坐得住呢?没有人!从而把盛世元宵烟花晚会万家空巷尽情游玩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才有“争把豪气上九霄”的结句。

     作者是一位意志坚强的女性,人生坎坷不能不在诗中有所流露。如《童年》:

悄取冰凌舌上溜,佯嗔无奈父摇头。

葡萄架下寻牛女,碧柳梢头看兔钩。

心似天高千里跃,命如紙鷂一丝收。

曾忧暴雨淋朝旭,梦里欢歌意趣流。

       该诗把一个童年在房檐前吮吸冰凌,在父母跟前撒娇,充满天真与幻想的女孩,生动形象地进行了写照。转而回想到自己残疾的身体和高考落榜的残酷现实,心里充满了惶惑与恐惧。“蝉咽短暂生存苦,雀诉长空振翼艰。自古缺圆谁变改?卷藏思念意缠绵。”(《赏荷偶感》)可以说是心似天高,命如纸薄。即便是这样的打击,她依旧做着自己的梦,决心与命运抗争。所以,在另一首诗《梦想》里,就有了“年少岂知世事艰,遥观沧海志如山。文思稚嫩评天下,漫卷豪情荡大川。”的豪迈。有了“对错何须听议论,凭窗把酒意悠悠。”(《光阴如梭》)的洒脱。精神上抗争的胜利,也成就了她事业上的成功。

       通观本书所收韩梅诗词,格调高雅,语言清丽,富于生活情调,具有古风遗韵。其为初集,起步高格,实为难能可贵。但古诗词之渊薮,博大精深,了无止境。书中部分作品,顾全格律而失于斟酌,个别字句游离诗语之外,成为遗憾;诗之尾联,常为诗力之定势,而部分诗作末句有失收之弊,影响了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透射与张扬,也影响了读者审美意念的整体完成。词作本身短小精悍,片语之中蕴不尽含意,即便平常语言,亦能化腐朽为神奇,因而就需要深厚的遣词功力。一般来说,在一首词中,除非是刻意为之,每个字是不允许重复出现的。而在本书诗词中,这一现象偶有发生,成为作品中不协调的音符。以上所指,毕竟是玉中微瑕,不伤大雅。我相信,以作者之坚韧勤奋,今后在古诗词艺苑里辛勤耕耘,一定能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飨读者。

       写作是生命的舞蹈,是灵魂的呐喊,是人生经历的不吐不快,是思想情感的厚积薄发,在《岁月疏影》一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的阅读感知与文字一起行云流水,我的思绪和作者一样海阔天空;让我的情感潮水般恣肆汪洋,随之产生的灵感流云般轻舞飞扬。

       全书中优美的文字和严谨的结构,情景交融的描写,都让人深深地感怀。韩梅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而生动的画面。人与景、物相容,循着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写就了一篇篇清新隽永、舒卷自如的隐含着哲思的文字。

       在《春雨》中,韩梅这样写道:“我要把春天捎回去,带给家人,带给朋友,带给城市中没有时间感受春天的人们。心被春雨滋润的甜丝丝的,朋友!快抽点时间来感受春天吧。”是啊,春暖花开,遮天蔽日的林木拔地而起,“我”轻松地“漫步于纵横交错的郊外,听蛙鸣阵阵,享受和风拂来的花香。”而此刻,映入“我”眼中的一切并非如此。今和昔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让读者对昔日的情境心生神往之情的时候,又会被今天映入眼帘的情景,拉回到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以往的恬静、欢乐和美好,被迟来的春天而取代,大自然的美也在人为的消损。“俗世的霓虹”,“没有灯光的夜晚”都在无形中给人平添了一种惆怅和一种“无法纵横穿梭的困惑”。

       当作者在《依窗听雨》中发出的“用心听吧,雨声是一种天籁,美轮美奂。”更是用富有哲理的文字与自己的文字相得益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自然永恒,人类渺小,微不足道的个人更是无力改变什么。那么,当我们行走在人生路上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不枉来到世上一遭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已然在最后段落的表述中给予读者以答案了。

      散文《那一抹春绿》,运用淡然舒缓的语气,一步步把读者带进了文字中,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感受诗情画意,或者是落寞伤怀。富含哲理的话语,深刻睿智,仿佛在无形中有一根线牵引着你,去深思、探究。篇幅不长的文字,却客观细致地描绘了今天和往昔不同的春天之情景,“回头看到一张玫红色的伞,一对恋人在给水鸟拍照。我知趣地给他们让位,继续向东。”鲜活的一对恋人的形象更是让作品充满了灵动的趣味。作者在不着痕迹地赋予了他笔下的人物和景物以强烈的个性特征,并从中挖掘了大自然对于人生及生命的意义,让读者在感受到阅读优美文字所产生的美感的同时,又调动着你的想象力去思索文字背后的内涵。

       韩梅是一个佳作迭出的作家。也许是才思敏捷,抑或是勤奋过人,我始终感觉,她的散文创作园地“风景这边独好”。在我的视野里,她“捧着一方山水”“走过四季”:或是《嵩山洛水历春秋》,《冬游峨眉》;或是《中秋明月到我家》之际,俯身《说玉》,领略《盛夏沙河》;或是独守《驿站》,回忆《桃林深处花醉人》。她面对大自然中“那些阳光、花儿、叶儿”,《画眉谷里觅画眉》。她浪漫地认为,“心约就是月亮”,执着地《游龙门石窟》《做孩子的朋友》,动情地《寻根访租说家谱》。她“乡思如烟眷眷心”,时时难忘《冬至的饺子》,喟叹《童年拾趣》。她走过《老院儿》,“与心灵对话”,《共享阳光》,品味《美酒伴人生》……才女韩梅就是这样一路走来,捡拾起姹紫嫣红的思想之花、智慧之花、艺术之花、生命之花,令春秋陶醉,让文坛动容。 

       综观韩梅在《岁月疏影》一书中发表的五十七篇散文,它们以写景状物为主,也有忆旧怀人之作。在具体的篇章中,无论是牵涉什么内容、选用何种题材、突出怎样的主题,作者总是以一颗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生活、对待生活、再现生活,总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绘景传情、咏物抒怀、感悟人生,因此,才女韩梅的散文就有了深刻的思想,有了丰富的内涵。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才女韩梅的笔端,春夏秋冬也罢,雨雪云雾也罢,花鸟虫鱼也罢,日月星辰也罢,万事万物无不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才女韩梅在《国色天香话牡丹》一文中,赋予牡丹花以精神的意义和厚重的内涵,赋予文章以昂扬的格调和深刻的主题,使人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才女韩梅在《槐花飘香》中,状写了一种隐忍、谦卑、和善的性情,一种与世无争的超然境界,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之心,从而引发了对生活、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这样,文章自然就有了吸引眼球的亮色,更有了沉甸甸的份量和教人向善的力量。 

       ——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在才女韩梅的心目中,家乡无处不是风景如画,无处不是秀丽宜人。这里,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幽谷悬壁鬼斧神工,山窗洞开惊天动地,石桥横跨蔚为奇观;这里,一座古朴的石屋,便能使文人畅怀,一条古拙的石道,就能令墨客挥毫,一株小草、一串山花、一枝绿叶、一枚松果,皆可入诗,皆可入画,入诗则清新素淡,入画则典雅拙朴;这里,夜色静谧,山峦秀美,白云朵朵,桃花艳艳;这里,有逸趣之乐,有独得之乐,有感悟之乐。无疑,对于生她养她的故乡,对于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女韩梅是打心底里赞美的,也是刻骨铭心眷恋着的。

       ——对美好爱情的讴歌。爱情和死亡是文学作品两大永恒的主题。才女韩梅有不少散文也浓墨重彩地写到了爱情。才女韩梅就是这样用心、用情、用一腔赤诚,诠释了爱情的内在要义,筑造了爱情的童话世界,献上了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声声恋歌。 

       ——对人间亲情的描绘。也许,每个作家都会写到自己的亲人,才女韩梅也不例外。她在《大姐》《父爱如山》《母亲》《侄子》等一些篇章中,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抒写了可贵的亲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通过她的描绘,我们看到了一个顶风冒雪到校园为女儿送钱以及徘徊在路口歪脖柳下等待女儿回家的慈父的背影,看到了一个总是等孩子们吃饱放碗了自己才肯去刮净锅底充饥的慈母的形象……这些,固然让作者刻骨铭心,又何尝不令读者热泪潸然! 

       才女韩梅的散文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个性鲜明,品位很高,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唯美”。这种唯美的艺术追求,突出表现在每一篇都彰显着诗情画意,每一篇都给人余音绕梁、品味不尽的艺术享受,而这种形式上的唯美,与作品宣扬真善美的思想内容是有机统一的。具体分析起来,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独特的视角。应该说,才女韩梅不是人云亦云的。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捡拾朵朵鲜花,以独特的眼光、独到的见解,赋予其独有的审美价值,编织成花团锦簇的艺术世界。

       全新的结构。不知才女韩梅是不是丹青妙手,但品味她的散文,确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其独创的结构方法是一个重要因素。才女韩梅散文的结构,可以称之为“组画式”,也就是编上序号,将文章分为若干片段,每个片段就是一幅相对独立的图画,但片段之间表现形式统一、内在联系紧密,组合起来,不仅可以完整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而且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空灵的意境。才女韩梅的散文具有诗歌一般的意境。她偏爱月亮、雪花、梅花、杨柳等意象,这些意象是高雅的、洁净的,也是清亮的、迷人的,这本身就有利于营建一种空灵隽永的意境。作者的想象能力极强,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甚至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的一切充满了人类的灵性,才女韩梅每一个字句都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咀嚼的甜头,每一个篇章都能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和空灵。 

       典雅的文风。表现在审美意趣上,就是既有王维的清淡,又有苏轼的释然;既有南唐后主的哀婉,又有易安居士的忧郁。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清新而含蓄。才女韩梅注重从古今诗文中汲取营养,时而像汉赋一样注重铺排,时而像唐诗宋词一样炼字成金,时而像琼瑶小说一般激情飞扬。她爱用长句,而恰是这些长句平添了清清浅浅的意蕴;也爱用问句,而正是这些问句传达了委婉别致的情感。她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娴熟的,尤其是善于使用排比、比喻、对偶、设问、反问等辞格,这就使得她的文章有了引人入胜的文采和动人心弦的魅力。 

       才女韩梅的作品,给传统的散文注入了太多的诗歌元素,是对散文写作的一种突破,不妨可以称之为“诗散文”;但它又绝对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散文诗,因为,才女韩梅的作品至少在篇幅上、容量上比散文诗要长了许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开创了长篇散文诗的先河。才女韩梅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经常到大学讲课,热心公益事业,乐为他人做嫁妆。她在《岁月疏影》一书中,就收入了26篇诗评、书评,对平顶山市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真诚地期待着才女韩梅有更多的佳作更多的探索更多的突破!(郭进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时代报告》12期发表郭进拴《悼著名作家杨稼生老师》

下一篇《湛河流韵》之第二十三章·大美湛河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